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97—2022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孙静, 冯金保, 张小鹏, 姚晖, 邓晓岚, 陈超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16-219,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8
    摘要429)   HTML全文11)    PDF (3286KB)(3705)   

    目的 分析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并对HIV/AIDS的时间、人群、地区等分布特征以及传播途径、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合肥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22年合肥市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 974例,其中,男性3 608例(占90.79%),女性366例(占9.21%),性别比为9.86∶1。年龄上以20~29岁居多(1 511例,占38.02%),2008年以来≥50岁组病例数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73,P<0.05);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多(1 670例,占42.02%);职业分布上服务行业较多(1 805例,占45.42%),学生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自2008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08,P<0.05)。传播途径中,同性性传播2 525例(占63.54%),同性性传播占比自2003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43,P<0.05)。发现途径以检测咨询(1 832例,占46.10%)和临床就诊(1 628 例,占40.97%)为主。Joinpoint分析显示,1997—2022年合肥市人群报告HIV感染率以每年21.90%的总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上升(Z=13.44,P<0.0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HIV/AIDS流行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中老年、学生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陈琳, 曹淳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1
    摘要634)   HTML全文30)    PDF (897KB)(1391)   

    健康教育是改善群众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举措。健康科普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其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精准传播、活动形式及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150)   HTML全文1)    PDF (935KB)(1309)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沈加员, 李春敏, 邓伟, 唐永林, 张国成, 杨忠平, 杨明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67-27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6
    摘要320)   HTML全文19)    PDF (964KB)(1209)   

    目的 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的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2015年收治住院的174例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的个案资料,对登革热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4例登革热住院病例均来自耿马县孟定镇,分别收治于孟定镇中心卫生院和孟康中医院,发病时间集中在2015年7—11月。其中男性 99例(占56.90%),女性 75 例(占43.10%);年龄分布以18~35岁为主(72例,占41.38%),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147例,占84.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20例,占68.9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62例,占93.10%)、肌肉酸痛(123例,占70.69%)、畏寒(110例,占63.22%)、乏力(86例,占49.43%)和头痛(84例,占48.28%)。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89例(占51.15%)、血小板计数降低121例(占69.54%)、谷丙转氨酶升高23例(占13.22%)、谷草转氨酶升高70例(占40.23%)、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占75.86%)、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80例(占45.98%)、肌酸激酶升高26例(占14.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8例(占21.84%)、血尿素氮升高8例(占4.60%)、血肌酐升高27例(占15.52%)、血尿酸升高22例(占12.64%)、低钙血症95例(占54.60%),同时出现尿蛋白阳性和尿隐血阳性10例(占5.75%)。17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74±2.52)d,患者住院天数受不同热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登革热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和头痛,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皮疹,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加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是防止该病流行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课程思政在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实现路径
    蒋峰, 赵金红, 谷生丽, 唐小牛, 湛孝东, 刘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78-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3
    摘要397)   HTML全文10)    PDF (850KB)(1096)   

    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对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结合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的教学实践,即通过增强教师的思政素养,挖掘和总结课程思政的素材,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路径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为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解读
    张利娟, 李仕祯, 李银龙, 祝红庆,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21-12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1
    摘要386)   HTML全文19)    PDF (866KB)(932)   

    2023年1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了《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该方案旨在通过试点推进消除工作,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本文就该方案的提出背景、目标、常规措施及五大推进措施、考核指标以及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解读,以指导基层高效规范开展血吸虫病消除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10—2022年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段陈林, 周蕾, 刘慧慧, 罗书全, 龙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50-15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7
    摘要484)   HTML全文10)    PDF (1619KB)(769)   

    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报告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对发生时间、场所、致病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2年重庆市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6起,中毒人数3 415例,死亡2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为59起(占50.86%)和2 494例(占73.03%)。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主,这两种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为41起和1 720例,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69.49%和68.97%。真菌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为10例(占45.45%),均为误食毒蕈引起。事件高峰为5月和9月,共报告事件40起(占34.48%)、中毒人数1 378例(占40.35%)。报告事件数前三位的区(县)分别为九龙坡区(13起)、长寿区(12起)、黔江区(8起)。农村地区报告食物中毒事件68起(占58.62%),中毒人数为1 831例(占53.62%),主要发生场所为家庭(39起);城市地区报告48起(占41.38%),中毒人数为1 584例(占46.38%),主要发生场所为饮食服务机构(27起)。22例食物中毒死亡病例全部发生在农村家庭。结论 重庆市食物中毒事件夏秋季高发,应加强该季节重点地区及场所的食品安全监测,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当地常见有毒化学物质、有毒植物以及毒蕈的鉴别能力,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儿童并殖吸虫病患者肝脏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李翔, 付旭文, 许艳玲, 魏佳璐, 杞敏, 干玮, 黄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69-17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1
    摘要415)   HTML全文4)    PDF (6158KB)(703)   

