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同时也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血蜱属作为硬蜱科第二大属,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携带病原体众多,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蜱类。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国内外血蜱种类、分布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蜱传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全国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采用R 软件绘制热图和桑基图。结果 2005—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 376例,病例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输入性病例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个地市的1 454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有云南省(5 778例,占40.19%)、广东省(2 634例,占18.32%)、福建省(1 165例,占8.10%)、浙江省(1 105例,占7.69%)、四川省(469例,占3.26%)和湖南省(457例,占3.18%)。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5 260例,占36.59%)、柬埔寨(3 830例,占26.64%)、泰国(996例,占6.93%)、菲律宾(615例,占4.28%)、马来西亚(552例,占3.84%)、老挝(527例,占3.67%)、印度尼西亚(428例,占2.98%)和越南(416例,占2.89%)。输入性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秋季,全国高峰期总体在6—11月,云南省高峰期为8—11月,广东、福建和浙江省高峰期为6—10月。输入性病例中国籍和外国籍比例为4.23∶1;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集中在21~50岁(10 967例,占76.29%);职业主要为农民/民工(4 268例,占29.69%)、商业服务(2 667例,占18.55%)、家务及待业(1 894例,占13.71%)。结论 中国输入性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主要来自缅甸和柬埔寨,主要输入云南省和广东省,具有男性居多、年龄和职业聚集等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目的 了解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等规律,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重庆市39个区(县)媒介伊蚊监测结果,该监测每年4—11月进行,每月开展1次,于全市选择不同生境对其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蚊分别采用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监测;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同期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并分析。结果 2019—2023年,重庆市媒介伊蚊成蚊平均帐诱指数为1.63只/(顶·h),居民区、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公园/竹林的帐诱指数分别为2.23、1.82、0.83只/(顶·h);媒介伊蚊幼蚊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25,废旧物品堆放处和医院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66.77、20.64,居民区、公园和工地的布雷图指数每年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分别为4.38、4.12和2.46。2019—2023年重庆市报告登革热病例1 53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69例,本地病例1 27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2019年(输入性病例168例,本地病例1 243例)和2023年(输入性病例95例,本地病例27例);所有本地病例均在8—11月报告;输入病例数与本地病例数具有相关性(r=0.857,P<0.05)。结论 夏秋季重庆市应重点做好居民区、医院、废旧物品堆放处等生境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作,将蚊媒密度控制在传播风险阈值以内,防范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甚至点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本文简要回顾了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并围绕2028年全省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这一宏伟目标,深入分析了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快实现消除目标的建议。
目的 了解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SFTS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23年我国SFTS死亡病例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死亡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特征,以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诊断、发病至死亡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 2010—2023年,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个地市219个县(市、区)736个乡镇(街道)报告SFTS死亡病例1 326例,年均病死率为4.83%。年死亡数呈波浪式增长,年病死率呈波浪式下降。2019—2023年病死率逐年下降,2023年死亡数为191例,病死率为3.77%。死亡病例时间分布具有季节性,高峰期为5—7月,占总死亡数的61.84%(820/1 326)。2010—2023年报告死亡病例的地区数量不断增加,山东省死亡数占全国的51.43%(682/1 326)。男女性别比为1.15∶1;≥50岁年龄组占96.15%(1 275/1 326),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农民占84.46%(1 120/1 326)。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2010年为89.00 d,2011—2023年为6.54~9.71 d。共有578例死亡病例在死亡后才确诊,占总报告死亡数的43.59%(578/1 326),其中山东省最多(352例)。结论 我国SFTS报告死亡数总体上升,病死率总体呈下降态势。针对死亡病例地区数量不断增多、死亡数增加等特点,建议提升各地SFTS病例监测水平与诊治能力,同时加强重点人群SFT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2024年4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下发了《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方案(2024 年版)》。该方案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于2023年6月印发的《加快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 年)》的配套技术方案之一,其目的是将上述行动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响应行动”中的野生动物传染源监测内容具体化,以指导流行区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该项工作内容。