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1997—2022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孙静, 冯金保, 张小鹏, 姚晖, 邓晓岚, 陈超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16-219,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8
    摘要236)   HTML8)    PDF (3286KB)(528)   

    目的 分析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并对HIV/AIDS的时间、人群、地区等分布特征以及传播途径、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合肥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22年合肥市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 974例,其中,男性3 608例(占90.79%),女性366例(占9.21%),性别比为9.86∶1。年龄上以20~29岁居多(1 511例,占38.02%),2008年以来≥50岁组病例数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73,P<0.05);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多(1 670例,占42.02%);职业分布上服务行业较多(1 805例,占45.42%),学生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自2008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08,P<0.05)。传播途径中,同性性传播2 525例(占63.54%),同性性传播占比自2003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43,P<0.05)。发现途径以检测咨询(1 832例,占46.10%)和临床就诊(1 628 例,占40.97%)为主。Joinpoint分析显示,1997—2022年合肥市人群报告HIV感染率以每年21.90%的总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上升(Z=13.44,P<0.0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HIV/AIDS流行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中老年、学生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解读
    张利娟, 李仕祯, 李银龙, 祝红庆,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21-12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1
    摘要192)   HTML17)    PDF (866KB)(473)   

    2023年1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了《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该方案旨在通过试点推进消除工作,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本文就该方案的提出背景、目标、常规措施及五大推进措施、考核指标以及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解读,以指导基层高效规范开展血吸虫病消除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课程思政在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实现路径
    蒋峰, 赵金红, 谷生丽, 唐小牛, 湛孝东, 刘婷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78-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3
    摘要216)   HTML9)    PDF (850KB)(456)   

    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对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结合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的教学实践,即通过增强教师的思政素养,挖掘和总结课程思政的素材,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路径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为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儿童并殖吸虫病患者肝脏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李翔, 付旭文, 许艳玲, 魏佳璐, 杞敏, 干玮, 黄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69-17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1
    摘要199)   HTML4)    PDF (6158KB)(426)   

    目的 探讨儿童并殖吸虫病肝脏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肝脏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2021年确诊或临床诊断为并殖吸虫病的儿童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影像学表现,并将患儿根据腹部CT观察是否存在肝脏病变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并殖吸虫病患儿的肝脏CT影像学特征。结果 共有63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肝脏病变组19例(占30.2%),无肝脏病变组44例(占69.8%),肝脏病变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6.39%(27.81%,59.53%)]高于无肝脏病变组[26.62%(18.42%,46.70%)](Z=2.022,P<0.05),肝脏病变组患儿血清白球比[0.80(0.70,1.00)]低于无肝脏病变组[1.00(0.80,1.20)](Z=-1.997,P<0.05)。19例肝脏病变患儿的CT影像学表现中,病灶多发13例(占68.4%),病灶单发6例(占31.6%);表现为“虫体隧道征”16例(占84.2%),脓肿5例(占26.3%),“蕈伞征”5例(占26.3%)。此外所有肝脏病变患儿均合并胸腔积液、肺实变表现,4例(占21.1%)患儿合并皮肤及软组织肿胀,2例(占10.5%)患儿合并脑实质内低密度影。结论 近三分之一的并殖吸虫病患儿合并肝脏病变,增强CT扫描出现“虫体隧道征”、脓肿及“蕈伞征”对儿童肝型并殖吸虫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陈琳, 曹淳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1
    摘要235)   HTML21)    PDF (897KB)(400)   

    健康教育是改善群众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举措。健康科普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其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精准传播、活动形式及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11—2020年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赵科伕, 王文靖, 吴金菊, 刘旭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55-15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8
    摘要148)   HTML5)    PDF (1385KB)(298)   

