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多年来,在政府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全面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的背景下,HFRS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总体上进入低水平波动期,但累及地区却在扩大,新的疫源地仍在出现,部分疫源地疫情时有反复,防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仍是当前公共卫生系统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为此,本文介绍了HFRS的病原学特征,结合既往疫情资料分析了我国当前HFRS的流行特点,总结了我国HFRS的防控策略与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HFRS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目的 分析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全国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采用R 软件绘制热图和桑基图。结果 2005—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 376例,病例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输入性病例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个地市的1 454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有云南省(5 778例,占40.19%)、广东省(2 634例,占18.32%)、福建省(1 165例,占8.10%)、浙江省(1 105例,占7.69%)、四川省(469例,占3.26%)和湖南省(457例,占3.18%)。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5 260例,占36.59%)、柬埔寨(3 830例,占26.64%)、泰国(996例,占6.93%)、菲律宾(615例,占4.28%)、马来西亚(552例,占3.84%)、老挝(527例,占3.67%)、印度尼西亚(428例,占2.98%)和越南(416例,占2.89%)。输入性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秋季,全国高峰期总体在6—11月,云南省高峰期为8—11月,广东、福建和浙江省高峰期为6—10月。输入性病例中国籍和外国籍比例为4.23∶1;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集中在21~50岁(10 967例,占76.29%);职业主要为农民/民工(4 268例,占29.69%)、商业服务(2 667例,占18.55%)、家务及待业(1 894例,占13.71%)。结论 中国输入性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主要来自缅甸和柬埔寨,主要输入云南省和广东省,具有男性居多、年龄和职业聚集等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目的 了解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对检出的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分析及属间鉴定,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春季和冬季采购渤海海峡、渤海湾沿海市售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分析不同鱼群的感染差异及异尖线虫寄生部位等,并对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调查共检测渤海湾海鱼7种91尾,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21种210尾,其中11种48尾海鱼检测出异尖线虫,总检出率为22.86%,共检出异尖线虫1 370条,平均感染强度为28.54条/尾。检出率前三的鱼种分别为鮟鱇(100.00%,14/14)、带鱼(100.00%,10/10)和辫子鱼(80.00%,8/10);感染强度前三的鱼种为鮟鱇(69.00条/尾)、带鱼(24.70条/尾)和海鲫鱼(19.00条/尾)。异尖线虫在鱼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肠道、肠系膜、腹腔等,泄殖腔中未发现感染。相关性分析表明,鮟鱇和带鱼的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强度均呈正相关(r=0.77、0.67,P均<0.01)。检获完整虫体1 226条,经形态学鉴定,其中异尖属767条,宫脂属459条。结论 渤海湾海鱼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较重,且主要为具有致病性的异尖属和宫脂属线虫,建议加强当地异尖线虫病健康教育,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目的 分析急性Q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6例急性Q热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结果、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过程等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急性Q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5~59岁。4例患者发病前有多次野外钓鱼史,1例发病前有掏鸟窝史,1例居住地周围有羊群。发病时间呈全年散发。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高热,热型以弛张热为主(5例),其他主要伴随症状有乏力(6例)、畏寒(5例)、肌肉酸痛(5例)、纳差(4例)。实验室检查中2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3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所有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铁蛋白、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3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升高。6例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未见肺炎;5例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心内膜炎。6例患者的血液或骨髓标本均通过mNGS检出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 Cb),确诊为急性Q热后,给予多西环素单药(2例)或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沙星(4例)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Q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对可疑患者行mNGS可以快速明确诊断,多西环素、莫西沙星治疗效果明显。
