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猴痘病毒B.1谱系遗传分支、毒力基因及蛋白功能
    林思宇, 陈芳, 罗语思, 张科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1-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1
    摘要333)   HTML全文29)    PDF (3341KB)(275)   

    2022年以来,猴痘疫情在全球暴发和流行。相较以往的猴痘病毒,2022年流行的猴痘毒株传播能力和宿主适应性等明显增强,猴痘B.1谱系毒株已成为全球猴痘疫情流行的主要毒株。为此,本文对猴痘病毒B.1谱系遗传分支、毒力基因及蛋白功能进行综述,并就部分基因产物的蛋白功能进行了注释,以期为猴痘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2—2022年合肥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张强, 何宇, 桑燕茹, 曾臻, 陈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16-2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4
    摘要326)   HTML全文8)    PDF (3655KB)(228)   

    目的 了解合肥市其他感染性腹泻(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OID)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合肥市2012—2022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数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报告发病率、病原体构成比、罹患率等指标,探讨三间分布和病原谱特征。结果 2012—2022年合肥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18 484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158.40/10万~370.50/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245.85/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年度内呈双峰分布,7—8月为夏季高峰,12月—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报告病例中,男性123 712例,女性94 772例,性别比为1.31∶1,男性、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71.34/10万、219.01/10万;5岁及以下人群发病141 716例(占64.8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136 294例,占62.38%)。明确病原体诊断的病例有46 924例(占21.48%),主要病原体为病毒(44 694例,占95.25%),其中轮状病毒感染占88.01%(39 337/44 694)。2012—2022年合肥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起,共发病1 542例,波及人口62 828人,总罹患率为2.45%;其中23起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26起发生在学校。结论 合肥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5岁及以下儿童为重点防控人群,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应在流行高峰来临前加强对学校等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做好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提高群众防病意识,落实防控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日化产品驱螨、抑螨和杀螨性能的评价方法》(T/CHCIA 002—2022)解读
    湛孝东, 蒋峰, 陈国庆, 张大存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2): 65-6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1
    摘要317)   HTML全文22)    PDF (951KB)(294)   

    《日化产品驱螨、抑螨和杀螨性能的评价方法》(T/CHCIA 002—2022)是我国对除螨日化产品进行驱螨、抑螨和杀螨性能评价的第一个标准。本标准于2022年10月30日发布,2022年11月30日实施。本文对标准的制定背景、编制过程与方法、主要内容、实施与宣贯重点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为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专业人员开展日化产品除螨效果评价与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王奇, 师悦, 秦瑶, 马会来, 张丽杰, 孙军玲, 刘慧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2): 68-7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2
    摘要294)   HTML全文42)    PDF (2871KB)(251)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据,进行人群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的描述性分析;使用ArcGIS 10.7软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计算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部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类型;采用SaTScan 10.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17—2022年,全国22个省份的296个县(市、区)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 251例,其中犬源型流行区病例数891例(占71.22%),且病例数逐年上升;人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病例数分别为47例(占3.76%)和36例(占2.88%),持续处于较低水平。4月的报告病例数最多(142例);男女性别比为2.18∶1;病例职业以农牧民和学龄前儿童为主,分别占43.88%(549/1 251)和27.50%(344/1 251);不同年龄组中,0~4岁的报告病例数最多,为325例(占25.98%),其次是50~64岁,为300例(占23.98%)。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449例)、甘肃(257例)、陕西(188例)、新疆(88例)、四川(84例)、河南(70例)和河北(41例)等7个省份,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4.08%(1 177/1 251)。犬源型、人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县分别是平定县(112例)、喀什市(11例)和伽师县(11例)。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病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聚集性(Moran’s I均>0,Z均>2.58,P均<0.01),高-高聚集区的县数由2017年的38个增加至2022年的48个,且由西部逐年向东转移;2022年河北、河南和北京出现新增高-高聚集的县。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7—2022年共发现3个聚集区,其中以阳泉市城区为中心,覆盖8个县(市、区)的一类聚集区发病风险最高(RR=46.76,LLR=704.79,P<0.01),聚集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9月,发病数256例。结论 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整体呈上升趋势,重点流行区域由新疆野生动物源型区域向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等中北部的犬源型流行区转移,需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防控工作,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
    郑张琦, 林启晗, 杜珊珊, 黄晓霞, 李建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29-13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1
    摘要289)   HTML全文22)    PDF (966KB)(273)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多年来,在政府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全面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的背景下,HFRS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总体上进入低水平波动期,但累及地区却在扩大,新的疫源地仍在出现,部分疫源地疫情时有反复,防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仍是当前公共卫生系统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为此,本文介绍了HFRS的病原学特征,结合既往疫情资料分析了我国当前HFRS的流行特点,总结了我国HFRS的防控策略与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HFRS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18—2022年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王阿鑫, 肖永康, 龚磊, 吴家兵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7-1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2
    摘要278)   HTML全文16)    PDF (1552KB)(234)   

