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97—2022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孙静, 冯金保, 张小鹏, 姚晖, 邓晓岚, 陈超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16-219,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8
    摘要2036)   HTML全文13)    PDF (3286KB)(5273)   

    目的 分析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并对HIV/AIDS的时间、人群、地区等分布特征以及传播途径、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合肥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22年合肥市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 974例,其中,男性3 608例(占90.79%),女性366例(占9.21%),性别比为9.86∶1。年龄上以20~29岁居多(1 511例,占38.02%),2008年以来≥50岁组病例数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73,P<0.05);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多(1 670例,占42.02%);职业分布上服务行业较多(1 805例,占45.42%),学生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自2008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08,P<0.05)。传播途径中,同性性传播2 525例(占63.54%),同性性传播占比自2003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43,P<0.05)。发现途径以检测咨询(1 832例,占46.10%)和临床就诊(1 628 例,占40.97%)为主。Joinpoint分析显示,1997—2022年合肥市人群报告HIV感染率以每年21.90%的总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上升(Z=13.44,P<0.0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HIV/AIDS流行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中老年、学生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362)   HTML全文2)    PDF (935KB)(4072)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郑馨武, 谢思健, 谢文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57-6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11
    摘要984)   HTML全文28)    PDF (838KB)(3250)   

    眼部蠕形螨感染可造成患者眼表不适,引起多种眼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茶树油及其衍生物不仅有显著的杀螨效果,还具有抗菌、抗炎活性,是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常用制剂。目前茶树油相关制剂品种多样,其安全性和最佳使用方法等均未有充分的研究证明。本文对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机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蠕形螨性眼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寄生虫对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维, 高雷明, 刘海霞, 米荣升, 李宗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6): 352-356.  
    摘要634)      PDF (874KB)(3103)   
    摘要:寄生虫、肠道菌群和宿主三者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不仅可以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改变宿主的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影响宿主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免疫稳态和免疫性疾病的影响,通过探讨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调控肠道菌群靶向治疗寄生虫病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空间流行病学课程建设现状及其教学方法探讨
    张志杰, 姜庆五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52-5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10
    摘要697)   HTML全文20)    PDF (769KB)(2329)   

    空间流行病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充分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的特点为流行病学提供了新机遇,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建设。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空间流行病学的课程开设情况,整理了相关参考书籍,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空间流行病学课程的建设现状并简要探讨已有的课程教学方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空间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培养多元化人才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病毒性腹泻防控的策略、现状与挑战
    李金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2): 61-6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2.001
    摘要872)   HTML全文37)    PDF (859KB)(2181)   

    病毒性腹泻是我国乃至全球感染性腹泻中疾病负担较重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生后,我国在病毒性腹泻防控方面建立了多种监测系统,且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监测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为满足国内外对病毒性腹泻防控日益增长的需求,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尤其是要规范诊断和报告的疾病名称,开发多种成本-效益良好的疫苗、适合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测试剂,以现有技术优化监测系统和健康促进方式,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同时提升群众参与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沈加员, 李春敏, 邓伟, 唐永林, 张国成, 杨忠平, 杨明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67-27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6
    摘要538)   HTML全文21)    PDF (964KB)(2166)   

