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7—2021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任婧寰, 王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1-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1
    摘要1260)   HTML全文127)    PDF (1213KB)(1191)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事件的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1年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2 360起,累计报告病例90 689例,死亡病例5例。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高发期是冬、春两季,分别在11—12月和3月呈现两个高峰。浙江、广东、江苏、重庆、福建、山东、安徽、广西、湖南和湖北等10个省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多。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共2 269起,其中病毒感染导致的事件占95.7%(2 171/2 269),细菌感染导致的事件占3.7%(84/2 269),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的事件占0.6%(14/2 269)。在所有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中,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占93.5%(2 122/2 269)。生活接触传播、食品污染和饮用水污染是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生活接触传播所致事件占比最高(51.0%,1 204/2 360)。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生的主要场所,共发生2 163起。结论 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数呈上升趋势,主要病原为诺如病毒,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发生的主要场所。今后应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和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同时提高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诊断能力,提升事件监测报告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类事件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我国隐孢子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控进展
    王旭, 沈玉娟, 曹建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36-148.  
    摘要1152)      PDF (1049KB)(4232)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可通过人和动物的活动进行传播,引发人体隐孢子虫病,是导致全球腹泻最重要的六种病原体之一,对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威胁极大,并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和预防的药物或疫苗,防控难度极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概述了自1987年我国报道第一例隐孢子虫病病例以来人体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并对水源和食物污染、家养动物感染、季节性流行情况等传播风险因素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我国隐孢子虫病的防控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防治策略等现实问题。现有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源性隐孢子虫分布广泛,HIV/AIDS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和吸毒人员等群体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易感人群,主要致病虫种包括人隐孢子虫(C. hominis)和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考虑到隐孢子虫病的风险因素和防控现状,我国应当在监测网络、防控措施、防治技术、水源净化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综合防控策略,从“寄生虫-人类-保虫宿主-环境”等各个防治环节践行“One Health”理念,从而实现隐孢子虫病的有效监测和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公共卫生对外援助与合作的进展和展望
    黄璐璐, 丁玮, 陆申宁, 施丹丹, 官亚宜, 王多全, 吕山, 李石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74-180.  
    摘要1088)      PDF (959KB)(1853)   
    对外卫生援助是我国对外援助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已从受援国向援助国转变,对外援助的方式、内容和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援助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回顾了我国对外卫生援助的主要历程,梳理了我国公共卫生对外援助与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对外援助与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公共卫生对外援助与合作、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进展、挑战与对策
    操治国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30-135.  
    摘要1074)      PDF (899KB)(2134)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久远,分布范围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消除目标,仍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如期实现消除目标的具体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人体寄生虫病与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
    吴忠道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21-125.  
    摘要1012)      PDF (884KB)(4356)   
    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广泛的国家,部分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时有发生,值得关注和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寄生虫病的种类及其分类情况,概述了我国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情况,重点讨论和阐述了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的概念、种类以及诊断等内容,以期为学界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和控制
    钱门宝, 李石柱, 周晓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26-129.  
    摘要990)      PDF (873KB)(1409)   
    土源性线虫病(蛔虫病、鞭虫病和钩虫病)曾在我国引起较高的疾病负担。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卫生厕所和安全饮用水的普及以及防控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感染人数的显著下降。本文回顾了30余年来我国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情况,概述了土源性线虫病的有关控制措施,并对未来我国土源性线虫病控制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建议。鉴于当前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水平和特征,建议继续加强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体系建设,在重点流行区加大综合防控措施力度,在低流行区探索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和阻断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我国国家级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基地建设现状与挑战
    朱泽林, 田添, 郝瑜琬, 王强, 李石柱, 肖宁, 周晓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70-173,180.  
    摘要947)      PDF (877KB)(1397)   
    为提升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探索寄生虫病防治新策略及适宜技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自2010年起陆续在各省设立了血吸虫病、疟疾、包虫病等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基地。本文回顾了“十三五”时期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基地建设进展,总结基地工作取得的成果及经验,分析基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就今后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我国巴贝虫病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
    陈木新, 薛靖波, 艾琳, 宋鹏, 蔡玉春, 陈家旭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49-157.  
    摘要924)      PDF (1301KB)(3036)   
    巴贝虫病是由巴贝虫感染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巴贝虫经蜱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主要寄生于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内。感染人体的巴贝虫主要有田鼠巴贝虫、猎户巴贝虫、邓肯巴贝虫、分歧巴贝虫等。巴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在我国属于新发、罕见寄生虫病。过去临床上缺乏敏感有效的诊断方法,导致很多巴贝虫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随着高敏感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巴贝虫病病例报告数量逐渐增多。本文详细回顾了1943年至今我国人巴贝虫病病例报告情况,概述了巴贝虫病诊断、治疗和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巴贝虫病防控的挑战和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卢娜, 周红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65-169.  
    摘要886)      PDF (948KB)(1754)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白纹伊蚊是登革热重要传播媒介,在我国分布广泛。目前采用杀虫剂控制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是登革热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长期使用杀虫剂会导致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本文就近年来我国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媒介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我国人体蠕形螨及蠕形螨病研究进展
    赵亚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58-164.  
    摘要867)      PDF (993KB)(2739)   
    自1842年Simon发现蠕形螨,人类对蠕形螨致病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学者在蠕形螨病确认和防控过程中作出了中国贡献。本文主要就我国学者在蠕形螨致病性确认、致病机制、诊断与检测、流行与防治、分子水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推动蠕形螨病防控向纵深发展,减少蠕形螨病对我国人群的危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新冠病毒感染者为例
    杨进孙, 张雅丽, 李慧娟, 刘贞君, 王文节, 全斌, 张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44-4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8
    摘要784)   HTML全文16)    PDF (842KB)(1094)   