目的 了解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SFTS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23年我国SFTS死亡病例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死亡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特征,以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诊断、发病至死亡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 2010—2023年,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个地市219个县(市、区)736个乡镇(街道)报告SFTS死亡病例1 326例,年均病死率为4.83%。年死亡数呈波浪式增长,年病死率呈波浪式下降。2019—2023年病死率逐年下降,2023年死亡数为191例,病死率为3.77%。死亡病例时间分布具有季节性,高峰期为5—7月,占总死亡数的61.84%(820/1 326)。2010—2023年报告死亡病例的地区数量不断增加,山东省死亡数占全国的51.43%(682/1 326)。男女性别比为1.15∶1;≥50岁年龄组占96.15%(1 275/1 326),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农民占84.46%(1 120/1 326)。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2010年为89.00 d,2011—2023年为6.54~9.71 d。共有578例死亡病例在死亡后才确诊,占总报告死亡数的43.59%(578/1 326),其中山东省最多(352例)。结论 我国SFTS报告死亡数总体上升,病死率总体呈下降态势。针对死亡病例地区数量不断增多、死亡数增加等特点,建议提升各地SFTS病例监测水平与诊治能力,同时加强重点人群SFT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目的 了解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等规律,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重庆市39个区(县)媒介伊蚊监测结果,该监测每年4—11月进行,每月开展1次,于全市选择不同生境对其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蚊分别采用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监测;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同期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并分析。结果 2019—2023年,重庆市媒介伊蚊成蚊平均帐诱指数为1.63只/(顶·h),居民区、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公园/竹林的帐诱指数分别为2.23、1.82、0.83只/(顶·h);媒介伊蚊幼蚊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25,废旧物品堆放处和医院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66.77、20.64,居民区、公园和工地的布雷图指数每年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分别为4.38、4.12和2.46。2019—2023年重庆市报告登革热病例1 53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69例,本地病例1 27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2019年(输入性病例168例,本地病例1 243例)和2023年(输入性病例95例,本地病例27例);所有本地病例均在8—11月报告;输入病例数与本地病例数具有相关性(r=0.857,P<0.05)。结论 夏秋季重庆市应重点做好居民区、医院、废旧物品堆放处等生境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作,将蚊媒密度控制在传播风险阈值以内,防范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甚至点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2024年4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下发了《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方案(2024 年版)》。该方案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于2023年6月印发的《加快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 年)》的配套技术方案之一,其目的是将上述行动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响应行动”中的野生动物传染源监测内容具体化,以指导流行区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该项工作内容。本文就该方案制定的背景与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数据的管理等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目的 了解湖南省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各县(市、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及病原构成变化。结果 2013—2022年长沙市累计报告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病例14 889例,占手足口病总病例数的5.04%,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54/10万。2013—2022年该人群病例在总病例数中的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58.760,P<0.01),每年发病主高峰出现在4—7月。性别分布上,男性8 526例,女性6 363例,性别比为1.34∶1;年龄中位数为7(6,10)岁,最大年龄为91岁,年龄分布以6~15岁为主,占88.09%(13 116/14 889);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55.97%(8 334/14 889)。城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芙蓉区和天心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70/10万,高于郊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和望城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12.75/10万)。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送检标本的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0.49%(156/309),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5.77%(9/156)、37.18%(58/156)和57.05%(89/156)。结论 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病例中,6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建议密切关注6岁及以上人群的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其他肠道病毒分型监测工作。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同时也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血蜱属作为硬蜱科第二大属,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携带病原体众多,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蜱类。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国内外血蜱种类、分布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蜱传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HFR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季节特征。选取监测点开展鼠媒监测,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19—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808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0.262 4/10万,病死率为0.74%。