    目的 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的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2015年收治住院的174例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的个案资料,对登革热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4例登革热住院病例均来自耿马县孟定镇,分别收治于孟定镇中心卫生院和孟康中医院,发病时间集中在2015年7—11月。其中男性 99例(占56.90%),女性 75 例(占43.10%);年龄分布以18~35岁为主(72例,占41.38%),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147例,占84.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20例,占68.9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62例,占93.10%)、肌肉酸痛(123例,占70.69%)、畏寒(110例,占63.22%)、乏力(86例,占49.43%)和头痛(84例,占48.28%)。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89例(占51.15%)、血小板计数降低121例(占69.54%)、谷丙转氨酶升高23例(占13.22%)、谷草转氨酶升高70例(占40.23%)、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占75.86%)、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80例(占45.98%)、肌酸激酶升高26例(占14.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8例(占21.84%)、血尿素氮升高8例(占4.60%)、血肌酐升高27例(占15.52%)、血尿酸升高22例(占12.64%)、低钙血症95例(占54.60%),同时出现尿蛋白阳性和尿隐血阳性10例(占5.75%)。17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74±2.52)d,患者住院天数受不同热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登革热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和头痛,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皮疹,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加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是防止该病流行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张艺馨, 王龙江, 刘建成, 刘萍萍, 王用斌, 许艳, 闫歌, 卜秀芹, 张佃波, 李曰进, 张本光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35-4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7
    摘要931)   HTML全文26)    PDF (4420KB)(2025)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结构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研究鞭虫感染者肠道疾病与饮食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5个乡镇选取34名鞭虫感染者,收集研究对象膳食资料,通过16S rDNA测序平台分析不同膳食结构下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差异。结果 未发现膳食摄入量高低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或β多样性有关,但蔬菜、奶制品和肉制品三种膳食结构与鞭虫感染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与组成有显著关联。不同蔬菜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3组)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1组)(t=2.211,P<0.05);PDV3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相对丰度低于PDV1组(t=2.246,P<0.05);PDV3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低于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V2组)(t=2.610,P<0.05)。不同奶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300~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2组)狭义梭菌属1相对丰度高于每日摄入量>5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1组)(t=3.025,P<0.05);每日摄入量<300 g的鞭虫感染组(PDD3组)另枝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低于PDD1组(t=3.234,P<0.05);PDD3组瘤胃球菌UCG-014属(Ruminococcaceae UCG-014)相对丰度低于PDD2组(t=2.255,P<0.05)。不同肉制品摄入量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3个菌属:每日摄入量120~200 g的鞭虫感染组(PDM2组)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 2)相对丰度低于PDM1组(t=2.672、2.731,P均<0.05);每日摄入量<120 g的鞭虫感染组(PDM3组)小类杆菌属(Dialister)相对丰度低于PDM2组(t=2.402,P<0.05)。结论 不同膳食结构影响鞭虫感染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提示应重视日常膳食摄入对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疾病的调节作用,通过补充蔬菜、奶制品、肉制品来降低狭义梭菌属1等有害菌丰度,提高双歧杆菌属和另枝菌属等有益菌丰度,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或避免鞭虫感染人群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血蜱种类、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杜超博, 孙毅, 江佳富, 杜春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21-32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1
    摘要1366)   HTML全文41)    PDF (1033KB)(2004)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同时也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血蜱属作为硬蜱科第二大属,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携带病原体众多,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蜱类。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国内外血蜱种类、分布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蜱传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7—2021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任婧寰, 王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1-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1
    摘要1641)   HTML全文133)    PDF (1213KB)(1873)   

    目的 了解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事件的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2021年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2 360起,累计报告病例90 689例,死亡病例5例。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高发期是冬、春两季,分别在11—12月和3月呈现两个高峰。浙江、广东、江苏、重庆、福建、山东、安徽、广西、湖南和湖北等10个省份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较多。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共2 269起,其中病毒感染导致的事件占95.7%(2 171/2 269),细菌感染导致的事件占3.7%(84/2 269),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的事件占0.6%(14/2 269)。在所有明确病原体的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中,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占93.5%(2 122/2 269)。生活接触传播、食品污染和饮用水污染是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生活接触传播所致事件占比最高(51.0%,1 204/2 360)。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生的主要场所,共发生2 163起。结论 近年来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发生数呈上升趋势,主要病原为诺如病毒,托幼机构和学校是其发生的主要场所。今后应做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卫生监管和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加强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同时提高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诊断能力,提升事件监测报告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类事件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陈琳, 曹淳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1
    摘要779)   HTML全文32)    PDF (897KB)(1759)   

    健康教育是改善群众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举措。健康科普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其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精准传播、活动形式及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新冠病毒感染者为例
    杨进孙, 张雅丽, 李慧娟, 刘贞君, 王文节, 全斌, 张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44-4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08
    摘要906)   HTML全文16)    PDF (842KB)(1713)   

    目的 探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10月安徽省芜湖市及安庆市新冠病毒感染者定点收治医院收住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五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用线性回归法评价人格特质得分对于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 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其中男性85人,女性33人;年龄为15~63岁,平均年龄为(34.85±10.99)岁;108人已接种新冠疫苗,10人未接种新冠疫苗;118人既往均无精神、神经、心理方面的疾病。症状自评量表平均得分为(119.25±49.04)分,其中22.03%(26/118)的调查对象症状自评量表筛查阳性;压力感知量表平均得分为(38.91±6.85)分,其中34.75%(41/118)的调查对象压力感知较高。神经质人格对症状自评量表和压力感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516、0.282,P均<0.01),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对于压力感知的负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71、-0.307、-0.477,P均<0.01)。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压力感知过大和心理健康不良等问题,其人格特质对压力感知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医护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课程思政在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实现路径
    蒋峰, 赵金红, 谷生丽, 唐小牛, 湛孝东, 刘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78-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3
    摘要519)   HTML全文10)    PDF (850KB)(1700)   