本文就该方案制定的背景与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数据的管理等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目的 调查南宁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南宁市每年抽取2~3个县(区)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点,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各监测点每年抽取1 0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进行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并从中随机抽取150人进行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2021—2023年共调查8 058人,检出华支睾吸虫阳性1 534人,总感染率为19.04%;主要为轻度感染(占85.46%,1 311/1 534)。各县(区)感染率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968,P<0.05),前3位的县(区)依次为江南区(41.16%,417/1 013)、青秀区(36.97%,373/1 009)和西乡塘区(15.30%,153/1 000)。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8.07%(1 101/3 922)和10.47%(433/4 136),年龄分布上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较高(28.33%,440/1 553),文化程度分布上以初中文化人群感染率较高(28.15%,908/3 226),职业分布上以农民感染率较高(26.02%,1 368/5 25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732、691.044、352.794、695.679,P均<0.05)。知信行调查中,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正确率分别为80.08%(961/1 200)、72.75%(873/1 200)、69.42%(833/1 200)。防治知识知晓[OR=0.51,95%CI:(0.35,0.74)]、防治态度正确[OR=0.44,95%CI:(0.30,0.65)]、防治行为正确[OR=0.26,95%CI:(0.18,0.40)]均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呈负相关。结论 南宁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总体感染水平较高但以轻度感染为主,人群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信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开展以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降低人群感染率。
目的 研究上海市松江区野外环境中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多样性,了解白纹伊蚊传播疾病的现况,为白纹伊蚊生物防制提供新思路。方法 2023年7—9月,在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郊野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辰山等3个野外环境采样点使用人诱停落法采集白纹伊蚊样本,形态学鉴定后提取DNA,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样本物种注释,通过综合抗生素耐药性数据库(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atabase, CARD)、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Database, CAZy)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共捕获白纹伊蚊417只,注释到236个细菌属和23个病毒属,其中3处采样点共有的细菌属占52.97%(125/236),共有的病毒微生物属占21.73%(5/23)。白纹伊蚊样本中优势细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和芽孢杆菌门(Bacillota),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属为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除去无法分类的微生物病毒门,样本中最主要的优势病毒门为反链RNA病毒门(Negarnaviricota)和衣壳病毒门(Peploviricota),相对丰度较高的病毒属为α裸病毒属(Alphanudivirus)和正黏黄病毒属(Orthoflavivirus)。经CARD数据库对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注释,结果显示fabG、abcA、rpoB等基因丰度较高;经CAZy数据库对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功能进行注释,结果显示糖苷转移酶类(glycosyl transferases, GT)、糖苷水解酶类(glycoside hydrolases, GH)和多糖裂解酶类(polysaccharide lyases, PL)丰度较高。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构成相似度高,核心菌群稳定,且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与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形成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目的 了解合肥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生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获取1997—2023年合肥市HIV/AIDS患者的常规数据、随访数据、治疗情况等,运用寿命表法计算HIV/AIDS患者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平均生存时间;采用Cox回归分析HIV/AIDS患者以及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7—2023年合肥市共报告4 305例HIV/AIDS患者,死亡371例,全死因死亡率为1.56/100人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8.89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19.63年)明显高于未治疗者(3.4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304.81,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低[15~24岁(HR=0.20)、25~34岁(HR=0.36)和35~44岁(HR=0.47)]是HIV/AIDS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未婚(HR=1.52)、离异或丧偶(HR=1.33)、小学及以下(HR=2.11)、初中(HR=1.53)、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HR=1.54)、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感染(HR=1.30)、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0~49个/μL(HR=5.32)、50~199个/μL(HR=2.62)和200~349个/μL(HR=2.43)]以及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R=29.61)是影响HIV/AIDS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此外,年龄较低[15~24岁(HR=0.12)、25~34岁(HR=0.21)和35~44岁(HR=0.36)]是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治疗前BMI<18.5 