    目的 探讨儿童并殖吸虫病肝脏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肝脏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2021年确诊或临床诊断为并殖吸虫病的儿童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影像学表现,并将患儿根据腹部CT观察是否存在肝脏病变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并殖吸虫病患儿的肝脏CT影像学特征。结果 共有63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肝脏病变组19例(占30.2%),无肝脏病变组44例(占69.8%),肝脏病变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6.39%(27.81%,59.53%)]高于无肝脏病变组[26.62%(18.42%,46.70%)](Z=2.022,P<0.05),肝脏病变组患儿血清白球比[0.80(0.70,1.00)]低于无肝脏病变组[1.00(0.80,1.20)](Z=-1.997,P<0.05)。19例肝脏病变患儿的CT影像学表现中,病灶多发13例(占68.4%),病灶单发6例(占31.6%);表现为“虫体隧道征”16例(占84.2%),脓肿5例(占26.3%),“蕈伞征”5例(占26.3%)。此外所有肝脏病变患儿均合并胸腔积液、肺实变表现,4例(占21.1%)患儿合并皮肤及软组织肿胀,2例(占10.5%)患儿合并脑实质内低密度影。结论 近三分之一的并殖吸虫病患儿合并肝脏病变,增强CT扫描出现“虫体隧道征”、脓肿及“蕈伞征”对儿童肝型并殖吸虫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20—2022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魏春, 郭小连, 杨锐, 赵晓涛, 吴超, 杨召兰, 尹小雄, 周红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50-25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2
    摘要431)   HTML全文28)    PDF (900KB)(68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优化该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云南省登革热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境内外来源等流行特征。结果 2020—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9例(占3.43%),本地病例816例(占96.57%)。本地病例主要来自德宏州(98.53%,804/816);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89.66%,26/29)。时间分布上,本地病例报告高峰期为9—11月(91.30%,745/816);输入病例全年散在报告。人群分布上,男性病例稍多(55.62%,470/845),性别比为1:0.80;病例年龄集中在20~59岁(81.07%,685/845);职业以商业服务居多(34.79%,294/845)。2020和2022年各报告1起暴发疫情,均发生于瑞丽,累计报告本地病例785例。2020年暴发疫情历时126 d,报告病例245例;2022年暴发疫情历时85 d,报告病例540例。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发病总数和本地暴发疫情数大幅下降,但登革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要在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联防联控,做好入境人员监测和媒介综合控制,及时落实登革热疫情发生初期的防控措施及病例救治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张雨桐, 宋杨, 刘凤凤, 丁凡, 刘言哲, 常昭瑞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6-190,22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2
    摘要563)   HTML全文47)    PDF (3994KB)(679)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23年1—6月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评估2023年1—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结果 2023年1—6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57 940例,报告发病率为39.68/10万,低于2017—2019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64.97/10万),高于2020—2022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26.37/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2023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较往年推迟,第20周报告病例数快速上升,第26周达到极高流行水平。从病原构成来看,2023年1—6月全国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4.31%(4 694/32 804)、12.18%(3 995/32 804)和73.51%(24 115/32 804);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A71和CV-A16构成比均下降,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均上升。MEM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南方手足口病总体流行强度高于北方,其中广东处于极高流行水平,江西和湖南处于中流行水平,贵州、四川、湖北、重庆和浙江处于低流行水平。结论 2023年,我国手足口病春夏季发病高峰后移,峰值明显高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南方省份流行高峰早于北方省份。建议各省密切关注本省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0—2021年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申筑, 刘慧慧, 黄艳, 刘昭兵, 蒋琦, 蒋昔希, 吴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95-19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4
    摘要444)   HTML全文24)    PDF (3075KB)(654)   