    目的 探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10月安徽省芜湖市及安庆市新冠病毒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收住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用线性回归法评价人格特质得分对于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 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其中男性85人,女性33人;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为(34.85±10.99)岁;108人已接种新冠疫苗,10人未接种新冠疫苗;118人既往均无精神、神经、心理方面的疾病。症状自评量表平均得分为(119.25±49.04)分,其中22.03%(26/118)的调查对象症状自评量表筛查阳性;压力感知量表平均得分为(38.91±6.85)分,其中34.75%(41/118)的调查对象压力感知较高。神经质人格对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516、0.282,P均<0.01),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对于压力感知的负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71、-0.307、-0.477,P均<0.01)。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压力感知过大和心理健康不良等问题,其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医护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以全健康理念推进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从控制走向消除
    张红卫, 刘颖, 杨成运, 鲁德岭, 钱丹, 贺志权, 王丹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4): 181-184.  
    摘要758)      PDF (436KB)(960)   
    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是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世界卫生组织倡议至2030年将内脏利什曼病“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实现消除目标的国家数增加到64个(占全球流行国家数的85%)。由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链较为复杂,在阻断从动物宿主向人群传播,以及建立“人-动物-媒介”同防机制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的协作。全健康理念旨在共同促进人和动物健康、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人兽共患病防控方面具有优势。本文基于全健康理念提出了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消除目标和策略,探讨了“人-动物-媒介”多维度的监测体系和干预措施,以及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协作的内容,以期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从控制走向消除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郑馨武, 谢思健, 谢文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57-6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11
    摘要706)   HTML全文28)    PDF (838KB)(2088)   

    眼部蠕形螨感染可造成患者眼表不适,引起多种眼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茶树油及其衍生物不仅有显著的杀螨效果,还具有抗菌、抗炎活性,是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常用制剂。目前茶树油相关制剂品种多样,其安全性和最佳使用方法等均未有充分的研究证明。本文对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机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蠕形螨性眼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张艺馨, 王龙江, 刘建成, 刘萍萍, 王用斌, 许艳, 闫歌, 卜秀芹, 张佃波, 李曰进, 张本光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35-4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7
    摘要695)   HTML全文26)    PDF (4420KB)(1749)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研究鞭虫感染者肠道疾病与饮食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5个乡镇选取34名鞭虫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膳食资料,通过16S rDNA测序平台分析不同膳食结构下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差异。结果 未发现膳食摄入量高低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或β多样性有关,但蔬菜、奶制品和肉制品三种膳食结构与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与组成有显著关联。不同蔬菜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3组)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1组)(t=2.211,P<0.05);PDV3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低于PDV1组(t=2.246,P<0.05);PDV3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低于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2组)(t=2.610,P<0.05)。不同奶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2组)狭义梭菌属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1组)(t=3.025,P<0.05);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3组)另枝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低于PDD1组(t=3.234,P<0.05);PDD3组瘤胃球菌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相对丰度低于PDD2组(t=2.255,P<0.05)。不同肉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120~200 g的鞭虫感染组(PDM2组)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 2)相对丰度低于PDM1组(t=2.672、2.731,P均<0.05);每日摄入量<120 g的鞭虫感染组(PDM3组)小类杆菌属(Dialister)相对丰度低于PDM2组(t=2.402,P<0.05)。结论 不同膳食结构影响鞭虫感染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应重视日常膳食摄入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疾病的调节作用,通过补充蔬菜、奶制品、肉制品来降低狭义梭菌属1等有害菌丰度,提高双歧杆菌属和另枝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或避免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17—202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郝彩霞, 刘雅琼, 廖雪春, 袁珩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7-1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2
    摘要691)   HTML全文62)    PDF (1005KB)(639)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2017—2021年四川省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四川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10 67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0.60/10万,年报告发病率为42.87/10万~67.71/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4 926.705,P<0.001)。男性和女性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13 661例和97 01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3.49/10万和46.76/10万;各年龄组人群中,2岁以下幼儿报告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1.52%(108 537/210 677);各职业人群中,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3.15%(133 037/210 677)。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呈现冬季和夏季两个发病高峰,12月—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7—9月为夏季高峰。四川省21个市(州)均有报告病例,各市(州)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60/10万~70.16/10万。明确病原诊断的病例22 541例,其中,病毒性腹泻病例20 901例,细菌性腹泻病例1 625例,真菌性腹泻病例15例。病毒性腹泻病例中,轮状病毒感染占88.64%(18 526/20 901)。2017—2021年四川省共报告暴发疫情20起,其中19起为诺如病毒感染,1起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合并感染。结论 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岁以下散居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体。应积极关注并加强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和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三苯双脒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黄星炯, 黄显泽, 班贡生, 陆丽艳, 梁美群, 林世保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48-5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9
    摘要646)   HTML全文19)    PDF (806KB)(743)   

