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210)   HTML全文2)    PDF (935KB)(3018)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血蜱种类、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杜超博, 孙毅, 江佳富, 杜春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21-32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1
    摘要791)   HTML全文39)    PDF (1033KB)(1279)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同时也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血蜱属作为硬蜱科第二大属,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携带病原体众多,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蜱类。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国内外血蜱种类、分布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蜱传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05—2023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伦辛畅, 董朝良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198-20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2
    摘要728)   HTML全文42)    PDF (6509KB)(1085)   

    目的 分析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全国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采用R 软件绘制热图和桑基图。结果 2005—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 376例,病例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输入性病例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个地市的1 454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有云南省(5 778例,占40.19%)、广东省(2 634例,占18.32%)、福建省(1 165例,占8.10%)、浙江省(1 105例,占7.69%)、四川省(469例,占3.26%)和湖南省(457例,占3.18%)。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5 260例,占36.59%)、柬埔寨(3 830例,占26.64%)、泰国(996例,占6.93%)、菲律宾(615例,占4.28%)、马来西亚(552例,占3.84%)、老挝(527例,占3.67%)、印度尼西亚(428例,占2.98%)和越南(416例,占2.89%)。输入性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秋季,全国高峰期总体在6—11月,云南省高峰期为8—11月,广东、福建和浙江省高峰期为6—10月。输入性病例中国籍和外国籍比例为4.23∶1;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集中在21~50岁(10 967例,占76.29%);职业主要为农民/民工(4 268例,占29.69%)、商业服务(2 667例,占18.55%)、家务及待业(1 894例,占13.71%)。结论 中国输入性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主要来自缅甸和柬埔寨,主要输入云南省和广东省,具有男性居多、年龄和职业聚集等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9—2023年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肖汉森, 涂涛田, 王政, 张应, 魏晶, 季恒青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04-20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3
    摘要666)   HTML全文16)    PDF (2341KB)(862)   

    目的 了解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等规律,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重庆市39个区(县)媒介伊蚊监测结果,该监测每年4—11月进行,每月开展1次,于全市选择不同生境对其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蚊分别采用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监测;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同期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并分析。结果 2019—2023年,重庆市媒介伊蚊成蚊平均帐诱指数为1.63只/(顶·h),居民区、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公园/竹林的帐诱指数分别为2.23、1.82、0.83只/(顶·h);媒介伊蚊幼蚊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25,废旧物品堆放处和医院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66.77、20.64,居民区、公园和工地的布雷图指数每年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分别为4.38、4.12和2.46。2019—2023年重庆市报告登革热病例1 53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69例,本地病例1 27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2019年(输入性病例168例,本地病例1 243例)和2023年(输入性病例95例,本地病例27例);所有本地病例均在8—11月报告;输入病例数与本地病例数具有相关性(r=0.857,P<0.05)。结论 夏秋季重庆市应重点做好居民区、医院、废旧物品堆放处等生境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作,将蚊媒密度控制在传播风险阈值以内,防范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甚至点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上海市松江区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叶独秋, 张驰, 庞博文, 吴佳玲, 蒋露芳, 吕锡宏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34-33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3
    摘要341)   HTML全文6)    PDF (2698KB)(572)   

    目的 研究上海市松江区野外环境中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多样性,了解白纹伊蚊传播疾病的现况,为白纹伊蚊生物防制提供新思路。方法 2023年7—9月,在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郊野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辰山等3个野外环境采样点使用人诱停落法采集白纹伊蚊样本,形态学鉴定后提取DNA,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样本物种注释,通过综合抗生素耐药性数据库(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atabase, CARD)、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Database, CAZy)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共捕获白纹伊蚊417只,注释到236个细菌属和23个病毒属,其中3处采样点共有的细菌属占52.97%(125/236),共有的病毒微生物属占21.73%(5/23)。白纹伊蚊样本中优势细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和芽孢杆菌门(Bacillota),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属为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除去无法分类的微生物病毒门,样本中最主要的优势病毒门为反链RNA病毒门(Negarnaviricota)和衣壳病毒门(Peploviricota),相对丰度较高的病毒属为α裸病毒属(Alphanudivirus)和正黏黄病毒属(Orthoflavivirus)。经CARD数据库对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注释,结果显示fabG、abcA、rpoB等基因丰度较高;经CAZy数据库对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功能进行注释,结果显示糖苷转移酶类(glycosyl transferases, GT)、糖苷水解酶类(glycoside hydrolases, GH)和多糖裂解酶类(polysaccharide lyases, PL)丰度较高。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构成相似度高,核心菌群稳定,且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与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形成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方案(2024年版)》解读
    吕超, 许晓娟, 杜春红, 张键锋, 李宜锋, 邓王平, 秦志强, 李石柱, 张世清, 许静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193-19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1
    摘要420)   HTML全文28)    PDF (931KB)(494)   