    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对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结合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的教学实践,即通过增强教师的思政素养,挖掘和总结课程思政的素材,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路径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为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19—2023年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肖汉森, 涂涛田, 王政, 张应, 魏晶, 季恒青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04-20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3
    摘要1823)   HTML全文22)    PDF (2341KB)(1559)   

    目的 了解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等规律,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重庆市39个区(县)媒介伊蚊监测结果,该监测每年4—11月进行,每月开展1次,于全市选择不同生境对其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蚊分别采用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监测;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同期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并分析。结果 2019—2023年,重庆市媒介伊蚊成蚊平均帐诱指数为1.63只/(顶·h),居民区、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公园/竹林的帐诱指数分别为2.23、1.82、0.83只/(顶·h);媒介伊蚊幼蚊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25,废旧物品堆放处和医院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66.77、20.64,居民区、公园和工地的布雷图指数每年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分别为4.38、4.12和2.46。2019—2023年重庆市报告登革热病例1 53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69例,本地病例1 27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2019年(输入性病例168例,本地病例1 243例)和2023年(输入性病例95例,本地病例27例);所有本地病例均在8—11月报告;输入病例数与本地病例数具有相关性(r=0.857,P<0.05)。结论 夏秋季重庆市应重点做好居民区、医院、废旧物品堆放处等生境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作,将蚊媒密度控制在传播风险阈值以内,防范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甚至点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05—2023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伦辛畅, 董朝良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198-20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2
    摘要1087)   HTML全文66)    PDF (6509KB)(1533)   

    目的 分析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全国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采用R 软件绘制热图和桑基图。结果 2005—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 376例,病例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输入性病例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个地市的1 454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有云南省(5 778例,占40.19%)、广东省(2 634例,占18.32%)、福建省(1 165例,占8.10%)、浙江省(1 105例,占7.69%)、四川省(469例,占3.26%)和湖南省(457例,占3.18%)。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5 260例,占36.59%)、柬埔寨(3 830例,占26.64%)、泰国(996例,占6.93%)、菲律宾(615例,占4.28%)、马来西亚(552例,占3.84%)、老挝(527例,占3.67%)、印度尼西亚(428例,占2.98%)和越南(416例,占2.89%)。输入性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秋季,全国高峰期总体在6—11月,云南省高峰期为8—11月,广东、福建和浙江省高峰期为6—10月。输入性病例中国籍和外国籍比例为4.23∶1;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集中在21~50岁(10 967例,占76.29%);职业主要为农民/民工(4 268例,占29.69%)、商业服务(2 667例,占18.55%)、家务及待业(1 894例,占13.71%)。结论 中国输入性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主要来自缅甸和柬埔寨,主要输入云南省和广东省,具有男性居多、年龄和职业聚集等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21—2022年全国亚临床结核病治疗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涵飞, 李涛, 赵雁林, 徐彩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2): 72-7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2.003
    摘要750)   HTML全文18)    PDF (937KB)(1513)   

