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97—2022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孙静, 冯金保, 张小鹏, 姚晖, 邓晓岚, 陈超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16-219,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8
    摘要712)   HTML全文13)    PDF (3286KB)(4903)   

    目的 分析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并对HIV/AIDS的时间、人群、地区等分布特征以及传播途径、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合肥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22年合肥市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 974例,其中,男性3 608例(占90.79%),女性366例(占9.21%),性别比为9.86∶1。年龄上以20~29岁居多(1 511例,占38.02%),2008年以来≥50岁组病例数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73,P<0.05);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多(1 670例,占42.02%);职业分布上服务行业较多(1 805例,占45.42%),学生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自2008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08,P<0.05)。传播途径中,同性性传播2 525例(占63.54%),同性性传播占比自2003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43,P<0.05)。发现途径以检测咨询(1 832例,占46.10%)和临床就诊(1 628 例,占40.97%)为主。Joinpoint分析显示,1997—2022年合肥市人群报告HIV感染率以每年21.90%的总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上升(Z=13.44,P<0.0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HIV/AIDS流行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中老年、学生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调查研究进展
    郭云海, 张仪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4): 185-190,196.  
    摘要604)      PDF (851KB)(3187)   
    本文回顾了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螺类及其感染情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全球共记述49科199种,其中淡水螺类11科87种,陆生螺类共38科112种。我国报道10科33种,其中淡水螺类2科11种,陆生螺类8科22种。尽管近年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告数在逐渐下降,但随着福寿螺的不断扩散,自然疫源地不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病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加强相关中间宿主螺类调查对流行病学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208)   HTML全文2)    PDF (935KB)(2954)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医学蠕虫感染宿主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胡玥, 詹荣健, 吕志跃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4): 228-234.  
    摘要490)      PDF (869KB)(2890)   
    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类肠腔内的医学蠕虫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相互调节,改变宿主肠道微环境的稳态与平衡,并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从肠道微生态、免疫反应及代谢反应等方面就医学蠕虫感染宿主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肠道菌群在寄生虫病的致病机制研究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寄生虫对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维, 高雷明, 刘海霞, 米荣升, 李宗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6): 352-356.  
    摘要498)      PDF (874KB)(2796)   
    摘要:寄生虫、肠道菌群和宿主三者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不仅可以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改变宿主的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影响宿主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免疫稳态和免疫性疾病的影响,通过探讨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调控肠道菌群靶向治疗寄生虫病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郑馨武, 谢思健, 谢文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57-6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11
    摘要807)   HTML全文28)    PDF (838KB)(2614)   

    眼部蠕形螨感染可造成患者眼表不适,引起多种眼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茶树油及其衍生物不仅有显著的杀螨效果,还具有抗菌、抗炎活性,是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常用制剂。目前茶树油相关制剂品种多样,其安全性和最佳使用方法等均未有充分的研究证明。本文对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机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蠕形螨性眼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赵金红, 唐小牛, 郭俊杰, 刘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5): 276-280.  
    摘要508)      PDF (832KB)(2269)   
    为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本文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总论引言为例,将授课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国际友好合作、国家防控政策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大爱精神、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探讨课程思政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实施路径,形成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空间流行病学课程建设现状及其教学方法探讨
    张志杰, 姜庆五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52-5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10
    摘要595)   HTML全文20)    PDF (769KB)(1974)   

    空间流行病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充分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的特点为流行病学提供了新机遇,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建设。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空间流行病学的课程开设情况,整理了相关参考书籍,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空间流行病学课程的建设现状并简要探讨已有的课程教学方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空间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我国病毒性腹泻防控的策略、现状与挑战
    李金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2): 61-6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2.001
    摘要714)   HTML全文33)    PDF (859KB)(1926)   