    目的 分析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变化,为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贵州省2010—2021年的手足口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37 51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67.98/10万~162.90/10万,年平均发病率101.80/10万;重症病例8 349例,重症率1.91%;死亡171例。发病多呈双峰分布,高峰分别为4—6月和9—11月。全省各市(州)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数前3位的市(州)分别是遵义市(114 669例,占26.21%)、贵阳市(110 460例,占25.25%)和六盘水市(39 874例,占9.11%)。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345 577例,占78.99%);年龄分布上,0~5岁年龄组报告病例较多(413 965例,占94.62%);性别分布上,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0.64。2010—2012年贵州省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为优势毒株,2013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毒株。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5岁及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同时应加强对病毒病原体变化的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2011—2020年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赵科伕, 王文靖, 吴金菊, 刘旭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55-15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8
    摘要293)   HTML全文9)    PDF (1385KB)(622)   

    目的 掌握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对事件的分级、分类、地区、场所及时间分布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合肥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0起,以未分级事件为主,占61.58%(117/190);报告发病5 323例,死亡31例。传染病事件为主要事件类型,占81.58%(155/190),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占9.47%(18/190)。环境因素事件死亡数最多,其次为职业中毒事件,分别占48.39%(15/31)和22.58%(7/31)。传染病事件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占72.90%(113/155);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7月,占55.56%(10/18);职业中毒8起事件中,4起发生在9月份。2011—2020年合肥市各县(市、区)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包河区报告事件数最多,占全市的22.11%(42/190)。56.32%(107/190)的事件发生在学校,以小学为主,占50.47%(54/107)。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类型,占94.39%(101/107)。学校事件数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水痘、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感冒,分别占38.31%(41/107)、21.50%(23/107)和14.02%(15/107)。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环境因素和职业中毒是主要致死因素。建议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和管理,同时要提高对环境因素和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13—2022年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肖回回, 杨栋, 戴志辉, 周银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72-17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8
    摘要263)   HTML全文18)    PDF (2722KB)(602)   

    目的 了解湖南省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各县(市、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及病原构成变化。结果 2013—2022年长沙市累计报告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病例14 889例,占手足口病总病例数的5.04%,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54/10万。2013—2022年该人群病例在总病例数中的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58.760,P<0.01),每年发病主高峰出现在4—7月。性别分布上,男性8 526例,女性6 363例,性别比为1.34∶1;年龄中位数为7(6,10)岁,最大年龄为91岁,年龄分布以6~15岁为主,占88.09%(13 116/14 889);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55.97%(8 334/14 889)。城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芙蓉区和天心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70/10万,高于郊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和望城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12.75/10万)。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送检标本的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0.49%(156/309),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5.77%(9/156)、37.18%(58/156)和57.05%(89/156)。结论 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病例中,6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建议密切关注6岁及以上人群的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其他肠道病毒分型监测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预测分析——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
    俞国龙, 陈思婷, 刘峰, 林海端, 叶碧莉, 谢显清, 金玉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6): 338-34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6.008
    摘要282)   HTML全文13)    PDF (2307KB)(594)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态势进行预测分析,为完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龙岗区2022年12月报告的每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据,采用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年龄构成的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估算感染率及感染高峰时间,预测龙岗区未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流行趋势。结果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效果较好(R2=0.916,P<0.001)。预测结果显示本起疫情有效再生数(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 Reff)为7.13,人群累计感染率为95.46%,日感染高峰值为24.57万例,74.95%的人群感染后出现症状,日发病高峰值为15.82万例;龙岗区11个街道的人群感染率均已超过90%,其中南湾街道的Reff最高(10.20),其次是平湖街道(9.60)。结论 多组传播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与预测龙岗区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及感染高峰时间,为疫情防控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11—2020年芜湖市HIV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情况分析
    吴炜林, 王润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82-28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9
    摘要246)   HTML全文12)    PDF (900KB)(562)   