    目的 掌握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对事件的分级、分类、地区、场所及时间分布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合肥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0起,以未分级事件为主,占61.58%(117/190);报告发病5 323例,死亡31例。传染病事件为主要事件类型,占81.58%(155/190),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占9.47%(18/190)。环境因素事件死亡数最多,其次为职业中毒事件,分别占48.39%(15/31)和22.58%(7/31)。传染病事件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占72.90%(113/155);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7月,占55.56%(10/18);职业中毒8起事件中,4起发生在9月份。2011—2020年合肥市各县(市、区)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包河区报告事件数最多,占全市的22.11%(42/190)。56.32%(107/190)的事件发生在学校,以小学为主,占50.47%(54/107)。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类型,占94.39%(101/107)。学校事件数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水痘、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感冒,分别占38.31%(41/107)、21.50%(23/107)和14.02%(15/107)。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环境因素和职业中毒是主要致死因素。建议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和管理,同时要提高对环境因素和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张雨桐, 宋杨, 刘凤凤, 丁凡, 刘言哲, 常昭瑞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86-190,22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2
    摘要222)   HTML32)    PDF (3994KB)(28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23年1—6月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评估2023年1—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结果 2023年1—6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57 940例,报告发病率为39.68/10万,低于2017—2019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64.97/10万),高于2020—2022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26.37/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2023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较往年推迟,第20周报告病例数快速上升,第26周达到极高流行水平。从病原构成来看,2023年1—6月全国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4.31%(4 694/32 804)、12.18%(3 995/32 804)和73.51%(24 115/32 804);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A71和CV-A16构成比均下降,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均上升。MEM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南方手足口病总体流行强度高于北方,其中广东处于极高流行水平,江西和湖南处于中流行水平,贵州、四川、湖北、重庆和浙江处于低流行水平。结论 2023年,我国手足口病春夏季发病高峰后移,峰值明显高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南方省份流行高峰早于北方省份。建议各省密切关注本省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10—2022年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段陈林, 周蕾, 刘慧慧, 罗书全, 龙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50-15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7
    摘要261)   HTML6)    PDF (1619KB)(279)   

    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报告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对发生时间、场所、致病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2年重庆市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6起,中毒人数3 415例,死亡2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为59起(占50.86%)和2 494例(占73.03%)。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主,这两种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为41起和1 720例,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69.49%和68.97%。真菌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为10例(占45.45%),均为误食毒蕈引起。事件高峰为5月和9月,共报告事件40起(占34.48%)、中毒人数1 378例(占40.35%)。报告事件数前三位的区(县)分别为九龙坡区(13起)、长寿区(12起)、黔江区(8起)。农村地区报告食物中毒事件68起(占58.62%),中毒人数为1 831例(占53.62%),主要发生场所为家庭(39起);城市地区报告48起(占41.38%),中毒人数为1 584例(占46.38%),主要发生场所为饮食服务机构(27起)。22例食物中毒死亡病例全部发生在农村家庭。结论 重庆市食物中毒事件夏秋季高发,应加强该季节重点地区及场所的食品安全监测,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当地常见有毒化学物质、有毒植物以及毒蕈的鉴别能力,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0—2021年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申筑, 刘慧慧, 黄艳, 刘昭兵, 蒋琦, 蒋昔希, 吴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95-19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4
    摘要185)   HTML10)    PDF (3075KB)(248)   

    目的 分析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变化,为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贵州省2010—2021年的手足口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37 51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67.98/10万~162.90/10万,年平均发病率101.80/10万;重症病例8 349例,重症率1.91%;死亡171例。发病多呈双峰分布,高峰分别为4—6月和9—11月。全省各市(州)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数前3位的市(州)分别是遵义市(114 669例,占26.21%)、贵阳市(110 460例,占25.25%)和六盘水市(39 874例,占9.11%)。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345 577例,占78.99%);年龄分布上,0~5岁年龄组报告病例较多(413 965例,占94.62%);性别分布上,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0.64。2010—2012年贵州省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为优势毒株,2013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毒株。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5岁及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同时应加强对病毒病原体变化的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在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徐贝, 李萍, 张青松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74-17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2
    摘要216)   HTML12)    PDF (901KB)(247)   