    目的 分析近年来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安徽省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相关信息,对事件分级、三间分布、传播途径等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安徽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115起,累计报告发病5 822例,无死亡病例。以未分级事件为主(78起,占67.83%),其余为一般事件(37起,占32.17%)。事件发生总体呈现春季(3月)和秋冬季(10—12月)两个高峰,4个月份的累计事件数和发病数分别为71起(占61.74%)和3 831例(占65.80%);不同年份的时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其中2020年和2022年为单峰分布,2018年、2019年和2021年为双峰分布。报告事件数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黄山市(25起,占21.74%)、合肥市(18起,占15.65%)和芜湖市(12起,占10.43%),报告发病数前3位的分别是黄山市(1 453例,占24.96%)、合肥市(976例,占16.76%)和宣城市(721例,占12.38%)。皖南、皖中和皖北地区的报告事件数构成比分别为53.04%、40.00%和6.96%,报告发病数构成比分别为58.47%、37.46%和4.07%。单一传播途径中多数为生活接触(84起,占90.32%),多种传播途径中均包括生活接触。主要发生场所为学校(101起,占87.83%)。病原体明确的事件103起,主要为诺如病毒(100起,占97.09%)。结论 安徽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应以学校为主,应进一步加强日常监测和病原检测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降低事件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PRISMA声明的儿童蛲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系统综述
    王依, 李成媛, 毛元春, 李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47-5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10
    摘要264)   HTML全文16)    PDF (1014KB)(281)   

    目的 了解干预对象、干预措施以及干预时间的不同对儿童蛲虫病健康教育干预结果的影响,为蛲虫病健康教育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ups等中英文平台或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基于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声明条目清单,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儿童蛲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1 119篇文献,其中13篇文献纳入系统研究。在蛲虫病健康教育中,干预对象不区分感染、未感染的儿童,干预措施采取“健康教育干预+集体服药”的复合形式,干预时间间隔3个月,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较好。结论 开展蛲虫病健康教育工作时,应综合考虑干预对象、干预措施以及干预措施实施时间3个因素的最优搭配,从而使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达到最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05—2020年云南省阿米巴痢疾流行特征分析
    蔡璇, 杨亚明, 李奔福, 彭佳, 字金荣, 吴方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12-1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3
    摘要238)   HTML全文13)    PDF (885KB)(236)   

    目的 分析云南省阿米巴痢疾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年1月—2020年12月的云南省阿米巴痢疾报告病例进行分析,对其人群、时间和地区等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 2005—2020年云南省累计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3 315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97例(占21.03%),确诊病例 2 618例(占78.97%)。年报告发病率为0.06/10万~1.45/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46/10万,发病率在2005年最高(1.45/10万),其后呈波动下降。报告病例中,男性1 838例(占55.44%),女性1 477例(占44.56%),性别比为1∶0.8;0~9岁人群报告病例最多(1 675例,占50.53%);散居儿童和农民报告病例较多,分别为1 276例(占38.49%)和1 011例(占30.50%)。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4—7月(1 925例,占58.07%)。地区分布中,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临沧市(1 526例,占46.03%)、楚雄州和红河州(均为273例,各占8.23%)。其中临沧市耿马县报告1 380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数的41.63%。结论 云南省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儿童和农民为主要发病群体,临沧市耿马县报告病例数最多。今后应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和疾控机构的监测能力,不断提升阿米巴痢疾的防控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6例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分析
    莫小英, 王忠成, 姚超, 王芫梓, 汪美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88-19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11
    摘要230)   HTML全文9)    PDF (907KB)(147)   