    2024年4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下发了《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方案(2024 年版)》。该方案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于2023年6月印发的《加快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 年)》的配套技术方案之一,其目的是将上述行动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响应行动”中的野生动物传染源监测内容具体化,以指导流行区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该项工作内容。本文就该方案制定的背景与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数据的管理等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蚊虫的病毒多样性研究
    闫文喆, 李晋宇, 伦辛畅, 刘蓬勃, 宋秀平, 郭玉红, 刘小波, 岳玉娟, 鲁亮, 赵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28-33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2
    摘要280)   HTML全文10)    PDF (2639KB)(416)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阳性蚊虫携带病毒的病毒组特征,为评估蚊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对全国蚊传病原学监测系统中2022年6—9月成蚊JEV监测结果为阳性的蚊虫样本信息进行收集并开展阳性复核。选择不同省份、不同蚊种中核酸质量高的JEV复核阳性样本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比对与拼接组装病毒序列,并对注释到的重要虫媒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选择了贵州、湖北、江苏、重庆、甘肃和云南等6个省份的8个JEV阳性蚊池的蚊虫进行分析,蚊种包括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宏病毒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注释到41个病毒科和118种已知病毒,其中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在半数以上的蚊池中相对丰度较高,有22个病毒科在3种蚊虫中均被注释到。有6个蚊池注释到广平病毒(Quang Binh virus, QBV),拼接组装得到6条QBV近全长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版纳病毒(Banna virus, BAV),拼接组装得到2条BAV第12节段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卡地皮诺病毒(Kadipiro virus, KDV),拼接组装得到1条KDV第1节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的QBV、BAV和KDV病毒株多与近年在我国分离到的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其中2株BAV均为A1基因型。结论 本研究丰富了对中国蚊虫病毒组的认识,揭示了蚊虫中的病毒多样性和QBV、BAV、KDV等虫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高龄挪威疥确诊患者临床诊治1例
    王碧柏, 刘蓬欣, 张玉超, 徐莉, 张中琼, 吴建华, 周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1-314.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1
    摘要219)   HTML全文7)    PDF (1314KB)(368)   

    本文报道1例阿尔茨海默病合并类天疱疮后感染挪威疥(又称结痂型疥疮)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该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经抗炎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仍反复升高;后出现全身多发性斑丘疹及皮肤痂壳,天疱疮与大庖性类天疱疮多项检测阴性,皮屑细菌涂片查见疥螨及虫卵遂确诊为挪威疥,序贯外用10%硫软膏、精联肤康抑菌液(5%二氯苯醚菊酯溶液)配合口服伊维菌素片后,病原学检查确认治愈。密切接触者外用10%硫软膏1个疗程后均痊愈。本病例报道旨在分析老年挪威疥患者的临床诊疗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0—2023年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任东升, 伦辛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57-261.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1
    摘要448)   HTML全文31)    PDF (1818KB)(337)   

    目的 了解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SFTS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23年我国SFTS死亡病例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死亡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特征,以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诊断、发病至死亡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 2010—2023年,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个地市219个县(市、区)736个乡镇(街道)报告SFTS死亡病例1 326例,年均病死率为4.83%。年死亡数呈波浪式增长,年病死率呈波浪式下降。2019—2023年病死率逐年下降,2023年死亡数为191例,病死率为3.77%。死亡病例时间分布具有季节性,高峰期为5—7月,占总死亡数的61.84%(820/1 326)。2010—2023年报告死亡病例的地区数量不断增加,山东省死亡数占全国的51.43%(682/1 326)。男女性别比为1.15∶1;≥50岁年龄组占96.15%(1 275/1 326),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农民占84.46%(1 120/1 326)。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2010年为89.00 d,2011—2023年为6.54~9.71 d。共有578例死亡病例在死亡后才确诊,占总报告死亡数的43.59%(578/1 326),其中山东省最多(352例)。结论 我国SFTS报告死亡数总体上升,病死率总体呈下降态势。针对死亡病例地区数量不断增多、死亡数增加等特点,建议提升各地SFTS病例监测水平与诊治能力,同时加强重点人群SFT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0—2023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季节性特征分析
    耿浩翔, 储娜, 李明, 储修杰, 孙永, 陈晴晴, 龚磊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62-26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2
    摘要304)   HTML全文21)    PDF (979KB)(322)   

