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97—2022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孙静, 冯金保, 张小鹏, 姚晖, 邓晓岚, 陈超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16-219,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8
    摘要713)   HTML全文13)    PDF (3286KB)(4903)   

    目的 分析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并对HIV/AIDS的时间、人群、地区等分布特征以及传播途径、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合肥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22年合肥市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 974例,其中,男性3 608例(占90.79%),女性366例(占9.21%),性别比为9.86∶1。年龄上以20~29岁居多(1 511例,占38.02%),2008年以来≥50岁组病例数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73,P<0.05);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多(1 670例,占42.02%);职业分布上服务行业较多(1 805例,占45.42%),学生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自2008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08,P<0.05)。传播途径中,同性性传播2 525例(占63.54%),同性性传播占比自2003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43,P<0.05)。发现途径以检测咨询(1 832例,占46.10%)和临床就诊(1 628 例,占40.97%)为主。Joinpoint分析显示,1997—2022年合肥市人群报告HIV感染率以每年21.90%的总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上升(Z=13.44,P<0.0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HIV/AIDS流行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中老年、学生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208)   HTML全文2)    PDF (935KB)(2954)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沈加员, 李春敏, 邓伟, 唐永林, 张国成, 杨忠平, 杨明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67-27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6
    摘要390)   HTML全文19)    PDF (964KB)(1745)   

    目的 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的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2015年收治住院的174例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的个案资料,对登革热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4例登革热住院病例均来自耿马县孟定镇,分别收治于孟定镇中心卫生院和孟康中医院,发病时间集中在2015年7—11月。其中男性 99例(占56.90%),女性 75 例(占43.10%);年龄分布以18~35岁为主(72例,占41.38%),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147例,占84.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20例,占68.9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62例,占93.10%)、肌肉酸痛(123例,占70.69%)、畏寒(110例,占63.22%)、乏力(86例,占49.43%)和头痛(84例,占48.28%)。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89例(占51.15%)、血小板计数降低121例(占69.54%)、谷丙转氨酶升高23例(占13.22%)、谷草转氨酶升高70例(占40.23%)、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占75.86%)、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80例(占45.98%)、肌酸激酶升高26例(占14.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8例(占21.84%)、血尿素氮升高8例(占4.60%)、血肌酐升高27例(占15.52%)、血尿酸升高22例(占12.64%)、低钙血症95例(占54.60%),同时出现尿蛋白阳性和尿隐血阳性10例(占5.75%)。17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74±2.52)d,患者住院天数受不同热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登革热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和头痛,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皮疹,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加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是防止该病流行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陈琳, 曹淳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1
    摘要685)   HTML全文30)    PDF (897KB)(1598)   

    健康教育是改善群众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举措。健康科普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其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精准传播、活动形式及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12—2022年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与处置情况分析
    孙坤, 胡伟红, 周银柱, 陈水连, 邱劲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37-4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8
    摘要341)   HTML全文11)    PDF (1696KB)(1228)   

    目的 分析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与处置情况,为针对性开展水痘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22年长沙市各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资料,对水痘暴发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以及暴发疫情的班级聚集性情况、病例疫苗接种情况、报告时间间隔、疫情规模等暴发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2年长沙市共报告水痘暴发疫情101起,报告病例3 236例,无死亡病例。10—12月是水痘暴发疫情高发期,报告疫情数占全年的62.38%(63/101)。浏阳市暴发疫情数和发病数占比最高,分别为56.44%(57/101)和53.86%(1 743/3 236)。暴发疫情发生场所主要为小学,报告疫情数和病例数占比分别为78.22%(79/101)和83.16%(2 691/3 236)。发生在学校的100起水痘暴发疫情中,聚集性班级占比为13.07%(325/2 431),其中托幼机构聚集性班级占比较高(21.51%,37/172);有57起调查了疫苗接种情况,病例疫苗接种率为27.63%(454/1 643)。暴发疫情的病例中位数为27(19,38)例,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7(8,21) d,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2(20,49) d。2012—2022年首例病例发病至疫情报告时间间隔和疫情持续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Z=2.516、2.606,P均<0.05)。结论 长沙市水痘暴发疫情呈先升后降趋势,小学为重点发病场所,病例疫苗接种率较低,疫情报告时间间隔和持续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今后应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并提高疫情早期发现能力和报告及时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血蜱种类、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杜超博, 孙毅, 江佳富, 杜春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21-32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1
    摘要756)   HTML全文39)    PDF (1033KB)(1226)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同时也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血蜱属作为硬蜱科第二大属,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携带病原体众多,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蜱类。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国内外血蜱种类、分布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蜱传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05—2023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伦辛畅, 董朝良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198-20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2
    摘要722)   HTML全文42)    PDF (6509KB)(1075)   