    目的 分析急性Q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6例急性Q热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结果、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过程等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急性Q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5~59岁。4例患者发病前有多次野外钓鱼史,1例发病前有掏鸟窝史,1例居住地周围有羊群。发病时间呈全年散发。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高热,热型以弛张热为主(5例),其他主要伴随症状有乏力(6例)、畏寒(5例)、肌肉酸痛(5例)、纳差(4例)。实验室检查中2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3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所有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铁蛋白、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3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升高。6例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未见肺炎;5例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心内膜炎。6例患者的血液或骨髓标本均通过mNGS检出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 Cb),确诊为急性Q热后,给予多西环素单药(2例)或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沙星(4例)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Q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对可疑患者行mNGS可以快速明确诊断,多西环素、莫西沙星治疗效果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2—2022年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与处置情况分析
    孙坤, 胡伟红, 周银柱, 陈水连, 邱劲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37-4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8
    摘要228)   HTML全文8)    PDF (1696KB)(193)   

    目的 分析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与处置情况,为针对性开展水痘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22年长沙市各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资料,对水痘暴发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以及暴发疫情的班级聚集性情况、病例疫苗接种情况、报告时间间隔、疫情规模等暴发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2年长沙市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101起,报告病例3 236例,无死亡病例。10—12月是水痘暴发疫情高发期,报告疫情数占全年的62.38%(63/101)。浏阳市暴发疫情数和发病数占比最高,分别为56.44%(57/101)和53.86%(1 743/3 236)。暴发疫情发生场所主要为小学,报告疫情数和病例数占比分别为78.22%(79/101)和83.16%(2 691/3 236)。发生在学校的100起水痘暴发疫情中,聚集性班级占比为13.07%(325/2 431),其中托幼机构聚集性班级占比较高(21.51%,37/172);有57起调查了疫苗接种情况,病例疫苗接种率为27.63%(454/1 643)。暴发疫情的病例中位数为27(19,38)例,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7(8,21) d,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2(20,49) d。2012—2022年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和疫情持续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Z=2.516、2.606,P均<0.05)。结论 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呈先升后降趋势,小学为重点发病场所,病例疫苗接种率较低,疫情报告时间间隔和持续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今后应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并提高疫情早期发现能力和报告及时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05—2023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伦辛畅, 董朝良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198-20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2
    摘要228)   HTML全文29)    PDF (6509KB)(176)   

