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血蜱种类、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杜超博, 孙毅, 江佳富, 杜春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21-32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1
    摘要1350)   HTML全文41)    PDF (1033KB)(1967)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同时也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血蜱属作为硬蜱科第二大属,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携带病原体众多,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蜱类。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国内外血蜱种类、分布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蜱传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上海市松江区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叶独秋, 张驰, 庞博文, 吴佳玲, 蒋露芳, 吕锡宏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34-33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3
    摘要669)   HTML全文8)    PDF (2698KB)(1143)   

    目的 研究上海市松江区野外环境中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物种组成和功能的多样性,了解白纹伊蚊传播疾病的现况,为白纹伊蚊生物防制提供新思路。方法 2023年7—9月,在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郊野公园、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辰山等3个野外环境采样点使用人诱停落法采集白纹伊蚊样本,形态学鉴定后提取DNA,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样本物种注释,通过综合抗生素耐药性数据库(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atabase, CARD)、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Database, CAZy)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共捕获白纹伊蚊417只,注释到236个细菌属和23个病毒属,其中3处采样点共有的细菌属占52.97%(125/236),共有的病毒微生物属占21.73%(5/23)。白纹伊蚊样本中优势细菌门为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和芽孢杆菌门(Bacillota),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属为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除去无法分类的微生物病毒门,样本中最主要的优势病毒门为反链RNA病毒门(Negarnaviricota)和衣壳病毒门(Peploviricota),相对丰度较高的病毒属为α裸病毒属(Alphanudivirus)和正黏黄病毒属(Orthoflavivirus)。经CARD数据库对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注释,结果显示fabG、abcA、rpoB等基因丰度较高;经CAZy数据库对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功能进行注释,结果显示糖苷转移酶类(glycosyl transferases, GT)、糖苷水解酶类(glycoside hydrolases, GH)和多糖裂解酶类(polysaccharide lyases, PL)丰度较高。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构成相似度高,核心菌群稳定,且白纹伊蚊共生微生物群与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形成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感染及传播风险的定性评估
    夏炉明, 盛文伟, 吴秀娟, 常晓静, 李增强, 陈琦, 杨显超, 朱晓英, 陈伟锋, 朱亭仪, 范玉凤, 王建, 杨德全, 刘健, 赵洪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1): 53-59.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11
    摘要416)   HTML全文13)    PDF (1470KB)(1000)   

    目的 分析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释放、暴露和传播的风险因素,评估弓形虫在家猫群体中的感染和传播风险。方法 查阅文献并结合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弓形虫感染数据,构建家猫弓形虫感染风险评估框架,根据危害识别结果和家猫感染弓形虫风险因素分析,绘制弓形虫在家猫群体中传播的情景树,从释放、暴露和后果等三个步骤对家猫弓形虫感染及传播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结果 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释放的风险因素为“猫的来源”,释放评估的风险水平为“中”;暴露风险因素与饲养方式、饲喂生肉/动物内脏、猫犬同养、逃逸和狩猎行为等有关,暴露评估的风险水平为“高”;上海市城区居民健康素养较高,科学养宠意识较强,后果评估的风险水平为“低”。根据不同步骤之间的风险组合矩阵,上海市家猫弓形虫感染和传播的风险为“低”。结论 上海市城区家猫具备弓形虫释放、暴露的环境条件,存在导致人感染弓形虫病的潜在风险,但风险水平总体较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蚊虫的病毒多样性研究
    闫文喆, 李晋宇, 伦辛畅, 刘蓬勃, 宋秀平, 郭玉红, 刘小波, 岳玉娟, 鲁亮, 赵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28-33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2
    摘要560)   HTML全文12)    PDF (2639KB)(856)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阳性蚊虫携带病毒的病毒组特征,为评估蚊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对全国蚊传病原学监测系统中2022年6—9月成蚊JEV监测结果为阳性的蚊虫样本信息进行收集并开展阳性复核。选择不同省份、不同蚊种中核酸质量高的JEV复核阳性样本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比对与拼接组装病毒序列,并对注释到的重要虫媒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选择了贵州、湖北、江苏、重庆、甘肃和云南等6个省份的8个JEV阳性蚊池的蚊虫进行分析,蚊种包括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宏病毒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注释到41个病毒科和118种已知病毒,其中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在半数以上的蚊池中相对丰度较高,有22个病毒科在3种蚊虫中均被注释到。有6个蚊池注释到广平病毒(Quang Binh virus, QBV),拼接组装得到6条QBV近全长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版纳病毒(Banna virus, BAV),拼接组装得到2条BAV第12节段序列;有2个蚊池注释到卡地皮诺病毒(Kadipiro virus, KDV),拼接组装得到1条KDV第1节段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的QBV、BAV和KDV病毒株多与近年在我国分离到的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其中2株BAV均为A1基因型。结论 本研究丰富了对中国蚊虫病毒组的认识,揭示了蚊虫中的病毒多样性和QBV、BAV、KDV等虫媒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微卫星和线粒体生物技术在湖北钉螺遗传分化研究中的应用
    李春英, 崔晓, 杜春红, 王洪琼, 杨早改, 王云松, 宋静, 董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75-381.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11
    摘要305)   HTML全文6)    PDF (1022KB)(556)   