    目的 分析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全国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采用R 软件绘制热图和桑基图。结果 2005—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 376例,病例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输入性病例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个地市的1 454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有云南省(5 778例,占40.19%)、广东省(2 634例,占18.32%)、福建省(1 165例,占8.10%)、浙江省(1 105例,占7.69%)、四川省(469例,占3.26%)和湖南省(457例,占3.18%)。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5 260例,占36.59%)、柬埔寨(3 830例,占26.64%)、泰国(996例,占6.93%)、菲律宾(615例,占4.28%)、马来西亚(552例,占3.84%)、老挝(527例,占3.67%)、印度尼西亚(428例,占2.98%)和越南(416例,占2.89%)。输入性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秋季,全国高峰期总体在6—11月,云南省高峰期为8—11月,广东、福建和浙江省高峰期为6—10月。输入性病例中国籍和外国籍比例为4.23∶1;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集中在21~50岁(10 967例,占76.29%);职业主要为农民/民工(4 268例,占29.69%)、商业服务(2 667例,占18.55%)、家务及待业(1 894例,占13.71%)。结论 中国输入性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主要来自缅甸和柬埔寨,主要输入云南省和广东省,具有男性居多、年龄和职业聚集等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预测分析——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俞国龙, 陈思婷, 刘峰, 林海端, 叶碧莉, 谢显清, 金玉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6): 338-34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6.008
    摘要338)   HTML全文13)    PDF (2307KB)(1058)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态势进行预测分析,为完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22年12月报告的每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据,采用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年龄构成的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估算感染率及感染高峰时间,预测龙岗区未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趋势。结果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效果较好(R2=0.916,P<0.001)。预测结果显示本起疫情有效再生数(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 Reff)为7.13,人群累计感染率为95.46%,日感染高峰值为24.57万例,74.95%的人群感染后出现症状,日发病高峰值为15.82万例;龙岗区11个街道的人群感染率均已超过90%,其中南湾街道的Reff最高(10.20),其次是平湖街道(9.60)。结论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与预测龙岗区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感染高峰时间,为疫情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0—2021年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申筑, 刘慧慧, 黄艳, 刘昭兵, 蒋琦, 蒋昔希, 吴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95-19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4
    摘要508)   HTML全文40)    PDF (3075KB)(927)   

    目的 分析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变化,为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贵州省2010—2021年的手足口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37 51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67.98/10万~162.90/10万,年平均发病率101.80/10万;重症病例8 349例,重症率1.91%;死亡171例。发病多呈双峰分布,高峰分别为4—6月和9—11月。全省各市(州)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数前3位的市(州)分别是遵义市(114 669例,占26.21%)、贵阳市(110 460例,占25.25%)和六盘水市(39 874例,占9.11%)。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345 577例,占78.99%);年龄分布上,0~5岁年龄组报告病例较多(413 965例,占94.62%);性别分布上,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0.64。2010—2012年贵州省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为优势毒株,2013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毒株。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5岁及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同时应加强对病毒病原体变化的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9—2023年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肖汉森, 涂涛田, 王政, 张应, 魏晶, 季恒青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04-20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3
    摘要658)   HTML全文16)    PDF (2341KB)(847)   

