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23年1—6月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评估2023年1—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结果 2023年1—6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57 940例,报告发病率为39.68/10万,低于2017—2019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64.97/10万),高于2020—2022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26.37/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2023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较往年推迟,第20周报告病例数快速上升,第26周达到极高流行水平。从病原构成来看,2023年1—6月全国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4.31%(4 694/32 804)、12.18%(3 995/32 804)和73.51%(24 115/32 804);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A71和CV-A16构成比均下降,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均上升。MEM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南方手足口病总体流行强度高于北方,其中广东处于极高流行水平,江西和湖南处于中流行水平,贵州、四川、湖北、重庆和浙江处于低流行水平。结论 2023年,我国手足口病春夏季发病高峰后移,峰值明显高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南方省份流行高峰早于北方省份。建议各省密切关注本省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