    湖北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其地理分布对于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扩散具有重要作用,开展钉螺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钉螺控制乃至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分子标记及测序技术在湖北钉螺遗传分化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和线粒体DNA序列测定技术在湖北钉螺种群遗传分化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对应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和线粒体DNA序列测定技术开展的湖北钉螺遗传分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安徽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机遇、挑战与思考
    汪天平, 操治国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1): 1-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1
    摘要713)   HTML全文34)    PDF (913KB)(536)   

    本文简要回顾了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并围绕2028年全省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这一宏伟目标,深入分析了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快实现消除目标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17—2023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朱红, 赵庆龙, 徐长喜, 潘阳, 朱琳莹, 吴昊, 李美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53-35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6
    摘要679)   HTML全文11)    PDF (2858KB)(47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前后吉林省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为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并整理2017—2023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并对2017—2019年、2020—2022年和2023年的发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7—2023年吉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01.23/10万~464.02/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5.55/10万,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20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23年最高。2022年3月以前各月报告发病率总体较为平稳,2022年3月出现由10.06/10万快速增长至145.81/10万的高峰,5月又快速回落至6.98/10万;2023年全年月报告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影响较大,2020—2022年呼吸道传染病(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和肠道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较2017—2019年分别下降了43.45%和71.76%,2023年较2020—2022年分别上升263.44%和397.42%,较2017—2019年分别上升105.54%和40.47%;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保持平稳。流行性感冒、百日咳、麻疹等13种重点防控法定传染病中,百日咳的报告发病率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其余12种在2020—2022年的年均报告发病率均较2017—2019年发生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措施会对其他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造成影响,对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的影响较为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20—2024年四川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刘雅琼, 杜彦历, 马小珍, 童文彬, 刘伦光, 袁珩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2): 75-8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2.003
    摘要424)   HTML全文20)    PDF (3300KB)(448)   