    目的 了解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等规律,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重庆市39个区(县)媒介伊蚊监测结果,该监测每年4—11月进行,每月开展1次,于全市选择不同生境对其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蚊分别采用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监测;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同期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并分析。结果 2019—2023年,重庆市媒介伊蚊成蚊平均帐诱指数为1.63只/(顶·h),居民区、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公园/竹林的帐诱指数分别为2.23、1.82、0.83只/(顶·h);媒介伊蚊幼蚊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25,废旧物品堆放处和医院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66.77、20.64,居民区、公园和工地的布雷图指数每年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分别为4.38、4.12和2.46。2019—2023年重庆市报告登革热病例1 53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69例,本地病例1 27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2019年(输入性病例168例,本地病例1 243例)和2023年(输入性病例95例,本地病例27例);所有本地病例均在8—11月报告;输入病例数与本地病例数具有相关性(r=0.857,P<0.05)。结论 夏秋季重庆市应重点做好居民区、医院、废旧物品堆放处等生境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作,将蚊媒密度控制在传播风险阈值以内,防范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甚至点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张雨桐, 宋杨, 刘凤凤, 丁凡, 刘言哲, 常昭瑞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6-190,22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2
    摘要1049)   HTML全文58)    PDF (3994KB)(79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23年1—6月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评估2023年1—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结果 2023年1—6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57 940例,报告发病率为39.68/10万,低于2017—2019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64.97/10万),高于2020—2022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26.37/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2023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较往年推迟,第20周报告病例数快速上升,第26周达到极高流行水平。从病原构成来看,2023年1—6月全国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4.31%(4 694/32 804)、12.18%(3 995/32 804)和73.51%(24 115/32 804);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A71和CV-A16构成比均下降,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均上升。MEM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南方手足口病总体流行强度高于北方,其中广东处于极高流行水平,江西和湖南处于中流行水平,贵州、四川、湖北、重庆和浙江处于低流行水平。结论 2023年,我国手足口病春夏季发病高峰后移,峰值明显高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南方省份流行高峰早于北方省份。建议各省密切关注本省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2020—2022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魏春, 郭小连, 杨锐, 赵晓涛, 吴超, 杨召兰, 尹小雄, 周红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50-25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2
    摘要678)   HTML全文29)    PDF (900KB)(77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优化该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云南省登革热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境内外来源等流行特征。结果 2020—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9例(占3.43%),本地病例816例(占96.57%)。本地病例主要来自德宏州(98.53%,804/816);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89.66%,26/29)。时间分布上,本地病例报告高峰期为9—11月(91.30%,745/816);输入病例全年散在报告。人群分布上,男性病例稍多(55.62%,470/845),性别比为1:0.80;病例年龄集中在20~59岁(81.07%,685/845);职业以商业服务居多(34.79%,294/845)。2020和2022年各报告1起暴发疫情,均发生于瑞丽,累计报告本地病例785例。2020年暴发疫情历时126 d,报告病例245例;2022年暴发疫情历时85 d,报告病例540例。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发病总数和本地暴发疫情数大幅下降,但登革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要在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联防联控,做好入境人员监测和媒介综合控制,及时落实登革热疫情发生初期的防控措施及病例救治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恙虫病临床特征及重症恙虫病的早期诊断
    李翔, 马仲序, 李国忠, 姜建杰, 付旭文, 张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6): 321-32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6.004
    摘要400)   HTML全文15)    PDF (1156KB)(725)   