    目的 了解我国亚临床结核病的治疗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亚临床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21—2022年全国各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确诊的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个案信息,包括人群分布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管理情况等,对其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治疗转归影响因素。结果 2021—2022年全国共登记3 804例亚临床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 587例(占68.0%)、45~64岁1 232例(占32.4%)、农民2 161例(占56.8%)、本地户籍3 445例(占90.6%)、新患者3 625例(占95.3%)、经转诊和追踪发现2 758例(占72.5%)、HIV阴性3 743例(占98.4%);治疗成功3 558例(占93.5%),不良结局246例(占6.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5~64岁(OR=2.264,95%CI:1.244~4.119)、≥65岁(OR=4.538,95%CI:2.521~8.169),HIV阳性(OR=2.443,95%CI:1.090~5.476),有合并症(OR=1.761,95%CI:1.305~2.378),病原学阳性(OR=2.187,95%CI:1.548~3.087),首次治疗方案为2HRZE/10HRE(OR=4.466,95%CI:3.009~6.629)、2HRZE/7-10HRE(OR=2.240,95%CI:1.262~3.975)、其他敏感方案(OR=1.802, 95%CI:1.228~2.645)是治疗转归危险因素。结论 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农民、本地户籍人群为主,患者主要来源为被动发现的转诊和追踪。≥45岁、HIV阳性、有合并症、病原学结果阳性、首次治疗时未采用初治结核病标准化治疗方案会增加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中老年人群、农村地区结核病患者的主动发现力度,规范结核病患者诊疗,尽早发现亚临床结核病患者,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预测分析——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俞国龙, 陈思婷, 刘峰, 林海端, 叶碧莉, 谢显清, 金玉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6): 338-34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6.008
    摘要428)   HTML全文15)    PDF (2307KB)(1472)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态势进行预测分析,为完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22年12月报告的每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据,采用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年龄构成的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估算感染率及感染高峰时间,预测龙岗区未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趋势。结果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效果较好(R2=0.916,P<0.001)。预测结果显示本起疫情有效再生数(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 Reff)为7.13,人群累计感染率为95.46%,日感染高峰值为24.57万例,74.95%的人群感染后出现症状,日发病高峰值为15.82万例;龙岗区11个街道的人群感染率均已超过90%,其中南湾街道的Reff最高(10.20),其次是平湖街道(9.60)。结论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与预测龙岗区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感染高峰时间,为疫情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欧亚鸲特鲁螨线粒体tRNA基因重新注释与分析
    苏璇, 方瑜, 方颖, 刘璐瑶, 李飞燕, 冯蕊, 褚凌渺, 左泽涛, 金岳龙, 孙恩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6): 336-341.  
    摘要475)      PDF (1240KB)(1405)   
    摘要:目的  验证欧亚鸲特鲁螨(Trouessartia rubecula)线粒体基因组中是否存在tRNA基因的丢失,并以此过程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无气门股螨类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注释流程,为螨类线粒体基因组tRNA基因注释提供参考。方法  联合MITOS、tRNAscan-SE、MITOS2和ARWEN等多个tRNA注释软件预测欧亚鸲特鲁螨线粒体tRNA基因,结合人工序列检查、人工手动查找以及可能二级结构的最小自由能(minimum free energy, MFE)进行验证。结果  利用MITOS和ARWEN的预测结果结合人工序列修正,重新注释欧亚鸲特鲁螨线粒体基因组中“缺失”的trnE、trnI和trnY基因,人工手动查找到trnAtrnV基因。重新注释的欧亚鸲特鲁螨线粒体基因组具有22个tRNA基因,不存在tRNA基因的丢失。结论  在注释无气门亚目中螨类线粒体时,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tRNA基因注释结果,应广泛运用tRNA基因预测程序,并且对预测结果进行人工检查和修正,以期减少单一程序预测以及注释程序预测方法所导致的偏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解读
    张利娟, 李仕祯, 李银龙, 祝红庆,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21-12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1
    摘要542)   HTML全文20)    PDF (866KB)(1388)   

    2023年1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了《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该方案旨在通过试点推进消除工作,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本文就该方案的提出背景、目标、常规措施及五大推进措施、考核指标以及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解读,以指导基层高效规范开展血吸虫病消除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ICU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祥凤, 张振华, 吴贻乐, 胡小骞, 刘周, 杨旻, 孙昀, 李景荣, 郑凌, 杨锡瑶, 杨利琦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2): 102-10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2.009
    摘要853)   HTML全文18)    PDF (937KB)(1372)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2020年4个ICU内133例CRE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ICU内220例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Enterobacteriaceae,CSE)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RE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并对ICU患者感染CRE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CU患者CRE医院感染标本以呼吸道分泌物最为常见(69.9%,93/133),其次是血液(7.5%,10/133)和腹腔分泌物(6.8%,9/133)。其中检出排名前3位的细菌种类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63.9%,85/133)、阴沟肠杆菌(15.0%,20/133)和黏质沙雷菌(6.0%,8/133)。ICU患者感染CRE后30 d死亡率为41.6%,CSE组死亡率为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9,P<0.01)。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极高(≥97%),对庆大霉素(80.8%)、复方新诺明(72.2%)、阿米卡星(51.5%)的耐药率较高,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30.3%)、多粘菌素B(2.9%)、替加环素(2.1%)的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院转入ICU、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碳青霉烯类药物和糖肽类药物使用史为ICU患者医院感染CRE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内患者发生CRE医院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临床上对高危患者定期进行CRE筛查,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ICU患者医院感染CRE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