    目的 分析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全国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采用R 软件绘制热图和桑基图。结果 2005—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 376例,病例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输入性病例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个地市的1 454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有云南省(5 778例,占40.19%)、广东省(2 634例,占18.32%)、福建省(1 165例,占8.10%)、浙江省(1 105例,占7.69%)、四川省(469例,占3.26%)和湖南省(457例,占3.18%)。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5 260例,占36.59%)、柬埔寨(3 830例,占26.64%)、泰国(996例,占6.93%)、菲律宾(615例,占4.28%)、马来西亚(552例,占3.84%)、老挝(527例,占3.67%)、印度尼西亚(428例,占2.98%)和越南(416例,占2.89%)。输入性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秋季,全国高峰期总体在6—11月,云南省高峰期为8—11月,广东、福建和浙江省高峰期为6—10月。输入性病例中国籍和外国籍比例为4.23∶1;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集中在21~50岁(10 967例,占76.29%);职业主要为农民/民工(4 268例,占29.69%)、商业服务(2 667例,占18.55%)、家务及待业(1 894例,占13.71%)。结论 中国输入性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主要来自缅甸和柬埔寨,主要输入云南省和广东省,具有男性居多、年龄和职业聚集等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时空多成分模型的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唐烨榕, 周红宁, 李菁华, 肖建鹏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2): 83-8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4
    摘要224)   HTML全文18)    PDF (1290KB)(218)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时空分布特征及传播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本地病例逐日发病数,将人口密度、人均GDP、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因素作为协变量,构建基于Power-law算法的时空多成分模型,通过赤池信息量(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来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累计报告3 30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率为763.44/10万。将人均GDP纳入时间自相关成分,同时将人口密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纳入局部特性成分的时空多成分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AIC=2 317),此时时间自相关成分为0.215 1[95%CI:(0.081 2,0.570 2)]、空间流行成分为0.000 4[95%CI:(0.000 2,0.001 0)]、局部特性成分为3.015 2[95%CI:(1.650 7,5.507 8)]。协变量日平均相对湿度、人口密度、人均GDP、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作用强度依次为2.815 9[95%CI:(0.021 6,367.168 5)]、1.822 7[95%CI:(1.497 6,2.218 3)]、1.208 8[95%CI:(1.057 7,1.381 6)]、0.356 1[95%CI:(0.011 9,10.673 9)]、0.310 4[95%CI:(0.003 6,126.548 2)]。对发病数>20例的区域分析发现,允景洪街道、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和景洪工业园区时间自相关成分影响较大,嘎洒镇、勐龙镇和勐罕镇局部特性成分影响较大。结论 景洪市不同区域登革热时空构成存在差异性,具有不同的时空传播特征。人均GDP会扩大前期疫情对后期疫情传播的影响,人口密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则会影响研究区域登革热本地风险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白金姝, 秦丽岩, 史光忠, 王锋, 王福双, 李瑞, 赵江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2): 76-8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3
    摘要223)   HTML全文26)    PDF (6811KB)(222)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为中国利什曼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人数、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等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标化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数从4 487例减至904例,降幅79.85%;粗发病率从0.38/10万降至0.06/10万,降幅84.21%;标化发病率从0.37/10万降至0.08/10万,降幅78.38%。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5.00%、-5.06%、-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65、-90.70、-90.82,P均<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人群利什曼病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RR值从5.24降至0.23),随着时期的推移而降低(RR值从2.14降至0.67),越晚出生的队列其发病风险越小(RR值从7.86降至0.12)。结论 1990—2019年我国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利什曼病防治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对重点区域传播媒介的干预和高危人群的防护,以降低我国利什曼病疾病负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12—2023年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中O1/O139群霍乱弧菌监测结果分析
    林静梅, 冼桂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23-2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5
    摘要217)   HTML全文9)    PDF (935KB)(158)   

    目的 了解O1/O139群霍乱弧菌在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中的污染状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23年每年5—10月,对梧州市各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水产品和养殖池水随机采样,并定点采集易受污染的池塘水、江河水。对采集的样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012—2023年梧州市共监测水产品和水体4 844份,共检出O1/O139群霍乱弧菌53份,总检出率为1.09%。其中水产品监测3 020份,检出率为1.42%(43/3 020),水体监测1 824份,检出率为0.55%(10/1 824),水产品和水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5)。不同月份的水产品霍乱弧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53,P<0.05),其中9月的检出率较高(3.54%,12/339),7月的检出率较低(0.68%,4/588)。不同类型水产品和水体的霍乱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8、15.752,P均<0.05);水产品中蛙类检出率较高(10.27%,23/224),水体中养殖池水检出率较高(2.43%,7/288)。检出的53株菌株中,O1群小川型22株,O1群稻叶型24株,O139群7株;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 CT)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梧州市水产品和水体均存在霍乱弧菌污染,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力度,及时掌握霍乱弧菌的污染状况,严防霍乱疫情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重度贫血患者三种寄生虫混合感染1例
    杨智芳, 杨杰, 周小琳, 葛晓军, 蒋丽, 赵德华, 戴露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54-5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11
    摘要213)   HTML全文10)    PDF (1838KB)(235)   