    目的 分析四川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20—2024年四川省手足口病资料,收集四川省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手足口病样本的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利用季节指数分析季节分布特征。结果 2020—2024年,四川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51 617例,年均发病率为84.01/10万,其中重症病例161例,死亡病例1例。男、女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01 178例和150 439例,性别比为1.34∶1;报告发病率分别为95.23/10万和72.55/10万。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人群(299 509例,占85.18%),1岁组发病率最高(2 891.03/10万)。报告病例总体以散居儿童为主(191 123例,占54.36%),学生病例占比逐年增加,2024年达到12.02%。季节分布上,2021和2023年发病呈双峰分布,其余年份呈单峰分布;季节指数分析显示总体发病高峰是5—7月和10—11月。地区分布上,各市(州)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11/10万~124.69/10万,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市(州)依次为成都市(124.69/10万)、攀枝花市(110.54/10万)、雅安市(108.62/10万)。病原学分布上,除2024年优势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外,其余年份均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重症(含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年龄组(135例,占83.33%),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占84.17%,101/120)。结论 四川省手足口病在夏季和秋季高发,发病及发生重症的重点人群均为低龄婴幼儿,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相关部门应在高发季节针对重点人群做好防控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罗智, 杨红梅, 栗冬梅, 李淼, 杜超博, 相蓉, 曹占鑫, 杜春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39-345.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4
    摘要317)   HTML全文11)    PDF (2173KB)(393)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简称西双版纳州)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状况,为当地巴尔通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腊县及景洪市不同环境捕获小型兽类,经形态学鉴定后解剖取心、肝、脾、肺等脏器,提取DNA,运用PCR技术扩增巴尔通体gltA基因片段;测定PCR扩增阳性产物的序列,对获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调查共捕获小型兽类17种219只,其中啮齿目2科6属11种共193只,食虫目2科4属6种共26只。捕获的小型兽类中,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最多(65.75%,144/219),其后相对较多的有滇绒鼠(Eothenomys eleusis)(6.39%,14/219)、锡金小鼠(Mus pahari)(4.57%,10/219)、长尾大麝鼩(Crocidura dracula)(4.57%,10/219)。共有29只小型兽类检出目的基因片段,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3.24%(29/219)。感染小型兽类为黄胸鼠、滇绒鼠、锡金小鼠、卡氏小鼠(Mus caroli)、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其感染率分别为14.58%(21/144)、7.14%(1/14)、40.00%(4/10)、22.22%(2/9)、25.00%(1/4)。经序列比对和分析,共检测到8种巴尔通体,其中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artonella tribocorum)14株、昆州巴尔通体(B. queenslandensis)7株、菲西巴尔通体(B. phoceensis)2株、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 elizabethae)2株、B. kosoyi 1株、泰勒巴尔通体(B. taylorii)1株、罗莎利马巴尔通体(B. rochalimae)1株、森林巴尔通体(B. silvatica)1株。结论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小型兽类存在巴尔通体感染,且呈现基因型和宿主多样性的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结果智能判读模型的建立和效能评价
    马晓荷, 章乐生, 汪峰峰, 路标, 孙成松, 李清越, 王旗, 操治国, 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58-36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7
    摘要360)   HTML全文19)    PDF (1518KB)(380)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日本血吸虫抗体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assay, IHA)检测结果的智能判读模型,并评价其判读效能,实现血吸虫病IHA检测结果判读自动化和智能化。方法 制备、收集日本血吸虫阳性及阴性家兔(人)血清,制作不同凝集程度的IHA检测结果图片,并对凝集结果进行评定;采集IHA反应板上无反应孔的图片,对图片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建立图片数据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PP-LCNet建立智能判读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及测试。IHA检测经不同比例(1∶5~1∶100)稀释的日本血吸虫“金标准”阳性家兔血清及“金标准”阴性家兔血清,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智能判读模型分别判定结果,计算二者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率、F1值、约登指数和诊断一致性(Kappa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比较二者判读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共获得IHA反应图片15 956张,其中阴性5 878张,弱阳性2 164张,阳性2 271张,无反应孔图片5 643张。经过图像增强处理后,图片集合计31 856张,其中训练集25 487张,测试集6 369张。效能评价结果显示,除特异性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致外(均为100.00%),模型的准确率、敏感性、F1值、约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9.43%、99.09%(97.84%,100.34%)、99.54%、0.990 9、0.995±0.009,均略高于专业技术人员。智能判读模型的敏感性和专业技术人员A[95.45%(92.70%,98.20%)]和B[93.18%(89.85%, 96.51%)]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11.077,P均<0.05),和专业技术人员C[98.64%(95.31%, 97.1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智能模型的判定结果和“金标准”保持较高的一致性(Kappa=0.988,P<0.05),略高于3位专业技术人员(Kappa=0.940、0.910、0.982,P均<0.05)。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的智能判读模型识别日本血吸虫抗体IH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很高,实际工作中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IHA检测结果的智能判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0―2022年我国柯萨奇病毒A16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刘言哲, 宋杨, 刘凤凤, 丁凡, 沈若寒, 孟欣, 张彦平, 常昭瑞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2): 65-69,9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2.001
    摘要366)   HTML全文28)    PDF (6539KB)(363)   