    目的 探讨某医院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3月宣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mecA和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基因,采用SPSS 20.0和WHONET 5.6软件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状况。结果 共有13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纳入分析,单个科室中占比前两位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1.8%,29/133)和重症医学科(18.8%,25/133)。感染主要类型为皮肤疖痈、褥疮类感染,占47.4%(63/133);上、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3.3%(31/133)、13.5%(18/133)。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及利福平敏感率为100.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88.0%),其后为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4.6%、30.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3.3%(31/133)。3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30株携带耐药基因mecA,6株携带PVL基因,其中5株同时携带mecA和PVL基因。结论 宣城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规范地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20—2022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魏春, 郭小连, 杨锐, 赵晓涛, 吴超, 杨召兰, 尹小雄, 周红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50-25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2
    摘要188)   HTML19)    PDF (900KB)(24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优化该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云南省登革热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境内外来源等流行特征。结果 2020—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9例(占3.43%),本地病例816例(占96.57%)。本地病例主要来自德宏州(98.53%,804/816);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89.66%,26/29)。时间分布上,本地病例报告高峰期为9—11月(91.30%,745/816);输入病例全年散在报告。人群分布上,男性病例稍多(55.62%,470/845),性别比为1:0.80;病例年龄集中在20~59岁(81.07%,685/845);职业以商业服务居多(34.79%,294/845)。2020和2022年各报告1起暴发疫情,均发生于瑞丽,累计报告本地病例785例。2020年暴发疫情历时126 d,报告病例245例;2022年暴发疫情历时85 d,报告病例540例。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发病总数和本地暴发疫情数大幅下降,但登革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要在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联防联控,做好入境人员监测和媒介综合控制,及时落实登革热疫情发生初期的防控措施及病例救治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2010—2022年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严佩佩, 龙江, 刘慧慧, 熊鹰, 夏宇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35-14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4
    摘要183)   HTML6)    PDF (1972KB)(230)   

    目的 了解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应对和防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重庆市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对其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2年重庆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 162起,占全市事件报告总数的79.23%(3 162/3 991),累计报告发病85 889例,死亡5例。其中,传染病事件3 120起,事件数前三位的病种为水痘(1 253起,占40.16%)、手足口病(650起,占20.83%)和流行性腮腺炎(365起,占11.70%)。2010—2022年,重庆市每年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年报告事件数为132~453起,报告高峰基本出现在5月和11月,呈双峰分布;报告事件数居全市前三位的区(县)为开州区(292起,占9.23%)、合川区(166起,占5.25%)和云阳县(163起,占5.15%);发生场所主要为小学(1 664起,占52.62%)和托幼机构(911起,占28.81%)。虫媒传染病事件持续时间最长,为32.07(31.21,32.92)d;呼吸道传染病介入处置时间最长、发病规模最大,分别为9.71(4.29,16.63)d和23(14,38)例。结论 传染病事件是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关键,应重点加强对小学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多措并举降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04—2022年长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阴媛, 吴卉, 王悦, 周玉祥, 任治兴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3): 160-16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9
    摘要167)   HTML9)    PDF (1318KB)(224)   

    目的 分析长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春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资料,对事件的分级、分类、时间、地区及场所分布等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2004—2022年长春市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 070起,发病8 164例,死亡198例。以未分级事件为主(3 031起,占98.73%);其余为一般事件(29起,占0.94%)和较大事件(10起,占0.33%)。环境因素事件的事件数(2 858起,占93.09%)和死亡数(165例,占83.33%)均最高,其次为传染病事件,事件数和死亡数分别为195起(占6.35%)和29例(占14.65%)。环境因素事件以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为主,事件数和死亡数分别占环境因素事件的99.90%(2 855/2 858)和100.00%(165/165)。传染病事件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为主,占传染病事件的60.00%(117/195);死亡数最多的是流行性出血热,占传染病事件的48.28%(14/29)。报告事件数前三位的地区为朝阳区(1 490起)、德惠市(356起)和二道区(334起),占事件总数的71.01%。10月—次年3月为事件高发期,共报告2 589起(占84.33%)。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学校,分别报告2 663起(占86.74%)和128起(占4.17%)。结论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长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重点,应积极改善居民自供暖方式,加强社区和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以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18—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尼格德力·阿力腾赛尔, 张璇, 陈媛, 李泉希, 珲德孜·阿吾西, 赵俊, 黄蕊芳, 马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191-194,21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3
    摘要149)   HTML9)    PDF (2430KB)(219)   