    本文报道了1例多种寄生虫感染导致重度贫血的病例。患者因头昏、乏力、大汗淋漓入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0.76×1012/L,血红蛋白15.0 g/L,红细胞比容0.0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34 g/L,予输血、补液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即返回。后因头昏、乏力加重再次入院,粪便常规检查发现钩虫、蛔虫及鞭虫虫卵,内镜检查见钩虫活体寄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诊断为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经药物驱虫治疗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皖南地区8 199例婴幼儿TORCH感染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蒋路晴, 李磊, 徐梓琛, 翟蓥, 庄玲丹, 付夏, 方芳, 王玉萍, 武其文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42-4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9
    摘要209)   HTML全文9)    PDF (892KB)(211)   

    目的 探讨皖南地区近年来TORCH病原体,即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TOX)、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R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和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在婴幼儿人群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儿童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23年3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0~3岁婴幼儿TORCH感染血清IgM和IgG抗体检测结果,并对不同年龄、年份的TORCH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有8 199例0~3岁婴幼儿进行TORCH感染血清学筛查检测,其中男性4 631例,女性3 568例。婴幼儿TOX、RV、CMV、HSV Ⅰ和HSV Ⅱ的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1%、0.20%、0.89%、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00,P<0.05);相对应的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81%、78.36%、98.32%、82.38%和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 828.211,P<0.05)。不同年龄组比较,婴儿组CMV-IgM阳性率(11.90%)高于新生儿组(0.20%)和幼儿组(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920、20.569,P均<0.017);新生儿组TOX-IgG、RV-IgG、CMV-IgG、HSV Ⅰ-IgG和HSV Ⅱ-IgG阳性率(11.01%、79.88%、98.76%、85.35%、13.72%)高于婴儿组(6.71%、49.35%、96.54%、50.87%、9.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237.184、16.033、373.121、5.902,P均<0.017)。不同年份比较,CMV-IgM阳性率2016年最高,各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6,P<0.05);不同年份TOX-IgG、RV-IgG、CMV-IgG、HSV Ⅰ-IgG、HSV Ⅱ-Ig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002、90.545、37.047、59.527、57.623,P均<0.05)。结论 皖南地区0~3岁婴幼儿中TORCH既往感染以CMV、HSV Ⅰ和RV为主,现症感染主要为CMV,对婴幼儿进行TORCH感染筛查检测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此外,应做好妊娠规划、产前保健和筛查,预防TORCH感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基因的遗传特性分析
    张曼, 沈海默, 陈绅波, 陈军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2): 89-9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5
    摘要206)   HTML全文13)    PDF (3195KB)(191)   

    目的 明确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Plasmodium vivax chitinase, PvCHT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探究PvCHT1基因的地理差异,为我国间日疟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腾冲)、中国内陆地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PvCHT1基因序列,同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下载获取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采用MEGA、DnaSP、KaKs_Calculator、Arlequin、STRUCTURE和 NETWORK软件,分别对所有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基因进化、遗传分化、种群结构和单倍型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中缅边境地区(6条)、中国内陆地区(10条)PvCHT1基因序列16条,从NCBI下载其他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551条。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有25个多态位点,其中16个为非同义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E617D(占31.57%)和I272M(占31.04%);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79)略高于中国内陆地区(π=0.000 71)和缅甸(π=0.000 75)。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PvCHT1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0,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之比(Ka/Ks)>1。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与中国内陆之间的近交系数(FST)为0.31,与缅甸的FST为-0.05,与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之间的范围为0.04~0.15,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之间的FST范围为0.24~0.56。种群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种群结构的最佳组数为7,其中,中缅边境种群由K1~K6组分构成,以K5为主。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存在4个单倍型地理集群,除中国内陆和墨西哥外,其他国家均共享单倍型H5。结论 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高度保守,提示其可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靶标;PvCHT1基因在不同种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因此在设计疫苗时应更具针对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2023年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及形态学分析
    陈瑶, 王用斌, 王龙江, 刘建成, 许艳, 李曰进, 吕文祥, 李丹, 闫歌, 张本光, 卜灿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83-18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10
    摘要205)   HTML全文8)    PDF (1110KB)(176)   