    目的 观察三苯双脒抗华支睾吸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将2020年8月—2022年8月南宁市武鸣区疾控中心门诊治疗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分为采用三苯双脒治疗的试验组和采用吡喹酮治疗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分A、B、C三组:A组为单剂次顿服;B组为2剂次隔周顿服;C组为3剂次连续3日顿服。每剂次剂量均为400 mg。对照组(D组)使用吡喹酮治疗,每日3次,800 mg/次,连服3日。治疗一个月后复诊复检,观察治疗前后虫卵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三苯双脒试验组149例,其中A组45例,B组51例,C组53例;吡喹酮对照组99例。试验组A、B、C各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6.67%、94.12%和92.45%;对照组虫卵阴转率为97.98%。各组间虫卵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46,P >0.05)。轻度感染患者试验组A、B、C各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9.27%、88.47%和82.11%,对照组为87.91%;中度感染患者试验组各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8.86%、97.43%和98.65%,对照组为99.15%。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5.37%和3.9 h;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13.13%和50.9 h,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平均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24,t=6.423,P均<0.05)。结论 三苯双脒治疗华支睾吸虫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低于吡喹酮,可应用于临床治疗华支睾吸虫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我国病毒性腹泻防控的策略、现状与挑战
    李金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2): 61-6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2.001
    摘要640)   HTML全文32)    PDF (859KB)(1494)   

    病毒性腹泻是我国乃至全球感染性腹泻中疾病负担较重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生后,我国在病毒性腹泻防控方面建立了多种监测系统,且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监测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为满足国内外对病毒性腹泻防控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尤其是要规范诊断和报告的疾病名称,开发多种成本-效益良好的疫苗、适合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测试剂,以现有技术优化监测系统和健康促进方式,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同时提升群众参与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陈琳, 曹淳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1
    摘要639)   HTML全文30)    PDF (897KB)(1399)   

    健康教育是改善群众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举措。健康科普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其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精准传播、活动形式及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祥凤, 张振华, 吴贻乐, 胡小骞, 刘周, 杨旻, 孙昀, 李景荣, 郑凌, 杨锡瑶, 杨利琦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2): 102-10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2.009
    摘要593)   HTML全文17)    PDF (937KB)(1052)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2020年4个ICU内133例CRE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ICU内220例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Enterobacteriaceae,CSE)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RE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并对ICU患者感染CRE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CU患者CRE医院感染标本以呼吸道分泌物最为常见(69.9%,93/133),其次是血液(7.5%,10/133)和腹腔分泌物(6.8%,9/133)。其中检出排名前3位的细菌种类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63.9%,85/133)、阴沟肠杆菌(15.0%,20/133)和黏质沙雷菌(6.0%,8/133)。ICU患者感染CRE后30 d死亡率为41.6%,CSE组死亡率为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9,P<0.01)。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极高(≥97%),对庆大霉素(80.8%)、复方新诺明(72.2%)、阿米卡星(51.5%)的耐药率较高,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30.3%)、多粘菌素B(2.9%)、替加环素(2.1%)的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院转入ICU、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碳青霉烯类药物和糖肽类药物使用史为ICU患者医院感染CRE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内患者发生CRE医院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临床上对高危患者定期进行CRE筛查,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ICU患者医院感染CRE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张雨桐, 宋杨, 刘凤凤, 丁凡, 刘言哲, 常昭瑞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6-190,22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2
    摘要589)   HTML全文49)    PDF (3994KB)(69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23年1—6月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评估2023年1—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结果 2023年1—6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57 940例,报告发病率为39.68/10万,低于2017—2019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64.97/10万),高于2020—2022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26.37/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2023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较往年推迟,第20周报告病例数快速上升,第26周达到极高流行水平。从病原构成来看,2023年1—6月全国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4.31%(4 694/32 804)、12.18%(3 995/32 804)和73.51%(24 115/32 804);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A71和CV-A16构成比均下降,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均上升。MEM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南方手足口病总体流行强度高于北方,其中广东处于极高流行水平,江西和湖南处于中流行水平,贵州、四川、湖北、重庆和浙江处于低流行水平。结论 2023年,我国手足口病春夏季发病高峰后移,峰值明显高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南方省份流行高峰早于北方省份。建议各省密切关注本省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