    目的 分析我国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手足口病监测网络的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监测病例中CVA16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0—2022年,我国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总病例数为1 150 953例,阳性755 660例,阳性总检出率为65.66%;其中重症(含死亡)病例71 748例,阳性54 304例,阳性检出率为75.69%。病原学阳性病例中,CVA16病例数历年构成比未发现趋势性变化(χ2趋势=0.01,P>0.05),肠道病毒71型(EV-A71)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13 262.42,P<0.01),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81 714.46,P<0.01)。CVA16总阳性检出率为17.05%(196 273/1 150 953),其中重症(含死亡)病例阳性检出率为6.03%(4 324/71 748);重症(含死亡)病例的CVA16阳性检出率在2010—2015年较低(年均4.47%),2016—2022年上升(年均11.56%)。时间分布上,CVA16发病呈单峰分布,高峰为3—7月;南方地区发病高峰早于北方地区。人群分布上,男性和女性CVA16病例数分别为120 129例(占61.21%)和76 144例(占38.79%),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20%和16.82%(χ2=29.29,P<0.01);年龄以0~5岁儿童为主,占91.63%(179 837/196 273)。轻症病例中不同省份的CVA16阳性检出率差异较小,重症(含死亡)病例的差异较大。结论 我国手足口病病例中CVA16的构成比和阳性检出率整体稳定,但重症病例中阳性检出率有所上升。需持续监测手足口病病原体变化,关注CVA16流行趋势,加强高发区域和高风险人群防控,加快含CVA16的多价疫苗的研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RNA干扰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对福寿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张健, 开振鹏, 程东慧, 郭云海, 张仪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46-352.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5
    摘要467)   HTML全文16)    PDF (2374KB)(357)   

    目的 观察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干扰福寿螺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基因表达对福寿螺生长和生存的影响,探究RNAi技术在福寿螺防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针对小管福寿螺AChE基因设计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 dsRNA),构建相应质粒并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工程菌中。研究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又分为F1、F2、F3、F4组,每组10只福寿螺,空白对照组福寿螺不予处理,阴性对照组给福寿螺喂食空载大肠杆菌,F1、F2、F3、F4组给福寿螺分别喂食4种不同AChE-dsRNA诱导后的工程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8、12、24 h福寿螺AChE表达水平。选择使福寿螺AChE表达水平变化最大的工程菌,对福寿螺进行喂食和注射,观察福寿螺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 给福寿螺喂食表达AChE-dsRNA的工程菌8 h和12 h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F1、F3、F4组AChE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影响,F2组AChE表达水平下降(t=5.790、10.110,P均<0.01);喂食24 h后, 各实验组AChE的表达均未受影响。连续喂食表达AChE-dsRNA-F2片段的工程菌30 d后,福寿螺未发生死亡或明显的表型变化,平均体重由(0.560 9 ± 0.113 6)g增长到(0.655 9 ± 0.177 3)g,体重增长16.9%;而喂食空载工程菌的阴性对照组平均体重由(0.565 0 ± 0.131 7)g增长到(0.691 2 ± 0.156 8)g,体重增长23.3%;两组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0,P<0.05)。注射表达AChE-dsRNA-F2干扰片段的工程菌后,福寿螺死亡率为30.0%,而注射空载工程菌的福寿螺死亡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P<0.05)。结论 喂食 AChE-dsRNA诱导的工程菌能有效降低福寿螺AChE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抑制其体重增长,而注射 AChE-dsRNA诱导的工程菌可增加福寿螺的死亡率,RNAi技术为福寿螺的防制提供了一种潜在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公共卫生应急作业中心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丁凡, 郭新慧, 张沛, 王琦, 金连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1): 60-65.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12
    摘要331)   HTML全文9)    PDF (870KB)(319)   