    目的 分析新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当地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新疆手足口病相关资料,从各地(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取病原学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新疆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新疆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2 817例,其中重症11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发病率为18.69/10万,历年报告发病率为1.52/10万~42.90/10万。2018、2019和2021年发病呈双峰分布,分别为5—7月和9—11月两个高峰;2020年全年未出现发病高峰;2022年仅有4—7月一个发病高峰。男性报告病例数和平均发病率(13 587例,22.64/10万)均高于女性(9 230例,15.48/10万);5岁及以下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18 736例,占82.11%);不同职业中托幼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10 386例,占45.52%),其后为散居儿童(9 703例,占42.53%)和学生(2 379例,占10.43%)。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区的发病率居全区前3位。报告的4 350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5.22%(227/4 350)、25.59%(1 113/4 350)和69.20%(3 010/4 350),其他肠道病毒是造成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型别。结论 新疆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取代了EV-A71和CV-A16成为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加强对手足口病病原的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沈加员, 李春敏, 邓伟, 唐永林, 张国成, 杨忠平, 杨明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67-27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6
    摘要140)   HTML14)    PDF (964KB)(197)   

    目的 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的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2015年收治住院的174例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的个案资料,对登革热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4例登革热住院病例均来自耿马县孟定镇,分别收治于孟定镇中心卫生院和孟康中医院,发病时间集中在2015年7—11月。其中男性 99例(占56.90%),女性 75 例(占43.10%);年龄分布以18~35岁为主(72例,占41.38%),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147例,占84.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20例,占68.9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62例,占93.10%)、肌肉酸痛(123例,占70.69%)、畏寒(110例,占63.22%)、乏力(86例,占49.43%)和头痛(84例,占48.28%)。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89例(占51.15%)、血小板计数降低121例(占69.54%)、谷丙转氨酶升高23例(占13.22%)、谷草转氨酶升高70例(占40.23%)、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占75.86%)、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80例(占45.98%)、肌酸激酶升高26例(占14.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8例(占21.84%)、血尿素氮升高8例(占4.60%)、血肌酐升高27例(占15.52%)、血尿酸升高22例(占12.64%)、低钙血症95例(占54.60%),同时出现尿蛋白阳性和尿隐血阳性10例(占5.75%)。17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74±2.52)d,患者住院天数受不同热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登革热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和头痛,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皮疹,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加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是防止该病流行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刘子言, 戴志辉, 湛志飞, 杨浩, 孙倩莱, 王娟, 卜哲妮, 何方玲, 陈生宝, 刘荣娇, 林慧君, 罗垲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45-24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1
    摘要195)   HTML39)    PDF (1155KB)(192)   

    目的 分析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湖南省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病例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湖南省登革热疫情的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以及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湖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943例,其中输入病例514例(占54.51%),本地病例429例(占45.49%),死亡1例;发病高峰集中在8—11月(746例,占79.11%);病例涉及14个市(州)108个县(市、区)。输入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70:1,高于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1.01:1)。输入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9(30,50)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341例,占66.34%),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工人为主(365例,占71.01%);本地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6(33,55)岁,主要集中在30~69岁(309例,占72.0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学生、家务及待业为主(307例,占71.56%)。输入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中位数为5(2,7)d,长于本地病例的4(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76,P<0.05)。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广东、云南和广西等省份。结论 湖南省登革热疫情具有明显的输入性和季节性特征,各级疾控机构在流行季节应及时开展传播风险评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蚊媒密度,避免发生流行与暴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17—2021年铜陵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
    叶蓉蓉, 王兆芳, 王金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78-281,30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8
    摘要118)   HTML8)    PDF (2766KB)(188)   

    目的 分析铜陵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的分布情况,评价AEFI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为预防接种的安全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1年铜陵市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个案发生的时间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疫苗的AEFI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铜陵市共接种疫苗1 711 172剂次,报告AEFI个案937例,年均报告发生率为54.76/1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810例(占86.45%),异常反应125例(占13.34%),偶合症2例(占0.21%)。AEFI个案报告主要集中在3—8月(708例,占75.56%)。男女报告个案数分别为492例和445例,性别比为1.11:1;年龄分布上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696例,占74.28%)。报告发生率居前三位的疫苗分别为冻干流感减毒活疫苗(鼻喷)(250.94/10万剂次)、DTap-Hib四联疫苗(219.22/10万剂次)、13价肺炎疫苗(170.16/10万剂次)。75.35%的AEFI发生在接种后24 h内,所有个案均已好转或痊愈。结论 铜陵市疫苗安全性总体较好,2岁以下婴幼儿是AEFI发生的重点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乙酰紫草素体外抗2型单纯疱疹病毒机理的研究
    廉梅芳, 时黎明, 郑文学, 李娟, 李桂霞, 于广福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04-20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6
    摘要147)   HTML11)    PDF (3798KB)(181)   