    目的 了解恙虫病临床特征,探讨重症恙虫病诊断的早期临床指征。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恙虫病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胸部CT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恙虫病患者分为非重症恙虫病组(简称非重症组)与重症恙虫病组(简称重症组),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重症恙虫病的早期临床指征。结果 研究共纳入恙虫病患者181例,其中非重症组104例,重症组77例。所有患者均发现皮肤焦痂,最常见于躯干,占47.5%(86/181)。患者均出现发热,其他临床表现为头痛、咳嗽、腹痛、肌肉酸痛和呼吸困难。胸部CT影像表明,所有患者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49.7%(90/181),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发生率分别为67.5%(52/77)和36.5%(38/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01,P<0.05)。实验室检查中,重症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谷草转氨酶、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非重症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58、-3.870、-5.937、-6.546、-4.153、-4.802、-5.119、-5.039,P均<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谷草转氨酶、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升高以及存在胸腔积液与重症恙虫病发生有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其敏感度为62.3%,特异度为96.2%。结论 患者出现发热伴随皮肤焦痂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血清谷草转氨酶、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升高和胸部CT显示胸腔积液可作为考虑恙虫病发展为重症的早期指标,应予以关注,对有重症倾向的患者及早诊治,以期降低病死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血吸虫病与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晓艺, 杨江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6): 357-36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6.012
    摘要421)   HTML全文5)    PDF (942KB)(719)   

    血吸虫病是一种全球范围流行的传染性疾病,除可引起肝硬化、慢性肠炎等疾病外,还可能与消化系统肿瘤(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关系,本文主要综述血吸虫病与上述消化系统肿瘤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不同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的筛选及成分分析
    类晶晶, 李亚平, 娄紫微, 臧传慧, 程鹏, 公茂庆, 刘丽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2): 97-10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6
    摘要294)   HTML全文9)    PDF (1046KB)(688)   

    目的 筛选对淡色库蚊幼虫和成蚊均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获得对淡色库蚊有生物活性的精油成分。方法 采用药液浸养法测定19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活性;选取幼虫毒杀活性实验中24 h死亡率超过50.00%的精油,采用密闭三角瓶熏蒸法测定其对雌性成蚊的熏蒸活性;选择对幼虫和成蚊均有较高活性的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其成分。结果 大葱与马樱丹精油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活性较好,在80 μg/mL浓度下,蚊幼虫24 h平均死亡率高达100.00%;香附、檀香、肉桂和雪松精油活性次之,蚊幼虫24 h死亡率分别为91.67%、91.67%、88.33%、83.33%。选择上述6种精油开展成蚊熏蒸实验,结果大葱、雪松和香附精油的熏蒸活性较好,击倒中时(median knockdown time, KT50)值分别为5.31、8.60和9.49 min。选择对幼虫和成蚊均有较高活性的大葱、香附和雪松精油进行GC-MS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葱、香附和雪松精油中分别鉴定出32、62和48种成分,涉及烃类、醇、醛、胺、酮、酸、酚、酯等多种化合物。结论 大葱、雪松和香附精油对淡色库蚊幼虫和成蚊均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媒介蚊虫的防治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11—2020年芜湖市HIV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情况分析
    吴炜林, 王润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82-28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9
    摘要317)   HTML全文12)    PDF (900KB)(674)   

    目的 分析芜湖市孕产妇HIV感染及母婴阻断情况,为进一步完善HIV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0年芜湖市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相关资料,分析HIV感染孕产妇的检测情况、人群分布特征及母婴阻断干预情况等。结果 2011—2020年,芜湖市报告HIV阳性孕产妇50例,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6.59/10万。HIV阳性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9.54±5.99)岁,以初中文化为主(25例,占50.00%),职业主要为家务及待业(32例,占64.00%)。感染途径多为性传播(28例,占56.00%)。HIV阳性孕产妇中,选择继续妊娠27例(占54.00%),终止妊娠21例(占42.00%),自然流产、失访各1例(各占2.00%);继续妊娠的孕产妇中,接受CD4+T淋巴细胞检测17例(占62.96%),接受病毒载量检测6例(占22.22%),抗病毒用药25例(占92.59%)。选择继续妊娠的孕产妇分娩儿童27例,分娩时均存活,其中儿童抗病毒用药26例(占96.30%);18月龄HIV检测排除感染24例(占88.89%),感染不确定1例,失访2例。结论 2011—2020年芜湖市孕产妇HIV检测率、孕产妇和儿童抗病毒用药率均达到国家项目指标要求,今后应进一步提高HIV感染孕产妇的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率,重点关注临产检测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13—2022年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肖回回, 杨栋, 戴志辉, 周银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72-17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8
    摘要361)   HTML全文22)    PDF (2722KB)(664)   

