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事件的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1年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2 360起,累计报告病例90 689例,死亡病例5例。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高发期是冬、春两季,分别在11—12月和3月呈现两个高峰。浙江、广东、江苏、重庆、福建、山东、安徽、广西、湖南和湖北等10个省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多。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共2 269起,其中病毒感染导致的事件占95.7%(2 171/2 269),细菌感染导致的事件占3.7%(84/2 269),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的事件占0.6%(14/2 269)。在所有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中,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占93.5%(2 122/2 269)。生活接触传播、食品污染和饮用水污染是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生活接触传播所致事件占比最高(51.0%,1 204/2 360)。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生的主要场所,共发生2 163起。结论 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数呈上升趋势,主要病原为诺如病毒,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发生的主要场所。今后应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和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同时提高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诊断能力,提升事件监测报告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类事件的发生。
目的 探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10月安徽省芜湖市及安庆市新冠病毒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收住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用线性回归法评价人格特质得分对于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 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其中男性85人,女性33人;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为(34.85±10.99)岁;108人已接种新冠疫苗,10人未接种新冠疫苗;118人既往均无精神、神经、心理方面的疾病。症状自评量表平均得分为(119.25±49.04)分,其中22.03%(26/118)的调查对象症状自评量表筛查阳性;压力感知量表平均得分为(38.91±6.85)分,其中34.75%(41/118)的调查对象压力感知较高。神经质人格对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516、0.282,P均<0.01),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对于压力感知的负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71、-0.307、-0.477,P均<0.01)。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压力感知过大和心理健康不良等问题,其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医护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研究鞭虫感染者肠道疾病与饮食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5个乡镇选取34名鞭虫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膳食资料,通过16S rDNA测序平台分析不同膳食结构下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差异。结果 未发现膳食摄入量高低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或β多样性有关,但蔬菜、奶制品和肉制品三种膳食结构与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与组成有显著关联。不同蔬菜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3组)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1组)(t=2.211,P<0.05);PDV3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低于PDV1组(t=2.246,P<0.05);PDV3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低于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2组)(t=2.610,P<0.05)。不同奶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2组)狭义梭菌属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1组)(t=3.025,P<0.05);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3组)另枝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低于PDD1组(t=3.234,P<0.05);PDD3组瘤胃球菌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相对丰度低于PDD2组(t=2.255,P<0.05)。不同肉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120~200 g的鞭虫感染组(PDM2组)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 2)相对丰度低于PDM1组(t=2.672、2.731,P均<0.05);每日摄入量<120 g的鞭虫感染组(PDM3组)小类杆菌属(Dialister)相对丰度低于PDM2组(t=2.402,P<0.05)。结论 不同膳食结构影响鞭虫感染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应重视日常膳食摄入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疾病的调节作用,通过补充蔬菜、奶制品、肉制品来降低狭义梭菌属1等有害菌丰度,提高双歧杆菌属和另枝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或避免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2017—2021年四川省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四川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10 67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0.60/10万,年报告发病率为42.87/10万~67.71/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4 926.705,P<0.001)。男性和女性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13 661例和97 01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3.49/10万和46.76/10万;各年龄组人群中,2岁以下幼儿报告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1.52%(108 537/210 677);各职业人群中,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3.15%(133 037/210 677)。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呈现冬季和夏季两个发病高峰,12月—次年1月为冬季高峰,7—9月为夏季高峰。四川省21个市(州)均有报告病例,各市(州)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60/10万~70.16/10万。明确病原诊断的病例22 541例,其中,病毒性腹泻病例20 901例,细菌性腹泻病例1 625例,真菌性腹泻病例15例。病毒性腹泻病例中,轮状病毒感染占88.64%(18 526/20 901)。2017—2021年四川省共报告暴发疫情20起,其中19起为诺如病毒感染,1起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合并感染。结论 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岁以下散居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体。应积极关注并加强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和防控。