    病毒性腹泻是我国乃至全球感染性腹泻中疾病负担较重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生后,我国在病毒性腹泻防控方面建立了多种监测系统,且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监测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为满足国内外对病毒性腹泻防控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尤其是要规范诊断和报告的疾病名称,开发多种成本-效益良好的疫苗、适合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测试剂,以现有技术优化监测系统和健康促进方式,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同时提升群众参与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张艺馨, 王龙江, 刘建成, 刘萍萍, 王用斌, 许艳, 闫歌, 卜秀芹, 张佃波, 李曰进, 张本光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35-4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7
    摘要740)   HTML全文26)    PDF (4420KB)(1904)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研究鞭虫感染者肠道疾病与饮食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5个乡镇选取34名鞭虫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膳食资料,通过16S rDNA测序平台分析不同膳食结构下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差异。结果 未发现膳食摄入量高低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或β多样性有关,但蔬菜、奶制品和肉制品三种膳食结构与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与组成有显著关联。不同蔬菜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3组)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1组)(t=2.211,P<0.05);PDV3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低于PDV1组(t=2.246,P<0.05);PDV3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低于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2组)(t=2.610,P<0.05)。不同奶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2组)狭义梭菌属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1组)(t=3.025,P<0.05);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3组)另枝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低于PDD1组(t=3.234,P<0.05);PDD3组瘤胃球菌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相对丰度低于PDD2组(t=2.255,P<0.05)。不同肉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120~200 g的鞭虫感染组(PDM2组)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 2)相对丰度低于PDM1组(t=2.672、2.731,P均<0.05);每日摄入量<120 g的鞭虫感染组(PDM3组)小类杆菌属(Dialister)相对丰度低于PDM2组(t=2.402,P<0.05)。结论 不同膳食结构影响鞭虫感染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应重视日常膳食摄入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疾病的调节作用,通过补充蔬菜、奶制品、肉制品来降低狭义梭菌属1等有害菌丰度,提高双歧杆菌属和另枝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或避免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病毒感染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筱萌, 罗语思, 张科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5): 284-289.  
    摘要514)      PDF (1013KB)(1761)   
    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宿主细胞主动性凋亡引起被感染细胞死亡,同时达到清除病毒的效果,在机体防御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病毒亦主动诱导或抑制宿主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在机体内复制产生更多子代病毒并完成生活周期的目的,并造成持续性感染或肿瘤发生。本文对细胞凋亡与病毒感染关系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和抗病毒制剂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沈加员, 李春敏, 邓伟, 唐永林, 张国成, 杨忠平, 杨明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67-27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6
    摘要390)   HTML全文19)    PDF (964KB)(1745)   

    目的 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的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2015年收治住院的174例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的个案资料,对登革热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4例登革热住院病例均来自耿马县孟定镇,分别收治于孟定镇中心卫生院和孟康中医院,发病时间集中在2015年7—11月。其中男性 99例(占56.90%),女性 75 例(占43.10%);年龄分布以18~35岁为主(72例,占41.38%),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147例,占84.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20例,占68.9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62例,占93.10%)、肌肉酸痛(123例,占70.69%)、畏寒(110例,占63.22%)、乏力(86例,占49.43%)和头痛(84例,占48.28%)。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89例(占51.15%)、血小板计数降低121例(占69.54%)、谷丙转氨酶升高23例(占13.22%)、谷草转氨酶升高70例(占40.23%)、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占75.86%)、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80例(占45.98%)、肌酸激酶升高26例(占14.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8例(占21.84%)、血尿素氮升高8例(占4.60%)、血肌酐升高27例(占15.52%)、血尿酸升高22例(占12.64%)、低钙血症95例(占54.60%),同时出现尿蛋白阳性和尿隐血阳性10例(占5.75%)。17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74±2.52)d,患者住院天数受不同热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登革热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和头痛,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皮疹,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加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是防止该病流行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媒介蚊虫生物杀虫剂杀虫机制及效果研究进展
    类晶晶, 公茂庆, 刘丽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4): 235-240.  
    摘要575)      PDF (865KB)(1675)   
    蚊虫不仅骚扰人类,还能传播多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疟疾、登革热为代表的蚊媒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迫使人们更加重视蚊媒防制。大量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蚊虫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防治技术能够避免抗药性产生,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细菌类、真菌类、病毒类等媒介蚊虫生物杀虫剂的杀虫机制以及杀虫效果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陈琳, 曹淳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1
    摘要685)   HTML全文30)    PDF (897KB)(1598)   

    健康教育是改善群众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举措。健康科普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其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精准传播、活动形式及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课程思政在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实现路径
    蒋峰, 赵金红, 谷生丽, 唐小牛, 湛孝东, 刘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78-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3
    摘要440)   HTML全文10)    PDF (850KB)(1518)   