    目的 探究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流行的季节性特征,为SFTS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10—2023年安徽省SFTS的月发病数和死亡数,运用集中度法分析SFTS发病的季节性强弱,圆形分布法分析SFTS发病高峰日和流行高峰期。结果 2010—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5 715例,死亡184例,年均发病率为0.661 6/10万,病死率为3.22%。发病率最低为0.001 6/10万(2010年),最高为2.310 9/10万(2023年),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 518.04,P<0.01)。集中度法显示,2010—2023年安徽省SFTS的月发病数总体集中度M值为0.538,提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圆形分布法显示,安徽省SFTS春夏季(3—8月)的发病高峰日为6月2日,流行高峰期为4月20日—7月15日;秋冬季(9月—次年2月)的发病高峰日为10月9日,流行高峰期为9月16日—11月1日。结论 安徽省SFTS发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呈现主、次2个高峰的“双峰”分布特征。建议在流行高峰期来临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SFTS疫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6—2023年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病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吴小红, 田洪春, 罗静雯, 铁磊, 邓秀, 张素平, 刘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77-28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5
    摘要219)   HTML全文18)    PDF (6387KB)(304)   

    目的 分析四川省丘陵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四川省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2016—2023年每年在四川省选择一定数量的县(市、区)设立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粪样中钩虫卵、蛔虫卵和鞭虫卵并计算感染率,分析丘陵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的感染率差异。使用ArcGIS 10.7软件建立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空间数据库,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在空间上是否存在聚集性。结果 2016—2023年,在四川省70个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共调查89 226人,发现土源性线虫感染者8 075人,总感染率为9.05%。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8.52%(7 602/89 226)、0.52%(465/89 226)和0.17%(149/89 226),混合感染率为0.15%(130/89 226)。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8.68%(3 725/42 912)和9.39%(4 350/46 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P<0.01);随着年龄增加和文化程度降低,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75.73、883.37,P均<0.01);不同职业中农牧民总感染率较高(10.54%,7 376/69 990),不同职业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86,P<0.01)。土源性线虫感染率>20.00%、10.01%~20.00%、5.01%~10.00%、1.01%~5.00%和0.01%~1.00%的县(市、区)数分别为8个、21个、19个、20个和2个;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土源性线虫和钩虫感染分布存在空间聚集现象(Moran′s I均>0,Z均>2.58,P均<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的县(市、区)数分别为7个、2个、1个和2个,钩虫感染率“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的县(市、区)数分别为7个、3个、1个和2个。结论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且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应该加强重点地区综合性防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2021—2023年安徽省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分子分型研究
    葛盈露, 杨灵康, 刘以诺, 马婉婉, 王鹏, 孙永, 史永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33-23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9
    摘要228)   HTML全文16)    PDF (3483KB)(299)   