    目的 了解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对检出的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分析及属间鉴定,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春季和冬季采购渤海海峡、渤海湾沿海市售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分析不同鱼群的感染差异及异尖线虫寄生部位等,并对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调查共检测渤海湾海鱼7种91尾,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21种210尾,其中11种48尾海鱼检测出异尖线虫,总检出率为22.86%,共检出异尖线虫1 370条,平均感染强度为28.54条/尾。检出率前三的鱼种分别为鮟鱇(100.00%,14/14)、带鱼(100.00%,10/10)和辫子鱼(80.00%,8/10);感染强度前三的鱼种为鮟鱇(69.00条/尾)、带鱼(24.70条/尾)和海鲫鱼(19.00条/尾)。异尖线虫在鱼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肠道、肠系膜、腹腔等,泄殖腔中未发现感染。相关性分析表明,鮟鱇和带鱼的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强度均呈正相关(r=0.77、0.67,P均<0.01)。检获完整虫体1 226条,经形态学鉴定,其中异尖属767条,宫脂属459条。结论 渤海湾海鱼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较重,且主要为具有致病性的异尖属和宫脂属线虫,建议加强当地异尖线虫病健康教育,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江西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宗光, 何婷婷, 谢婧姿, 吕尚标, 胡飞, 袁敏, 林丹丹, 李宜锋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31-3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7
    摘要204)   HTML全文8)    PDF (895KB)(231)   

    目的 分析江西省现存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精准管理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江西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所在地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等基本信息,通过B超检查获取患者肝纤维化分级情况,对其三间分布特征、肝纤维化程度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1年江西省共有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17 575例,平均年龄为(64.9±12.6)岁,男女比例为1.45∶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96.83%,17 017/17 575),职业多为农民(90.09%,15 833/17 575),主要分布在处于传播控制的九江市(7 546例)、上饶市(7 072例)和南昌市(2 192例)。肝纤维化程度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总数的36.03%(6 333/17 575)、52.38%(9 206/17 575)和11.58%(2 036/17 575)。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均以Ⅱ级为主,分别占46.40%(4 004/8 630)和58.16%(5 202/8 945);传播控制及消除地区以Ⅱ级为主,分别占49.48%(4 109/8 305)和71.19%(4 149/5 828),传播阻断地区以Ⅰ级为主,占69.67%(2 398/3 442);不同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地区患者肝纤维化分级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1,H=509.81,P均<0.05)。40岁及以下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均以Ⅰ级为主,40岁以上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则以Ⅱ级为主,所有年龄段患者肝纤维化分级均以Ⅲ级占比最低。不同年龄组患者肝纤维化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4.89,P<0.05)。结论 江西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主要分布于传播控制地区,肝纤维化程度以Ⅰ级和Ⅱ级居多。对血吸虫病患者开展肝纤维化早期筛查、精准干预,可有效控制慢性血吸虫病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13—2022年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肖回回, 杨栋, 戴志辉, 周银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72-17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8
    摘要203)   HTML全文15)    PDF (2722KB)(556)   

    目的 了解湖南省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各县(市、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及病原构成变化。结果 2013—2022年长沙市累计报告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病例14 889例,占手足口病总病例数的5.04%,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54/10万。2013—2022年该人群病例在总病例数中的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58.760,P<0.01),每年发病主高峰出现在4—7月。性别分布上,男性8 526例,女性6 363例,性别比为1.34∶1;年龄中位数为7(6,10)岁,最大年龄为91岁,年龄分布以6~15岁为主,占88.09%(13 116/14 889);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55.97%(8 334/14 889)。城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芙蓉区和天心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70/10万,高于郊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和望城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12.75/10万)。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送检标本的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0.49%(156/309),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5.77%(9/156)、37.18%(58/156)和57.05%(89/156)。结论 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病例中,6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建议密切关注6岁及以上人群的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其他肠道病毒分型监测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