    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对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结合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的教学实践,即通过增强教师的思政素养,挖掘和总结课程思政的素材,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路径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为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17—2021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任婧寰, 王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1-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1
    摘要1388)   HTML全文128)    PDF (1213KB)(1484)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事件的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1年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2 360起,累计报告病例90 689例,死亡病例5例。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高发期是冬、春两季,分别在11—12月和3月呈现两个高峰。浙江、广东、江苏、重庆、福建、山东、安徽、广西、湖南和湖北等10个省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多。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共2 269起,其中病毒感染导致的事件占95.7%(2 171/2 269),细菌感染导致的事件占3.7%(84/2 269),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的事件占0.6%(14/2 269)。在所有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中,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占93.5%(2 122/2 269)。生活接触传播、食品污染和饮用水污染是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生活接触传播所致事件占比最高(51.0%,1 204/2 360)。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生的主要场所,共发生2 163起。结论 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数呈上升趋势,主要病原为诺如病毒,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发生的主要场所。今后应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和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同时提高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诊断能力,提升事件监测报告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类事件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并殖吸虫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杨荣笙, 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5): 290-294.  
    摘要372)      PDF (506KB)(1421)   
    并殖吸虫病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并殖吸虫成虫可对宿主肺部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准确及时检测出并殖吸虫十分重要。目前,并殖吸虫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本文就上述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并殖吸虫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新冠病毒感染者为例
    杨进孙, 张雅丽, 李慧娟, 刘贞君, 王文节, 全斌, 张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44-4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8
    摘要828)   HTML全文16)    PDF (842KB)(1317)   

    目的 探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10月安徽省芜湖市及安庆市新冠病毒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收住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用线性回归法评价人格特质得分对于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 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其中男性85人,女性33人;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为(34.85±10.99)岁;108人已接种新冠疫苗,10人未接种新冠疫苗;118人既往均无精神、神经、心理方面的疾病。症状自评量表平均得分为(119.25±49.04)分,其中22.03%(26/118)的调查对象症状自评量表筛查阳性;压力感知量表平均得分为(38.91±6.85)分,其中34.75%(41/118)的调查对象压力感知较高。神经质人格对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516、0.282,P均<0.01),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对于压力感知的负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71、-0.307、-0.477,P均<0.01)。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压力感知过大和心理健康不良等问题,其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医护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021—2022年全国亚临床结核病治疗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涵飞, 李涛, 赵雁林, 徐彩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2): 72-7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2.003
    摘要595)   HTML全文18)    PDF (937KB)(1275)   

    目的 了解我国亚临床结核病的治疗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亚临床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21—2022年全国各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确诊的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个案信息,包括人群分布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管理情况等,对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治疗转归影响因素。结果 2021—2022年全国共登记3 804例亚临床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 587例(占68.0%)、45~64岁1 232例(占32.4%)、农民2 161例(占56.8%)、本地户籍3 445例(占90.6%)、新患者3 625例(占95.3%)、经转诊和追踪发现2 758例(占72.5%)、HIV阴性3 743例(占98.4%);治疗成功3 558例(占93.5%),不良结局246例(占6.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5~64岁(OR=2.264,95%CI:1.244~4.119)、≥65岁(OR=4.538,95%CI:2.521~8.169),HIV阳性(OR=2.443,95%CI:1.090~5.476),有合并症(OR=1.761,95%CI:1.305~2.378),病原学阳性(OR=2.187,95%CI:1.548~3.087),首次治疗方案为2HRZE/10HRE(OR=4.466,95%CI:3.009~6.629)、2HRZE/7-10HRE(OR=2.240,95%CI:1.262~3.975)、其他敏感方案(OR=1.802, 95%CI:1.228~2.645)是治疗转归危险因素。结论 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农民、本地户籍人群为主,患者主要来源为被动发现的转诊和追踪。≥45岁、HIV阳性、有合并症、病原学结果阳性、首次治疗时未采用初治结核病标准化治疗方案会增加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中老年人群、农村地区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力度,规范结核病患者诊疗,尽早发现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调查
    王晖, 单晓伟, 钟晨晖, 刘斯, 杨军晶, 刘建兵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4): 202-205,209.  
    摘要455)      PDF (810KB)(1275)   
    目的 了解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为汛期控制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以县为单位、以水系为单元,在2020年汛后开展钉螺扩散范围和钉螺上爬附着物情况调查,并对捕获的钉螺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湖北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及毗邻地区共调查933处环境,环境面积6 965.77 hm2,涉及30余条水系,发现有20个流行县(市、区)有钉螺扩散,扩散总面积为4 350.74 hm2,其中原有钉螺环境扩大面积为1 360.39 hm2,复现钉螺环境面积1 856.19 hm2,新发钉螺环境面积1 134.16 hm2,捕获钉螺159 997只,活螺149 92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对出现钉螺扩散的20个流行县(市、区)开展钉螺上爬附着物情况调查,累计捡获钉螺85 458只,在树木﹑墙面捡获钉螺较多,分别捡获33 326只和35 58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出现较大面积的钉螺扩散,需加强洪灾后的钉螺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钉螺扩散环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