    目的 了解安徽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情况、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基因型别分布情况和VP1基因进化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2021—2023年安徽省HFMD发病情况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进行统计。收集HFMD患者咽拭子样本,分离得到CV-A16 毒株,对其VP1区进行PCR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使用肠道病毒在线分型工具鉴定基因亚型,运用MegAlign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利用MEGA 6.0构建进化树,并分析 VP1 区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 2021—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MD病例155 64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4.83/10万。2021—2023年安徽省16个地市共报告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12 643例,其中CV-A16占18.16%(2 296/12 643),各年度构成比分别为25.81%(1 127/4 366)、33.69%(782/2 321)和6.50%(387/5 956)。2021—2023年安徽省共分离到HFMD CV-A16 毒株72株,其中B1a和B1b 基因亚型分别为58株(占80.56%)、14株(占19.44%)。两种亚型毒株与CV-A16原型株G-10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3.80%~76.20%和90.60%~92.30%。进化树显示B1a基因亚型流行株在遗传进化上分为 4个分支簇,B1b基因亚型流行株形成3个分支簇。72条VP1区基因序列与原型株比较发现了2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结论 2021—2023年安徽省HFMD CV-A16主要流行的基因亚型为B1a和B1b,B1a为优势基因亚型,应加强对CV-A16流行毒株的分子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17—2023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朱红, 赵庆龙, 徐长喜, 潘阳, 朱琳莹, 吴昊, 李美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53-35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6
    摘要209)   HTML全文11)    PDF (2858KB)(29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前后吉林省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为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并整理2017—2023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并对2017—2019年、2020—2022年和2023年的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7—2023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01.23/10万~464.02/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5.55/10万,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20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23年最高。2022年3月以前各月报告发病率总体较为平稳,2022年3月出现由10.06/10万快速增长至145.81/10万的高峰,5月又快速回落至6.98/10万;2023年全年月报告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影响较大,2020—2022年呼吸道传染病(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和肠道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较2017—2019年分别下降了43.45%和71.76%,2023年较2020—2022年分别上升263.44%和397.42%,较2017—2019年分别上升105.54%和40.47%;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保持平稳。流行性感冒、百日咳、麻疹等13种重点防控法定传染病中,百日咳的报告发病率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其余12种在2020—2022年的年均报告发病率均较2017—2019年发生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会对其他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造成影响,对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影响较为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法维拉韦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彭俊侠, 王鑫, 杨佳月, 苏倩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71-27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4
    摘要281)   HTML全文14)    PDF (1006KB)(285)   

    目的 明确法维拉韦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23年3月—2024年8月收集收治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和重症监护室的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过法维拉韦治疗,将患者分为法维拉韦治疗组(治疗组)和无法维拉韦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对两组除“是否接受法维拉韦治疗”外的其他因素按1∶1进行整群匹配,对匹配成功后两组患者的28天生存率和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并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28天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27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治疗组111例,对照组161例。所有病例中,死亡65例,病死率为23.90%。将年龄、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大别班达病毒核酸载量共5个指标认定为PSM的协变量。匹配后,两组均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匹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8天生存率分别为85.19%(92/108)和78.70%(85/108),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死亡患者数分别为16例和23例,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5(3.0,9.0)d和2.0(1.0,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4,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法维拉韦是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HR=0.534,95%CI:(0.267,1.068)],年龄增大[HR=1.044,95%CI:(1.004,1.085)]、血清淀粉酶升高[HR=1.003,95%CI:(1.001,1.005)]、使用糖皮质激素[HR=2.243,95%CI:(1.093,4.602)]以及出现意识障碍[HR=11.548,95%CI:(4.786,27.861)]是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服用法维拉韦的111例患者总体耐受性尚可,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法维拉韦治疗SFTS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疗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张盈, 杨丽蓉, 王晨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48-251.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12
    摘要318)   HTML全文10)    PDF (875KB)(282)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8月—2023年7月铜陵市人民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咽拭子标本进行RSV、人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3型、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分析RSV感染病例的人群分布、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等。结果 共收集3 145例患儿咽拭子标本,检出RSV感染366例,检出率为11.64%。RSV感染病例中男性208例,女性158例;年龄1个月~10岁,年龄中位数2(1,3)岁,以2岁及以下患儿为主(218例,占59.56%)。病例数高峰期出现在2023年4—5月(276例,占75.41%)。单纯RSV感染318例(占86.89%),混合感染48例(占13.11%)。病例临床症状以咳嗽(345例,占94.26%)、发热(312例,占85.25%)、喘息(139例,占37.98%)为主。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及血小板计数大多在正常值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主要表现为升高(184例,占50.27%)。临床诊断前3位依次为支气管肺炎(208例,占56.83%)、急性支气管炎(93例,25.41%)、急性毛细支气管炎(39例,占10.66%)。结论 RSV感染病例主要为2岁及以下儿童,感染类型以单纯感染为主;临床特征以咳嗽、发热和喘息及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为主,临床上应予以关注,以降低重症发生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17—2022年云南省市售淡水产品食源性寄生虫监测分析
    张娟, 周晓梅, 陶洪, 李彦忠, 杨晶晶, 王婷婷, 陈奕杉, 向以斌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84-28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6
    摘要216)   HTML全文8)    PDF (895KB)(26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市售淡水产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22年,在云南省16个州(市)开展市售淡水产品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其中淡水鱼检测项目为东方次睾吸虫囊蚴、颚口线虫Ⅲ期幼虫和华支睾吸虫囊蚴,淡水螺检测项目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淡水蟹和淡水虾检测项目为并殖吸虫囊蚴。采集的样本涉及流通、餐饮和养殖环节。检测方法均采用消化法。结果 2017—2022年共检测淡水产品2 803份,检出寄生虫158份,检出率为5.64%;其中检测淡水鱼类8种共328份、淡水虾1种共57份,均未检出寄生虫;检测淡水螺3种共2 215份,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总检出率为5.82%;检测淡水蟹4种共203份,并殖吸虫囊蚴总检出率为14.29%。2017—2022年,云南省淡水产品寄生虫逐年检出率分别为7.69%(15/195)、8.85%(56/633)、6.01%(27/449)、2.95%(19/645)、2.78%(9/324)和5.75%(32/557)。除怒江州外,各地送检的淡水产品均检出寄生虫。不同采样环节中,流通、餐饮和养殖环节淡水产品寄生虫检出率分别为6.02%(144/2 394)、4.03%(11/273)和2.21%(3/136)。结论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市售淡水产品均存在寄生虫感染情况,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宣教工作,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以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14—2023年湖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杨浩, 张斯钰, 赵善露, 戴志辉, 卜哲妮, 陈生宝, 刘荣娇, 湛志飞, 罗垲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67-27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3
    摘要207)   HTML全文8)    PDF (1338KB)(266)   