16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市分别是宣城市(227例)、滁州市和六安市(均为69例)、阜阳市(59例)。男女性病例数性别比为3.17∶1,患者年龄分布以50~59岁最多(占27.97%),职业以农民居多(占73.89%)。2019—2023年HFRS病例发病时间存在4—6月的春夏峰(占31.31%,253/808)和11月—次年1月的秋冬峰(占42.08%,340/808)两个发病高峰;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显示,秋冬季(主高峰)及春夏季(次高峰)发病高峰日分别为12月8日和5月14日,高峰期分别为11月1日—次年1月15日和4月4日—6月25日。2019—2023年安徽省7个鼠媒监测点共放置鼠夹93 543夹·次,捕鼠总数2 623只,平均鼠密度为2.80%;共检测鼠肺2 147份,抗原阳性66份,平均鼠带病毒率为3.07%。结论 2019—2023年安徽省HFRS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暴发隐患依然存在,且发病有显著季节性,在高峰期前应尽早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目的 研究巢湖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SFT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巢湖市2013—2022年每日SFTS发病资料,通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收集同期气象资料。以周平均气温中位数(17.4 ℃)、周平均气压中位数(1 012.8 hPa)、周日照时数中位数(33.4 h)和周降水量最小值(0 mm)作为参考值,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SFTS周病例数和周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 2013—2022年巢湖市共报告SFTS病例231例,年发病率为0.63/10万~5.78/10万,年均发病率2.93/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Z=3.04,P<0.01)。男性和女性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13例和118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90/10万和2.97/10万;各年龄组中≥60岁人群的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均最高(175例,10.54/10万)。SFTS周发病风险对周平均气温、周平均气压、周日照时数的响应曲线近似倒“V”型,对周降水量的响应曲线近似半“U”型。周平均气温为22.4 ℃时,SFTS发病累积相对危险度(cumulative relative risk, CRR)最大[CRR=9.210,95%CI:(0.832,118.353)];周平均气温在17.5~21.8 ℃时,SFTS发病风险升高(P<0.05)。周平均气压为1 015.5 hPa时,SFTS发病的CRR最大[CRR=1.877,95%CI:(0.649,5.435)],周平均气压在998.7~1 012.7 hPa和1 022.1~1 031.5 hPa时SFTS发病风险降低(P<0.05)。周日照时数为31.0 h时,SFTS发病的CRR最大[CRR=1.024,95%CI:(0.882,1.188)],在周日照时数>39.3 h时,SFTS发病风险降低(P<0.05);周降雨量越大,SFTS发病风险越大(P<0.05)。结论 SFTS发病和气象因素呈现非线性关系,适宜的温度、丰沛的降雨量会增加SFTS的发生风险,较高的气压和日照时数可以降低SFTS的发生风险。
目的 分析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流行病学特征并对2024年吉林省HFRS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吉林省HFRS的发病数据及吉林省各监测点的宿主动物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模型,对2018—2023年吉林省HFRS病例数进行拟合并预测2024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8—2023年吉林省共报告HFRS病例1 993例,其中2018年病例数和发病率均为最高(578例,2.13/10万),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病例数和发病率最低(158例,0.67/10万)。发病高峰为4—6月(635例,占31.86%)和10—12月(724例,占36.33%)。共报告男性1 511例,女性482例,性别比为3.13∶1;各年龄组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30~64岁年龄组为主(1 464例,占73.4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 242例,占62.32%)。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为通化市(440例,占22.08%)、白城市(357例,占17.91%)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35例,占16.81%)。春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26%)、梨树县(4.36%)、双阳区(3.81%);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55%)、磐石市(4.00%)、双阳区(3.47%)。秋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4.43%)、双阳区(4.09%)、抚松县(3.84%);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6.84%)、双阳区(4.21%)、磐石市(4.00%)。捕获鼠类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主。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RIMA(0,0,1)(0,1,1)12能够较好地拟合和预测吉林省HFRS发病情况(MAE=6.56,MRE=-0.16%),2024年预测月均发病数为7例。结论 吉林省HFRS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2024年发病数预计低于2023年。有关部门今后应持续做好HFRS常规监测及预警工作。
目的 了解青海省隆宝滩地区棘球绦虫虫卵的环境污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棘球蚴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3—4月,在青海省玉树市隆宝镇措桑村的养犬户家庭、村内主要街道及野外区域,分别采集犬科动物粪便、动物毛发、水、土壤、草和食物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样本,利用PCR技术检测样本棘球绦虫虫卵并比较检出率差异。采用ArcGIS软件并结合ASTER GDEM高程数据,制作样本分布高程地图。结果 共采集环境样本400份,棘球绦虫虫卵总检出率为13.50%(54/400);其中犬科动物粪便、动物毛发、水、土壤、草、食物的检出率分别为30.43%(42/138)、5.33%(4/75)、15.38%(2/13)、5.26%(6/114)、0(0/37)、0(0/23)。138份犬科动物粪便中,19份野外粪便未能通过PCR鉴定出动物宿主;其余119份样本中,犬、藏狐、赤狐粪便虫卵检出率分别为11.29%(7/62)、48.84%(21/43)、50.0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81,P<0.05)。138份犬科动物粪便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17%(3/138)、18.12%(25/138)和16.67%(2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58,P<0.05)。75份动物毛发样本中,犬、牛的毛发检出率分别为6.06%(4/66)、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份水样本中,野外河流溪水、村内井水和村内积水的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0.00%(2/10)、0(0/2)和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4份土壤样本中,养犬户家庭、村内主要街道和野外土壤虫卵检出率分别为15.00%(3/20)、15.00%(3/20)和0(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毛发、水和土壤样本中检出的虫卵均为细粒棘球绦虫。在虫卵分布方面,检出虫卵的犬科动物粪便高度集中于野外道路附近地域,其他环境检出虫卵的样本无明显集中趋势。结论 青海隆宝滩地区环境虫卵污染严重且分布广泛,需继续采取犬(特别是未拴养犬)及野外传染源(狐狸)驱虫等防控措施,以减少棘球绦虫虫卵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棘球蚴病传播风险。