    目的 了解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作业中心(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PHEOC)的建设及运行实践,为推动我国PHEOC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PHEOC的概念、功能演进及各国PHEOC建设与运行现况;通过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洪涝灾害事件救灾应急响应方面的案例分析,了解PHEOC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作用情况;通过专家专题访谈,了解PHEOC的功能延展、辅助决策、组织协调、资源配置、效果评估、机遇挑战等内容。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 256篇,最终筛选出37篇文献,包括3篇中文文献与34篇英文文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PHEOC在概念和功能上多指疾控机构组织或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相关工作的场所。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PHEOC对四川、甘肃等省份洪涝灾害事件启动的应急管理案例表明,PHEOC在组织协调、联合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支持、现场队伍派遣与保障、多部门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题访谈意见主要包括在新形势下拓展PHEOC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行动、建立信息化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等。结论 基于全球公共卫生应急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有必要进一步拓展PHEOC的功能,健全运行机制,以提升其在全球公共卫生应急作业中的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封面和目录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0-.  
    摘要145)      PDF (8446KB)(31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长沙市一起学校耐多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宋丽新, 田斌, 谢赐福, 尹鹏亮, 熊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1): 49-52.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10
    摘要250)   HTML全文8)    PDF (1222KB)(298)   

    目的 对长沙市一起学校耐多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置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学校耐多药肺结核疫情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聚集性疫情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肺结核指示病例的临床诊疗情况,按照《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年版)》对指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开展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对指示病例及筛查中发现的肺结核病例进行药敏检测,并进一步开展结核分枝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判定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并进行疫情的有效处置。结果 指示病例被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后,对46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首轮肺结核筛查,发现TST中度阳性及以上者5例,新发现2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扩大筛查与指示病例同层宿舍的一般接触者51例,无新增病例,发现TST中度阳性及以上者4例;对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进行第二轮筛查,新发现TST中度阳性及以上者9例。药敏检测显示,3例病例均为耐多药病例,根据MLST分析结果绘制进化树分析,推断此次疫情涉及的3名病例存在相关性,指示病例为首发的可能性大,但同一病例治疗前后菌株测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结论 该起聚集性疫情为一起耐多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MLST结合药敏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推断病例间关联性提供了参考和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趋势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李勇, 王斐, 安洲, 仝飞, 叶琴, 黄月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1): 17-2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4
    摘要347)   HTML全文14)    PDF (5275KB)(297)   

    目的 探究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发病趋势及时空聚集性特征,为肠道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趋势变化,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法分析探索疾病的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05—2023年芜湖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97 325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159.37/10万。男性52 264例,女性45 061例,男性发病率(167.74/10万)高于女性(150.64/10万);0~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29 762例,占30.58%)和发病率(1 015.28/10万)均最高;职业分布上,散居儿童(27 496例,占28.25%)和农民(22 836例,占23.46%)占比较高。时间分布上,2005—2012年总体呈单峰型,高峰为7—9月(7 590例,占36.88%);2013—2023年总体呈双峰型,主高峰在6—8月(26 311例,占34.28%)、次高峰在1—3月(16 633例,占21.67%)。全市各县(市、区)中,鸠江区报告病例数最多(18 202例),繁昌区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362.15/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APC=13.35%,t=3.24,P<0.01),其中2005—2008年呈快速增长趋势(APC=68.37%,t=2.27,P<0.05),2008—2023年呈缓慢增长趋势(APC=4.73%,t=6.12,P<0.001)。时空扫描分析显示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一级聚集区为繁昌区,聚集时间为2017年4月—2023年4月(RR=2.73,LLR=2 707.39,P<0.001)。结论 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较高且呈增长趋势,夏季为流行主高峰,多发于0~4岁人群,散居儿童和农民为高风险人群,繁昌区为高发区域。建议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制定防控策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20—2024年云南省手足口病再感染病例的流行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
    李则颖, 林燕, 贾豫晨, 黄甜, 郑尔达, 沈秀莲, 陈莉华, 何继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2): 70-74,8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2.002
    摘要365)   HTML全文15)    PDF (3054KB)(2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手足口病再感染病例的流行特征和风险因素,为云南省手足口病再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20—2024年云南省手足口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再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手足口病病例再感染的累积风险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再感染风险因素。结果 2020—2024年云南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再感染病例12 191例,再感染率为5.69%;发病高峰为6—7月和10—11月;不同人群中,男性(5.96%)、<3岁人群(8.00%)、散居儿童(7.49%)、实验室确诊病例(6.19%)、感染其他肠道病毒(7.12%)和首次感染为重症的病例(9.87%)再感染率较高;病例的再感染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4(9,23)月。Kaplan-Meier曲线显示,手足口病病例在首次感染后20个月内再感染风险呈快速上升趋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男性[HR=1.149,95%CI:(1.108,1.191)]、<3岁人群[HR=1.665,95%CI:(1.570,1.766)]、城市地区居住[HR=1.064,95%CI:(1.027,1.103)]、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HR=5.251,95%CI:(4.410,6.251);HR=4.326,95%CI:(3.653,5.123)]、实验室确诊病例[HR=1.276,95%CI:(1.209,1.346)]、首次感染为重症[HR=1.502,95%CI:(1.050,2.149)]的病例出现手足口病再感染的风险更高。结论 云南省手足口病再感染的发病高峰主要在夏季和秋季,男性、城市地区居住、低龄儿童、首次感染为重症的病例手足口病再感染风险更高,建议相关部门在流行高峰来临前对上述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手足口病的再感染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2012—2022年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与变化趋势
    程东林, 郭倩, 郭启胜, 唐干, 王紫薇, 范引光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1): 24-29.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5
    摘要276)   HTML全文12)    PDF (3790KB)(284)   