    目的 掌握湖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3年湖南省报告的SFTS病例信息,对其三间分布、就诊情况、死亡病例以及聚集性疫情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014—2019年在郴州市永兴县、2015—2023年在娄底市新化县、2020—2023年在张家界市慈利县分别开展健康人群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bieense)血清学监测,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计算健康人群大别班达病毒抗体阳性率。结果 2014—2023年湖南省共报告59例SFTS病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0.006 6/10万。湖南省14个地市中共有7个地市报告SFTS病例,其中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市分别为怀化市(39例)、岳阳市(8例)和张家界市(6例)。2014—2023年湖南省SFTS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要集中在6—11月,共报告病例48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1.35%。报告病例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主要集中在50~79岁,共报告病例5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4.75%;职业主要为农民,占89.83%(53/59)。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起,其中1起因人际传播引起,另1起因蜱虫叮咬传播引起。人群血清学监测7 055人,其中大别班达病毒抗体阳性158人,抗体阳性率为2.24%。结论 2014—2023年湖南省SFTS发病呈现增长趋势,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避免因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暴发疫情,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感染及传播风险的定性评估
    夏炉明, 盛文伟, 吴秀娟, 常晓静, 李增强, 陈琦, 杨显超, 朱晓英, 陈伟锋, 朱亭仪, 范玉凤, 王建, 杨德全, 刘健, 赵洪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1): 53-59.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11
    摘要205)   HTML全文12)    PDF (1470KB)(266)   

    目的 分析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释放、暴露和传播的风险因素,评估弓形虫在家猫群体中的感染和传播风险。方法 查阅文献并结合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弓形虫感染数据,构建家猫弓形虫感染风险评估框架,根据危害识别结果和家猫感染弓形虫风险因素分析,绘制弓形虫在家猫群体中传播的情景树,从释放、暴露和后果等三个步骤对家猫弓形虫感染及传播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结果 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释放的风险因素为“猫的来源”,释放评估的风险水平为“中”;暴露风险因素与饲养方式、饲喂生肉/动物内脏、猫犬同养、逃逸和狩猎行为等有关,暴露评估的风险水平为“高”;上海市城区居民健康素养较高,科学养宠意识较强,后果评估的风险水平为“低”。根据不同步骤之间的风险组合矩阵,上海市家猫弓形虫感染和传播的风险为“低”。结论 上海市城区家猫具备弓形虫释放、暴露的环境条件,存在导致人感染弓形虫病的潜在风险,但风险水平总体较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DNA去甲基化酶TET1促进银纳米颗粒诱导的LO2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HULC的表达
    焦群芳, 李惠芳, 郑冬燕, 黄豪, 钟清华, 蔡晓楠, 凌晓璇, 刘林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94-30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8
    摘要203)   HTML全文4)    PDF (1088KB)(260)   