    目的 分析芜湖市孕产妇HIV感染及母婴阻断情况,为进一步完善HIV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0年芜湖市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相关资料,分析HIV感染孕产妇的检测情况、人群分布特征及母婴阻断干预情况等。结果 2011—2020年,芜湖市报告HIV阳性孕产妇50例,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6.59/10万。HIV阳性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9.54±5.99)岁,以初中文化为主(25例,占50.00%),职业主要为家务及待业(32例,占64.00%)。感染途径多为性传播(28例,占56.00%)。HIV阳性孕产妇中,选择继续妊娠27例(占54.00%),终止妊娠21例(占42.00%),自然流产、失访各1例(各占2.00%);继续妊娠的孕产妇中,接受CD4+T淋巴细胞检测17例(占62.96%),接受病毒载量检测6例(占22.22%),抗病毒用药25例(占92.59%)。选择继续妊娠的孕产妇分娩儿童27例,分娩时均存活,其中儿童抗病毒用药26例(占96.30%);18月龄HIV检测排除感染24例(占88.89%),感染不确定1例,失访2例。结论 2011—2020年芜湖市孕产妇HIV检测率、孕产妇和儿童抗病毒用药率均达到国家项目指标要求,今后应进一步提高HIV感染孕产妇的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率,重点关注临产检测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刘子言, 戴志辉, 湛志飞, 杨浩, 孙倩莱, 王娟, 卜哲妮, 何方玲, 陈生宝, 刘荣娇, 林慧君, 罗垲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45-24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1
    摘要448)   HTML全文55)    PDF (1155KB)(557)   

    目的 分析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湖南省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病例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湖南省登革热疫情的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以及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湖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943例,其中输入病例514例(占54.51%),本地病例429例(占45.49%),死亡1例;发病高峰集中在8—11月(746例,占79.11%);病例涉及14个市(州)108个县(市、区)。输入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70:1,高于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1.01:1)。输入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9(30,50)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341例,占66.34%),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工人为主(365例,占71.01%);本地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6(33,55)岁,主要集中在30~69岁(309例,占72.0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学生、家务及待业为主(307例,占71.56%)。输入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中位数为5(2,7)d,长于本地病例的4(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76,P<0.05)。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广东、云南和广西等省份。结论 湖南省登革热疫情具有明显的输入性和季节性特征,各级疾控机构在流行季节应及时开展传播风险评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蚊媒密度,避免发生流行与暴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血吸虫病与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晓艺, 杨江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6): 357-36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6.012
    摘要325)   HTML全文5)    PDF (942KB)(547)   

    血吸虫病是一种全球范围流行的传染性疾病,除可引起肝硬化、慢性肠炎等疾病外,还可能与消化系统肿瘤(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关系,本文主要综述血吸虫病与上述消化系统肿瘤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2017—2020年重庆市流行性感冒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熊宇, 漆莉, 李勤, 李柏松, 王菊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73-277,28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7
    摘要278)   HTML全文10)    PDF (2067KB)(539)   

    目的 分析重庆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重症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重庆市流感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对其三间分布、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0年,重庆市共报告流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164例,发病时间集中于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病原类型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157例,占95.73%)。人群分布中,男性111例,女性53例,年龄以60~69岁组占比最高(34例,占20.73%),职业以农民占比最高(56例,占34.15%)。164例病例分布在重庆市19个县(区),报告数居前三位的县(区)为渝中区(101例)、垫江县(11例)及南岸区(6例)。164例病例中有既往病史的占58.54%(96/164),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159例)、异常呼吸音(134例)及发热(129例),并发症以肺炎最为常见(134例,占81.71%)。结论 重庆市流感重症及死亡病例高发季为冬春季,主要病原类型为甲型流感病毒,流感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人群居多,提示应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同时关注高风险人群病情进展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寄生虫病原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培训方案建立及探讨
    熊彦红, 曹建平, 郑彬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91-29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11
    摘要287)   HTML全文12)    PDF (859KB)(538)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颁布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展规范化的生物安全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防止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因此,为了解寄生虫病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重点,笔者在问卷调查、访谈等工作基础上,明确了寄生虫病原实验室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培训的必要性,初步建立了寄生虫病原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培训方案,确立了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评估方法,以期为各地寄生虫病原实验室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在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徐贝, 李萍, 张青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74-17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2
    摘要394)   HTML全文13)    PDF (901KB)(503)   

    目的 探讨某医院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3月宣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mecA和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基因,采用SPSS 20.0和WHONET 5.6软件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状况。结果 共有13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纳入分析,单个科室中占比前两位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1.8%,29/133)和重症医学科(18.8%,25/133)。感染主要类型为皮肤疖痈、褥疮类感染,占47.4%(63/133);上、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3.3%(31/133)、13.5%(18/133)。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及利福平敏感率为100.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88.0%),其后为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4.6%、30.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3.3%(31/133)。3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30株携带耐药基因mecA,6株携带PVL基因,其中5株同时携带mecA和PVL基因。结论 宣城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规范地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