    目的 了解湖南省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各县(市、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及病原构成变化。结果 2013—2022年长沙市累计报告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病例14 889例,占手足口病总病例数的5.04%,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54/10万。2013—2022年该人群病例在总病例数中的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58.760,P<0.01),每年发病主高峰出现在4—7月。性别分布上,男性8 526例,女性6 363例,性别比为1.34∶1;年龄中位数为7(6,10)岁,最大年龄为91岁,年龄分布以6~15岁为主,占88.09%(13 116/14 889);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55.97%(8 334/14 889)。城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芙蓉区和天心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70/10万,高于郊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和望城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12.75/10万)。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送检标本的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0.49%(156/309),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5.77%(9/156)、37.18%(58/156)和57.05%(89/156)。结论 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病例中,6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建议密切关注6岁及以上人群的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其他肠道病毒分型监测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2018—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尼格德力·阿力腾赛尔, 张璇, 陈媛, 李泉希, 珲德孜·阿吾西, 赵俊, 黄蕊芳, 马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91-194,21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3
    摘要404)   HTML全文26)    PDF (2430KB)(644)   

    目的 分析新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当地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新疆手足口病相关资料,从各地(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取病原学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新疆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新疆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2 817例,其中重症11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发病率为18.69/10万,历年报告发病率为1.52/10万~42.90/10万。2018、2019和2021年发病呈双峰分布,分别为5—7月和9—11月两个高峰;2020年全年未出现发病高峰;2022年仅有4—7月一个发病高峰。男性报告病例数和平均发病率(13 587例,22.64/10万)均高于女性(9 230例,15.48/10万);5岁及以下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18 736例,占82.11%);不同职业中托幼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10 386例,占45.52%),其后为散居儿童(9 703例,占42.53%)和学生(2 379例,占10.43%)。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区的发病率居全区前3位。报告的4 350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5.22%(227/4 350)、25.59%(1 113/4 350)和69.20%(3 010/4 350),其他肠道病毒是造成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型别。结论 新疆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取代了EV-A71和CV-A16成为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加强对手足口病病原的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刘子言, 戴志辉, 湛志飞, 杨浩, 孙倩莱, 王娟, 卜哲妮, 何方玲, 陈生宝, 刘荣娇, 林慧君, 罗垲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45-24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1
    摘要531)   HTML全文55)    PDF (1155KB)(640)   

    目的 分析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湖南省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病例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湖南省登革热疫情的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以及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湖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943例,其中输入病例514例(占54.51%),本地病例429例(占45.49%),死亡1例;发病高峰集中在8—11月(746例,占79.11%);病例涉及14个市(州)108个县(市、区)。输入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70:1,高于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1.01:1)。输入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9(30,50)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341例,占66.34%),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工人为主(365例,占71.01%);本地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6(33,55)岁,主要集中在30~69岁(309例,占72.0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学生、家务及待业为主(307例,占71.56%)。输入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中位数为5(2,7)d,长于本地病例的4(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76,P<0.05)。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广东、云南和广西等省份。结论 湖南省登革热疫情具有明显的输入性和季节性特征,各级疾控机构在流行季节应及时开展传播风险评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蚊媒密度,避免发生流行与暴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猴痘病毒B.1谱系遗传分支、毒力基因及蛋白功能
    林思宇, 陈芳, 罗语思, 张科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1): 1-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1.001
    摘要454)   HTML全文32)    PDF (3341KB)(598)   

    2022年以来,猴痘疫情在全球暴发和流行。相较以往的猴痘病毒,2022年流行的猴痘毒株传播能力和宿主适应性等明显增强,猴痘B.1谱系毒株已成为全球猴痘疫情流行的主要毒株。为此,本文对猴痘病毒B.1谱系遗传分支、毒力基因及蛋白功能进行综述,并就部分基因产物的蛋白功能进行了注释,以期为猴痘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