    目的 探讨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es, AgNPs)对DNA去甲基化酶10-11易位蛋白(ten-eleven translocation proteins, TETs)家族表达的影响及其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igh up-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 HULC)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浓度为0(空白对照组)、5、10和20 μg/mL的AgNPs处理人正常肝细胞系(LO2细胞),同时选用10 μg/mL的AgNPs分别与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itidine, 5-az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 TSA)联合处理LO2细胞24 h。采用qRT-PCR检测lncRNA HULC、HOTAIRM1、H19、MALAT1以及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家族、TETs家族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WB)检测DNMTs家族、TETs家族的蛋白表达情况,并且利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TET1的表达,进一步探讨TET1与lncRNA HULC的调控关系。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各浓度组中H19的mRNA表达均下调(t=7.250、6.876、5.077,P均<0.05),20 μg/mL AgNPs组lncRNA HULC的mRNA表达上调,HOTAIRM1表达下调(t=12.250、12.850,P均<0.05)。TSA干预后lncRNA HULC的表达上调,H19表达下调(t=12.970、12.950,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20 μg/mL AgNPs组中的TET1和TET3表达上调(t=6.909、15.551,P均<0.05)。TSA干预后TET1的表达上调,TET3表达下调(t=17.224、3.602,P<0.05)。WB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各浓度组的DNMT1和DNMT3a蛋白表达均上调,而DNMT3b蛋白表达均下调(t=5.968、2.518、4.010,t=8.983、16.230、14.260,t=23.000、41.630、49.300;P均<0.05)。5-azaC和TSA组分别干预后DNMT1蛋白表达均下调,DNMT3a蛋白表达均上调(t=3.111、3.695,t=30.740、62.790;P均<0.05),而DNMT3b表达分别下调和上调(t=7.024、3.372,P均<0.05)。各浓度组TET1的蛋白表达均上调(t=5.869、7.519、10.470,P均<0.05)。成功构建沉默TET1的细胞模型,si-TET1-3组(TET1基因沉默组)TET1蛋白和lncRNA HULC的mRNA表达均较si-NC组(沉默对照组)降低(t=3.297、4.708,P均<0.05)。结论 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细胞中lncRNA HULC和DNA去甲基化酶TET1的表达均上调,添加5-azaC和TSA干预后可有效改变其表达水平,表明lncRNA HULC极大可能受到DNA甲基化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老年登革热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王长泰, 杨慧琴, 金康虹, 冷星宇, 张振华, 张复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12-21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5
    摘要218)   HTML全文13)    PDF (943KB)(259)   

    目的 探讨老年登革热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登革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老年登革热患者,比较AKI组和非AKI组的临床特征,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并发AK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老年登革热患者423例,其中并发AKI患者30例(占7.09%)。AKI组年龄为76(68,82)岁,非AKI组为69(63,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0,P<0.05);AKI组与非AKI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lson's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3分的分别为19例(占63.33%)、334例(占84.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9,P<0.05)。实验室指标中,AKI组与非AKI组的血钾[3.46(3.11,3.79)mmol/L vs. 3.28(2.98,3.58)mmol/L]、C反应蛋白水平 [6.35(3.78,28.17)mg/L vs. 2.50(0.88,5.93)mg/L]、红细胞比容[37.40(33.58,41.00)% vs. 39.70(36.60,42.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8、3.866、-2.186,P均<0.05)。AKI组重症登革热病例与非AKI组的重症病例构成[(15例,占50.00%)vs.(21例,占5.34%)]、住院天数[7.5(5,10)d vs.5(4,7)d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765,Z=-3.802,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8, 95% CI:(1.020,1.119)]、C反应蛋白水平[OR=1.014, 95% CI:(1.004,1.025)]和CCI评分≥3分[OR=2.672, 95% CI:(1.176,6.069)]是老年登革热患者并发AKI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登革热患者AKI发生率较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较高的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和CCI评分可能会增加AKI的发生风险。提示临床上对于老年登革热患者应尽早发现AKI并积极干预,以改善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