目的 分析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的流行规律,探索影响居民HFR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HFRS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甘肃省报告的HFRS病例相关信息,对其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对2020—2022年定西市岷县报告的HFRS病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2017—2022年,甘肃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747例,年均发病率为0.50/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1.28/10万。男、女报告病例分别为469例(占62.78%)和278例(占37.22%),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61/10万和0.38/10万。不同年龄组中45~59岁的报告病例数最多(296例,占39.63%),其次是30~44岁年龄组(184例,占24.63%)。农民是发病的主要人群(487例,占65.19%),其次是牧民(133例,占17.81%)。发病主要集中在10—12月(569例,占76.17%),11月是发病高峰(262例,占35.07%)。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夏河县、岷县和灵台县3个县,其累计报告病例数为571例(占76.44%)。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未接种过HFRS疫苗(OR=5.99)、住房中有鼠洞(OR=3.99)、采挖整理药材时未戴口罩(OR=10.45)、食用过被鼠类污染的食物(OR=5.49)、接触过鼠类或鼠类排泄物(OR=11.64)、饮用过未烧开的生水(OR=6.97)可能是HFRS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7—2022年甘肃省HFRS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发时间和地区均较为集中。针对高发地区,应适时开展预防接种和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防护意识,引导居民形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8月—2023年7月铜陵市人民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咽拭子标本进行RSV、人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分析RSV感染病例的人群分布、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等。结果 共收集3 145例患儿咽拭子标本,检出RSV感染366例,检出率为11.64%。RSV感染病例中男性208例,女性158例;年龄1个月~10岁,年龄中位数2(1,3)岁,以2岁及以下患儿为主(218例,占59.56%)。病例数高峰期出现在2023年4—5月(276例,占75.41%)。单纯RSV感染318例(占86.89%),混合感染48例(占13.11%)。病例临床症状以咳嗽(345例,占94.26%)、发热(312例,占85.25%)、喘息(139例,占37.98%)为主。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及血小板计数大多在正常值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主要表现为升高(184例,占50.27%)。临床诊断前3位依次为支气管肺炎(208例,占56.83%)、急性支气管炎(93例,25.41%)、急性毛细支气管炎(39例,占10.66%)。结论 RSV感染病例主要为2岁及以下儿童,感染类型以单纯感染为主;临床特征以咳嗽、发热和喘息及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为主,临床上应予以关注,以降低重症发生的风险。
目的 掌握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边境地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时间、地区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共报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9起,占全省的20.53%;涉及病例14 877例,死亡1例。事件的级别以一般事件(Ⅳ级)为主(110起,占61.45%);类别以乙类传染病为主(77起,占43.02%);涉及病种12种,前3位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64起,占35.75%)、水痘(42起,占23.46%)、流行性感冒(26起,占14.53%)。事件的高发月份为4—7月(71起,占39.66%)和9—12月(65起,占36.31%);高发场所为学校(96起,占53.63%),其中小学占55.21%(53/96)。境外输入传染病引起的事件共11起,主要来自缅甸(7起,占63.64%)。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4(4,35) d,最长持续时间为153 d。结论 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事件以乙类传染病为主,学校是防控的重点场所,高发季节要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目的 调查南宁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南宁市每年抽取2~3个县(区)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点,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各监测点每年抽取1 0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进行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并从中随机抽取150人进行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2021—2023年共调查8 058人,检出华支睾吸虫阳性1 534人,总感染率为19.04%;主要为轻度感染(占85.46%,1 311/1 534)。各县(区)感染率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968,P<0.05),前3位的县(区)依次为江南区(41.16%,417/1 013)、青秀区(36.97%,373/1 009)和西乡塘区(15.30%,153/1 000)。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8.07%(1 101/3 922)和10.47%(433/4 136),年龄分布上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较高(28.33%,440/1 553),文化程度分布上以初中文化人群感染率较高(28.15%,908/3 226),职业分布上以农民感染率较高(26.02%,1 368/5 25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732、691.044、352.794、695.679,P均<0.05)。知信行调查中,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正确率分别为80.08%(961/1 200)、72.75%(873/1 200)、69.42%(833/1 200)。防治知识知晓[OR=0.51,95%CI:(0.35,0.74)]、防治态度正确[OR=0.44,95%CI:(0.30,0.65)]、防治行为正确[OR=0.26,95%CI:(0.18,0.40)]均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呈负相关。结论 南宁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总体感染水平较高但以轻度感染为主,人群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信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开展以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降低人群感染率。