kg/m2(HR=2.22)、未婚(HR=2.76)、离异或丧偶(HR=1.91)、小学及以下(HR=3.02)、初中文化程度(HR=1.95)、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感染(HR=1.46)、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0~49个/μL(HR=2.91)和50~199个/μL(HR=2.03)]、治疗前WHO临床分期为Ⅳ期(HR=1.75)以及初始治疗方案为二线方案(HR=1.56)是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影响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因素,确诊时年龄、治疗前BMI以及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影响接受治疗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8月—2023年7月铜陵市人民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咽拭子标本进行RSV、人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分析RSV感染病例的人群分布、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等。结果 共收集3 145例患儿咽拭子标本,检出RSV感染366例,检出率为11.64%。RSV感染病例中男性208例,女性158例;年龄1个月~10岁,年龄中位数2(1,3)岁,以2岁及以下患儿为主(218例,占59.56%)。病例数高峰期出现在2023年4—5月(276例,占75.41%)。单纯RSV感染318例(占86.89%),混合感染48例(占13.11%)。病例临床症状以咳嗽(345例,占94.26%)、发热(312例,占85.25%)、喘息(139例,占37.98%)为主。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及血小板计数大多在正常值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主要表现为升高(184例,占50.27%)。临床诊断前3位依次为支气管肺炎(208例,占56.83%)、急性支气管炎(93例,25.41%)、急性毛细支气管炎(39例,占10.66%)。结论 RSV感染病例主要为2岁及以下儿童,感染类型以单纯感染为主;临床特征以咳嗽、发热和喘息及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为主,临床上应予以关注,以降低重症发生的风险。
目的 掌握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边境地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时间、地区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共报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9起,占全省的20.53%;涉及病例14 877例,死亡1例。事件的级别以一般事件(Ⅳ级)为主(110起,占61.45%);类别以乙类传染病为主(77起,占43.02%);涉及病种12种,前3位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64起,占35.75%)、水痘(42起,占23.46%)、流行性感冒(26起,占14.53%)。事件的高发月份为4—7月(71起,占39.66%)和9—12月(65起,占36.31%);高发场所为学校(96起,占53.63%),其中小学占55.21%(53/96)。境外输入传染病引起的事件共11起,主要来自缅甸(7起,占63.64%)。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4(4,35) d,最长持续时间为153 d。结论 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事件以乙类传染病为主,学校是防控的重点场所,高发季节要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
目的 探究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流行的季节性特征,为SFTS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10—2023年安徽省SFTS的月发病数和死亡数,运用集中度法分析SFTS发病的季节性强弱,圆形分布法分析SFTS发病高峰日和流行高峰期。结果 2010—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5 715例,死亡184例,年均发病率为0.661 6/10万,病死率为3.22%。发病率最低为0.001 6/10万(2010年),最高为2.310 9/10万(2023年),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 518.04,P<0.01)。集中度法显示,2010—2023年安徽省SFTS的月发病数总体集中度M值为0.538,提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圆形分布法显示,安徽省SFTS春夏季(3—8月)的发病高峰日为6月2日,流行高峰期为4月20日—7月15日;秋冬季(9月—次年2月)的发病高峰日为10月9日,流行高峰期为9月16日—11月1日。结论 安徽省SFTS发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呈现主、次2个高峰的“双峰”分布特征。建议在流行高峰期来临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SFTS疫情的发生。
目的 分析四川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20—2024年四川省手足口病资料,收集四川省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样本的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利用季节指数分析季节分布特征。结果 2020—2024年,四川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51 617例,年均发病率为84.01/10万,其中重症病例161例,死亡病例1例。男、女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01 178例和150 439例,性别比为1.34∶1;报告发病率分别为95.23/10万和72.55/10万。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人群(299 509例,占85.18%),1岁组发病率最高(2 891.03/10万)。报告病例总体以散居儿童为主(191 123例,占54.36%),学生病例占比逐年增加,2024年达到12.02%。季节分布上,2021和2023年发病呈双峰分布,其余年份呈单峰分布;季节指数分析显示总体发病高峰是5—7月和10—11月。地区分布上,各市(州)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11/10万~124.69/10万,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市(州)依次为成都市(124.69/10万)、攀枝花市(110.54/10万)、雅安市(108.62/10万)。病原学分布上,除2024年优势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外,其余年份均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重症(含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年龄组(135例,占83.33%),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占84.17%,101/120)。结论 四川省手足口病在夏季和秋季高发,发病及发生重症的重点人群均为低龄婴幼儿,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相关部门应在高发季节针对重点人群做好防控工作。