目的 描述2011—2021年成都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并分析时空聚集性,为肠道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成都市2011—202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数据,描述发病概况及三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空扫描分析探索其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2011—2021年成都市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例94 95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3.46/10万,年报告发病率为36.86/10万~78.64/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4.13,P<0.001)。报告病例数总体上存在夏季和冬季2个高峰。报告病例中,男性52 125例,女性42 830例,性别比为1.22∶1;年龄分布上,6岁以下年龄组占比最高,为74.00%(70 268/94 955);职业分布上,散居儿童占比最高,为67.21%(63 821/94 95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1—2019年感染性腹泻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高新区、青羊区、成华区、武侯区、锦江区和金牛区等是发病的“热点”区域,邛崃市、蒲江县和大邑县则为“冷点”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同样显示成都市感染性腹泻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主集群除涉及高新区、青羊区、成华区、武侯区、锦江区和金牛区外,还涉及青白江区、金堂县、崇州市、新津区、天府新区等区域,聚集时间多为夏季和冬季。结论 近年来,成都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主要在夏季和冬季,报告病例主要为6岁以下散居儿童,建议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等防控工作。
病毒性腹泻是我国乃至全球感染性腹泻中疾病负担较重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生后,我国在病毒性腹泻防控方面建立了多种监测系统,且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监测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为满足国内外对病毒性腹泻防控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尤其是要规范诊断和报告的疾病名称,开发多种成本-效益良好的疫苗、适合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测试剂,以现有技术优化监测系统和健康促进方式,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同时提升群众参与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眼部蠕形螨感染可造成患者眼表不适,引起多种眼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茶树油及其衍生物不仅有显著的杀螨效果,还具有抗菌、抗炎活性,是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常用制剂。目前茶树油相关制剂品种多样,其安全性和最佳使用方法等均未有充分的研究证明。本文对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机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蠕形螨性眼病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昆明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规律和特征,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以及调整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昆明市2017—202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例报告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对其三间分布特征及病原学分类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2017—2021年昆明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58 90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6.90/10万,年报告发病率为123.66/10万~194.03/10万。报告病例数存在季节性高峰,主要发生在冬季(12月—次年1月)。年均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地区为安宁市(226.65/10万)、五华区(210.63/10万)、晋宁区(185.68/10万)、石林县(180.08/10万)和盘龙区(174.33/10万)。报告病例中男性31 559例(占53.57%),女性27 350例(占46.43%);各年龄段人群中,5岁以下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为68.02%(40 067/58 909);不同职业中,散居儿童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为65.47%(38 566/58 909)。明确病原体的报告病例中,病毒性腹泻病例占比最高,为99.38%(10 205 /10 269),其中以轮状病毒感染的病例居多,占94.06%(9 659/10 269)。2017—2021年,全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8起,总罹患率为0.86%,其中7起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7起病原体明确的事件中,由诺如病毒引起的事件有6起。结论 其他感染性腹泻防控是昆明市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议在流行季节前开展儿童轮状病毒疫苗接种,高峰期应加强重点地区(机构)的疫情监测和控制工作。
目的 分析自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自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相关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2年自贡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13 62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62.97/10万,历年报告发病率为43.77/10万~94.62/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Z=2.35,P<0.05)。报告发病率在冬春季和夏季形成2个高峰,其中冬春季为高峰,夏季为次高峰。报告病例以0~2岁儿童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3.84%(8 700/13 628);男、女报告病例数分别为7 444例和6 18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9.37/10万和56.69/10万,男性报告病例数和平均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女性。所有报告病例中病原体明确的占22.36%(3 047/13 628),其中95.31%(2 904/3 047)为病毒性感染,轮状病毒是检出率最高的病毒,占97.35%(2 827/2 904)。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冬春季,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夏季。共报告暴发疫情7起,均由诺如病毒引起。结论 自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防控应以儿童为主要关注人群,不同季节应重点关注不同病原体。医疗机构须进一步提升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检测水平以及传染病报告的敏感性和规范性。