    目的 研究乙酰紫草素(acetylshikonin, AS)体外抗2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HSV-2)的活性及作用机理。方法 以阿昔洛韦(acyclovir, ACV)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AS对成年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最大无毒浓度;致细胞病变法和噬斑形成抑制实验测定AS对HSV-2的抗病毒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法测定病毒载量以评估AS对HSV-2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AS对HSV-2病毒粒子结构的影响。结果 AS对Vero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maximal atoxic concentration, TC0)为3.785 μmol/L,浓度为1.678~3.785 μmol/L时能有效抑制HSV-2复制,减少噬斑形成,半数有效浓度(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为0.334 μmol/L。在12和36 h,病毒释放期加入AS的实验组TCID50低于病毒感染对照组(13.43±10.04 vs. 127.00±0.32;3.47±0.55 vs. 5.8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59、4.161,P均<0.05);在12、24、36 h,AS直接灭活病毒组病毒载量低于病毒感染对照组(0.24±0.09 vs. 1.35±0.07;4.46±0.06 vs. 6.75±0.04;2.70±0.04 vs. 5.27±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20、33.360、24.020,P均<0.05)。此外,AS处理可导致HSV-2病毒粒子形态异常,随着AS浓度升高,作用后的HSV-2超微结构发生渐进改变。结论 AS对HSV-2具有一定抗病毒效应,其机理可能为直接破坏病毒颗粒完整结构发挥抗病毒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020—2022年池州市贵池区野鼠血吸虫感染调查结果分析
    戴建军, 刘泽祥, 陈县, 柯永文, 龙道胜, 慈胜利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28-23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11
    摘要238)   HTML9)    PDF (932KB)(179)   

    目的 了解池州市贵池区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或调整针对性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2年,根据贵池区既往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合流行类别和流行程度,每年抽取不少于10%的有螺流行村开展野鼠调查。采用夹夜法在有螺环境投放鼠夹,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对捕获的野鼠进行平行检测,统计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2020—2022年共调查流行村46个,累计捕获野鼠922只,野鼠密度为6.91%(922/13 34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3.02%(120/922);不同年份野鼠密度分别为8.22%(245/2 982)、4.29%(217/5 058)和8.67%(460/5 30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7%(8/245)、14.29%(31/217)和17.61%(81/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6、29.455,P均<0.05)。山丘型地区野鼠密度为7.82%(589/7 534),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6.98%(100/589);湖沼型地区野鼠密度为5.73%(333/5 812),野鼠感染率为6.01%(20/333);两类地区野鼠密度和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4、22.398,P均<0.05)。捕获数量最多的是黑线姬鼠和黄毛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5.10%(69/457)和11.49%(40/348)。结论 贵池区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均存在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野鼠作为传染源的传播风险值得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17—2020年重庆市流行性感冒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熊宇, 漆莉, 李勤, 李柏松, 王菊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5): 273-277,28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7
    摘要97)   HTML10)    PDF (2067KB)(179)   

    目的 分析重庆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重症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重庆市流感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对其三间分布、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0年,重庆市共报告流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164例,发病时间集中于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病原类型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157例,占95.73%)。人群分布中,男性111例,女性53例,年龄以60~69岁组占比最高(34例,占20.73%),职业以农民占比最高(56例,占34.15%)。164例病例分布在重庆市19个县(区),报告数居前三位的县(区)为渝中区(101例)、垫江县(11例)及南岸区(6例)。164例病例中有既往病史的占58.54%(96/164),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159例)、异常呼吸音(134例)及发热(129例),并发症以肺炎最为常见(134例,占81.71%)。结论 重庆市流感重症及死亡病例高发季为冬春季,主要病原类型为甲型流感病毒,流感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人群居多,提示应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同时关注高风险人群病情进展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