目的 观察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干扰福寿螺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基因表达对福寿螺生长和生存的影响,探究RNAi技术在福寿螺防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小管福寿螺AChE基因设计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 dsRNA),构建相应质粒并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工程菌中。研究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又分为F1、F2、F3、F4组,每组10只福寿螺,空白对照组福寿螺不予处理,阴性对照组给福寿螺喂食空载大肠杆菌,F1、F2、F3、F4组给福寿螺分别喂食4种不同AChE-dsRNA诱导后的工程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8、12、24 h福寿螺AChE表达水平。选择使福寿螺AChE表达水平变化最大的工程菌,对福寿螺进行喂食和注射,观察福寿螺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 给福寿螺喂食表达AChE-dsRNA的工程菌8 h和12 h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F1、F3、F4组AChE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影响,F2组AChE表达水平下降(t=5.790、10.110,P均<0.01);喂食24 h后, 各实验组AChE的表达均未受影响。连续喂食表达AChE-dsRNA-F2片段的工程菌30 d后,福寿螺未发生死亡或明显的表型变化,平均体重由(0.560 9 ± 0.113 6)g增长到(0.655 9 ± 0.177 3)g,体重增长16.9%;而喂食空载工程菌的阴性对照组平均体重由(0.565 0 ± 0.131 7)g增长到(0.691 2 ± 0.156 8)g,体重增长23.3%;两组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0,P<0.05)。注射表达AChE-dsRNA-F2干扰片段的工程菌后,福寿螺死亡率为30.0%,而注射空载工程菌的福寿螺死亡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5)。结论 喂食 AChE-dsRNA诱导的工程菌能有效降低福寿螺AChE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抑制其体重增长,而注射 AChE-dsRNA诱导的工程菌可增加福寿螺的死亡率,RNAi技术为福寿螺的防制提供了一种潜在思路。
目的 明确法维拉韦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23年3月—2024年8月收集收治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和重症监护室的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过法维拉韦治疗,将患者分为法维拉韦治疗组(治疗组)和无法维拉韦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对两组除“是否接受法维拉韦治疗”外的其他因素按1∶1进行整群匹配,对匹配成功后两组患者的28天生存率和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并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28天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27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治疗组111例,对照组161例。所有病例中,死亡65例,病死率为23.90%。将年龄、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大别班达病毒核酸载量共5个指标认定为PSM的协变量。匹配后,两组均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匹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8天生存率分别为85.19%(92/108)和78.70%(85/108),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死亡患者数分别为16例和23例,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5(3.0,9.0)d和2.0(1.0,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4,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法维拉韦是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HR=0.534,95%CI:(0.267,1.068)],年龄增大[HR=1.044,95%CI:(1.004,1.085)]、血清淀粉酶升高[HR=1.003,95%CI:(1.001,1.005)]、使用糖皮质激素[HR=2.243,95%CI:(1.093,4.602)]以及出现意识障碍[HR=11.548,95%CI:(4.786,27.861)]是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服用法维拉韦的111例患者总体耐受性尚可,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法维拉韦治疗SFTS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疗法。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阳性蚊虫携带病毒的病毒组特征,为评估蚊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对全国蚊传病原学监测系统中2022年6—9月成蚊JEV监测结果为阳性的蚊虫样本信息进行收集并开展阳性复核。选择不同省份、不同蚊种中核酸质量高的JEV复核阳性样本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比对与拼接组装病毒序列,并对注释到的重要虫媒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选择了贵州、湖北、江苏、重庆、甘肃和云南等6个省份的8个JEV阳性蚊池的蚊虫进行分析,蚊种包括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宏病毒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注释到41个病毒科和118种已知病毒,其中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在半数以上的蚊池中相对丰度较高,有22个病毒科在3种蚊虫中均被注释到。有6个蚊池注释到广平病毒(Quang Binh virus, QBV),拼接组装得到6条QBV近全长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版纳病毒(Banna virus, BAV),拼接组装得到2条BAV第12节段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卡地皮诺病毒(Kadipiro virus, KDV),拼接组装得到1条KDV第1节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的QBV、BAV和KDV病毒株多与近年在我国分离到的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其中2株BAV均为A1基因型。结论 本研究丰富了对中国蚊虫病毒组的认识,揭示了蚊虫中的病毒多样性和QBV、BAV、KDV等虫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目的 调查某院胃部不适就诊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情况,结合粪便Hp DNA和耐药基因检测,评估粪便样本Hp检出率及耐药基因检测后精准治疗的效果。