目的 了解合肥市市售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 B1, AFT B1)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膳食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为相关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2—2023年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采集合肥市9个县(市、区)中的花生样品,使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中AFT B1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合肥市人群的坚果消费情况,以坚果消费量代替花生消费量。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经花生AFT B1暴露的情况,估算暴露限值(margin of exposure, MOE)和肝癌发病风险。结果 2022—2023年共对合肥市79份花生样品开展AFT B1检测,检出率为45.57%(36/79),超标率为13.92%(11/79)。男性、女性坚果消费量分别为(4.61±6.12)g/d和(5.21±6.44)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9,P>0.05);6~17岁、18~59岁以及≥60岁人群的坚果消费量分别为(4.90±6.28)g/d、(3.53±5.66)g/d和(3.90±6.14)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4,P<0.01)。6~17岁、18~59岁和≥60岁人群经花生的AFT B1每日膳食暴露量分别为1.70、0.99和1.04 ng/(kg·d),MOE分别为236、403和385,引发的肝癌发病风险分别为每年0.04例/10万人、0.03例/10万人和0.03例/10万人;当严格执行AFT B1限量标准后,MOE分别为7 003、11 961和11 438,发病风险可分别降至每年0.001 5例/10万人、0.000 8例/10万人和0.000 9例/10万人。结论 合肥市售花生样品中AFT B1检出率较高,建议对合肥市花生中AFT B1污染水平开展更加全面和持续性的监测工作,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阳性蚊虫携带病毒的病毒组特征,为评估蚊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对全国蚊传病原学监测系统中2022年6—9月成蚊JEV监测结果为阳性的蚊虫样本信息进行收集并开展阳性复核。选择不同省份、不同蚊种中核酸质量高的JEV复核阳性样本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比对与拼接组装病毒序列,并对注释到的重要虫媒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选择了贵州、湖北、江苏、重庆、甘肃和云南等6个省份的8个JEV阳性蚊池的蚊虫进行分析,蚊种包括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宏病毒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注释到41个病毒科和118种已知病毒,其中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在半数以上的蚊池中相对丰度较高,有22个病毒科在3种蚊虫中均被注释到。有6个蚊池注释到广平病毒(Quang Binh virus, QBV),拼接组装得到6条QBV近全长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版纳病毒(Banna virus, BAV),拼接组装得到2条BAV第12节段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卡地皮诺病毒(Kadipiro virus, KDV),拼接组装得到1条KDV第1节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的QBV、BAV和KDV病毒株多与近年在我国分离到的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其中2株BAV均为A1基因型。结论 本研究丰富了对中国蚊虫病毒组的认识,揭示了蚊虫中的病毒多样性和QBV、BAV、KDV等虫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人群发病情况及动物宿主感染情况,为HFRS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3年黑龙江省HFRS病例信息,从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取疫苗接种及鼠类宿主监测数据,对HFRS三间分布、人群疫苗接种情况、鼠类宿主感染率和带毒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3年黑龙江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5 233例,死亡34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60/10万~3.50/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8.97,P<0.01),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7/10万,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02/10万。2019—2022年黑龙江省人群HFRS疫苗接种数逐年上升,2023年略有减少。男、女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 031例、1 202例,发病率分别为3.79/10万、1.14/10万;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50~59岁(1 386例,3.54/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3 170例,占60.58%)。发病呈双峰分布,主高峰出现在10—12月(2 628例,占50.22%),次高峰在5月(471例,占9.00%)。发病率前5位的地区为双鸭山市(5.68/10万)、黑河市(5.54/10万)、鸡西市(4.76/10万)、鹤岗市(4.40/10万)、佳木斯市(4.34/10万);FlexScan空间聚集性扫描显示,双鸭山市、黑河市、鸡西市、鹤岗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市、伊春市为一类聚集区。鼠类宿主监测显示,年均鼠密度为7.12%,年均带毒率为7.11%,年均感染率为7.16%,年均带毒指数为7.05。结论 2018—2023年黑龙江省HFRS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今后仍需加强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和预防性接种工作,同时加强和完善鼠类宿主动物监测,提高HFRS监测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