    目的 了解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2—2022年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信息和病原学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22年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共26 74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3.64/10万。发病存在季节性,主高峰为5—8月,报告病例11 914例(占44.55%),次高峰为10月—次年1月,报告病例7 638例(占28.56%)。男性14 617例,女性12 125例,性别比为1.21∶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56.49/10万)高于女性(50.56/10万);不同年龄组中,以0~4岁人群占比较高(7 991例,占29.88%);不同职业中,农民占比最高(13 503例,占50.49%),其次为散居儿童(8 313例,占31.09%)。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定远县(110.27/10万)、明光市(88.58/10万)和南谯区(52.57/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2—2022年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7.36%,t=2.058,P<0.05),2012—2019年报告发病率呈较快上升趋势(APC=11.50%,t=3.693,P<0.05),2019—2022年报告发病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1.733%,t=-0.190,P>0.05)。共有1 142例病例报告了病原学结果,其中1 087例(占95.18%)为病毒感染,55例(占4.82%)为细菌感染。共报告6起聚集性疫情,发生场所均为学校,病原体均为诺如病毒。结论 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主高峰为夏季,报告病例主要为农民和5岁以下儿童。建议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并在高发季节来临前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表面STEVOR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孙芷珊, 尹静娴, 赵翰卿, 朱银山, 周晓农, 陈军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5, 23 (2): 125-13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2.012
    摘要260)   HTML全文5)    PDF (1749KB)(283)   

    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表面表达的变异表面抗原(variant surface antigens, VSAs)与重症疟疾的发病有关,可作为保护性免疫的潜在靶点。作为VSAs家族的重要成员,亚端粒变体开放阅读框(subtelomeric variant open reading frame, STEVOR)不仅介导疟原虫裂殖子对红细胞的入侵,而且能与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C(glycophorin C, GPC)受体结合,在玫瑰花结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STEVOR半保守(semiconserved, SC)区的抗体可以抑制裂殖子的入侵和玫瑰花结的形成。本文对STEVOR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总结,探讨了其在重症疟疾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进展,从而为重症疟疾的防治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马鞍山市首次发现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范泽涵, 詹惕, 孙成松, 项可霞, 江小鱼, 汪为春, 段永梅, 朱应富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64-36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8
    摘要510)   HTML全文13)    PDF (1063KB)(280)   

    目的 了解和掌握安徽省马鞍山市福寿螺分布及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为做好当地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9—11月,在马鞍山市6个县(区)各按地理方位分别抽取5个乡镇(街道),开展实地走访以确定福寿螺分布区域,并以网捞法在孳生点采集福寿螺。使用镜检法检测福寿螺的感染情况,对检出的疑似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样本开展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共调查30个乡镇(街道),其中12个乡镇(街道)发现福寿螺,分布于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和县、含山县。发现福寿螺孳生点共19个,环境类型包括沟渠、水塘、河流、湖泊。共采集福寿螺452只,发现9条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发现地点分别位于花山区金家庄街道杨家山社区的金字塘公园(1条)、当涂县湖阳镇西湖社区的某私人蟹塘(8条)。经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调查中发现的虫体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结论 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和县及含山县具有福寿螺分布,且在花山区、当涂县发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这是马鞍山市首次发现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