目的 观察三苯双脒抗华支睾吸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将2020年8月—2022年8月南宁市武鸣区疾控中心门诊治疗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分为采用三苯双脒治疗的试验组和采用吡喹酮治疗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分A、B、C三组:A组为单剂次顿服;B组为2剂次隔周顿服;C组为3剂次连续3日顿服。每剂次剂量均为400 mg。对照组(D组)使用吡喹酮治疗,每日3次,800 mg/次,连服3日。治疗一个月后复诊复检,观察治疗前后虫卵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三苯双脒试验组149例,其中A组45例,B组51例,C组53例;吡喹酮对照组99例。试验组A、B、C各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6.67%、94.12%和92.45%;对照组虫卵阴转率为97.98%。各组间虫卵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46,P >0.05)。轻度感染患者试验组A、B、C各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9.27%、88.47%和82.11%,对照组为87.91%;中度感染患者试验组各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8.86%、97.43%和98.65%,对照组为99.15%。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5.37%和3.9 h;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13.13%和50.9 h,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平均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24,t=6.423,P均<0.05)。结论 三苯双脒治疗华支睾吸虫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低于吡喹酮,可应用于临床治疗华支睾吸虫病。
空间流行病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充分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的特点为流行病学提供了新机遇,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建设。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空间流行病学的课程开设情况,整理了相关参考书籍,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空间流行病学课程的建设现状并简要探讨已有的课程教学方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空间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参考。
目的 了解我国亚临床结核病的治疗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亚临床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21—2022年全国各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确诊的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个案信息,包括人群分布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管理情况等,对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治疗转归影响因素。结果 2021—2022年全国共登记3 804例亚临床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 587例(占68.0%)、45~64岁1 232例(占32.4%)、农民2 161例(占56.8%)、本地户籍3 445例(占90.6%)、新患者3 625例(占95.3%)、经转诊和追踪发现2 758例(占72.5%)、HIV阴性3 743例(占98.4%);治疗成功3 558例(占93.5%),不良结局246例(占6.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5~64岁(OR=2.264,95%CI:1.244~4.119)、≥65岁(OR=4.538,95%CI:2.521~8.169),HIV阳性(OR=2.443,95%CI:1.090~5.476),有合并症(OR=1.761,95%CI:1.305~2.378),病原学阳性(OR=2.187,95%CI:1.548~3.087),首次治疗方案为2HRZE/10HRE(OR=4.466,95%CI:3.009~6.629)、2HRZE/7-10HRE(OR=2.240,95%CI:1.262~3.975)、其他敏感方案(OR=1.802, 95%CI:1.228~2.645)是治疗转归危险因素。结论 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农民、本地户籍人群为主,患者主要来源为被动发现的转诊和追踪。≥45岁、HIV阳性、有合并症、病原学结果阳性、首次治疗时未采用初治结核病标准化治疗方案会增加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中老年人群、农村地区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力度,规范结核病患者诊疗,尽早发现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目的 分析全国学生人群耐药肺结核流行特征和治疗转归情况,为优化学生肺结核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的全国耐药肺结核学生病例特征信息,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性别、民族、年龄、地区、治疗和转归情况等。结果 2016—2020年全国共登记学生耐药肺结核患者2 541例,其中利福平耐药患者2 469例,占97.17%。登记患者中,男性1 395例(占54.90%),女性1 146例(占45.10%);汉族2 174例(占85.56%),少数民族367例(占14.44%);年龄中位数为18(17,20)岁;19岁及以上登记患者最多,为1 206例(占47.46%),其次是16~18岁,为946例(占37.23%),0~12岁最少,为68例(占2.68%);登记病例数量最多的地区为西部(906例,占35.65%),中部地区登记病例数最少(810例,占31.88%)。以初治的患者为主,为1 869例(占73.55%)。利福平单耐药和多耐药、少数民族、0~18岁和初次治疗的患者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06.016、18.212、17.433、45.651,P均<0.01)。利福平耐药患者的纳入治疗率为91.58%(2 261/2 469),2016—2020年分别为81.04%(171/211)、85.06%(279/328)、89.77%(500/557)、94.84%(662/698)和96.15%(649/67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75.340,P <0.01)。利福平耐药患者治疗成功率为74.48%(1 684/2 261),其中16~18岁组治疗成功率最高(77.62%),0~12岁组治疗成功率最低(59.38%),不同年龄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8,P <0.01);东部地区患者治疗成功率最高(78.46%),中部地区治疗成功率最低(71.29%),不同地区治疗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0,P <0.01);2017—2018年登记的患者治疗成功率较高(77.06%和77.00%),2016年登记的患者治疗成功率最低(66.67%),不同登记年份治疗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74,P <0.05);本地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最高(81.04%),市间流动的患者治疗成功率最低(57.62%),不同流动人群治疗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854,P <0.01)。结论 2016—2020年学生人群耐药肺结核发现数增加,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仍存在发现不足的问题。利福平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和治疗成功率较高,但需关注丢失等不良结局的患者。建议加大筛查力度,提高检测质量,强化学校、疾控中心、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