方法 2023年1—12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部不适患者中,选取经13C-尿素呼气试验(Carbon 13 urea breath test, 13C-UBT)和快速脲酶试验(rapid ureas test, RUT)检测为双阳性和双阴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粪便Hp DNA检测,分析粪便Hp检测与13C-UBT+RUT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粪便Hp检测阳性且自愿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患者(试验组)依据检测结果进行精准治疗,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的Hp感染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四联疗法进行治疗,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446例,13C-UBT+RUT法检出Hp双阳性170例,13C-UBT+RUT法及粪便Hp DNA检测均检出Hp阳性162例,粪便样本Hp DNA检测与13C-UBT+RUT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62,P<0.05)。纳入试验组73例,对照组89例,试验组突变株检出率为73.97%;试验组临床治愈率为90.41%(66/73),高于对照组的67.42%(6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0,P<0.05)。结论 粪便样本Hp DN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且可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对临床精准用药治疗有指导价值,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日本血吸虫抗体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IHA)检测结果的智能判读模型,并评价其判读效能,实现血吸虫病IHA检测结果判读自动化和智能化。方法 制备、收集日本血吸虫阳性及阴性家兔(人)血清,制作不同凝集程度的IHA检测结果图片,并对凝集结果进行评定;采集IHA反应板上无反应孔的图片,对图片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建立图片数据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PP-LCNet建立智能判读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及测试。IHA检测经不同比例(1∶5~1∶100)稀释的日本血吸虫“金标准”阳性家兔血清及“金标准”阴性家兔血清,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智能判读模型分别判定结果,计算二者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率、F1值、约登指数和诊断一致性(Kappa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比较二者判读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共获得IHA反应图片15 956张,其中阴性5 878张,弱阳性2 164张,阳性2 271张,无反应孔图片5 643张。经过图像增强处理后,图片集合计31 856张,其中训练集25 487张,测试集6 369张。效能评价结果显示,除特异性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致外(均为100.00%),模型的准确率、敏感性、F1值、约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9.43%、99.09%(97.84%,100.34%)、99.54%、0.990 9、0.995±0.009,均略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智能判读模型的敏感性和专业技术人员A[95.45%(92.70%,98.20%)]和B[93.18%(89.85%, 96.51%)]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11.077,P均<0.05),和专业技术人员C[98.64%(95.31%, 97.1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智能模型的判定结果和“金标准”保持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88,P<0.05),略高于3位专业技术人员(Kappa=0.940、0.910、0.982,P均<0.05)。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的智能判读模型识别日本血吸虫抗体IH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很高,实际工作中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IHA检测结果的智能判读。
目的 了解合肥市市售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 B1, AFT B1)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膳食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为相关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2—2023年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采集合肥市9个县(市、区)中的花生样品,使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中AFT B1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合肥市人群的坚果消费情况,以坚果消费量代替花生消费量。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经花生AFT B1暴露的情况,估算暴露限值(margin of exposure, MOE)和肝癌发病风险。结果 2022—2023年共对合肥市79份花生样品开展AFT B1检测,检出率为45.57%(36/79),超标率为13.92%(11/79)。男性、女性坚果消费量分别为(4.61±6.12)g/d和(5.21±6.44)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9,P>0.05);6~17岁、18~59岁以及≥60岁人群的坚果消费量分别为(4.90±6.28)g/d、(3.53±5.66)g/d和(3.90±6.14)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4,P<0.01)。6~17岁、18~59岁和≥60岁人群经花生的AFT B1每日膳食暴露量分别为1.70、0.99和1.04 ng/(kg·d),MOE分别为236、403和385,引发的肝癌发病风险分别为每年0.04例/10万人、0.03例/10万人和0.03例/10万人;当严格执行AFT B1限量标准后,MOE分别为7 003、11 961和11 438,发病风险可分别降至每年0.001 5例/10万人、0.000 8例/10万人和0.000 9例/10万人。结论 合肥市售花生样品中AFT B1检出率较高,建议对合肥市花生中AFT B1污染水平开展更加全面和持续性的监测工作,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
目的 了解中国登革热的发病情况和季节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收集2012—2021年我国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及发病率数据,运用集中度法、圆形分布法探讨登革热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 2012—2021年我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92 046例,年报告发病率为0.003/10万~3.405/10万,发病呈单峰分布。集中度法分析结果显示,2012—2021年登革热疫情整体M值为0.858,提示登革热发病总体有很强的季节性,其中2021年登革热的季节性不明显或较弱(M=0.130),2014年登革热有严格的季节性(M=0.937),其他年份登革热有很强的季节性(M=0.700~0.839)。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显示,2012—2021年登革热疫情整体集中趋势r值为0.857,平均角 α -为266.467°,角标准差s为31.770°(Z=67 798.697,P<0.05),流行高峰期为8月24日—10月27日,发病高峰日为9月25日。结论 中国登革热发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流行高峰主要在秋季,应重点关注秋季蚊虫监测和登革热预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