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162)   HTML全文1)    PDF (935KB)(1518)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3—2022年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肖回回, 杨栋, 戴志辉, 周银柱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72-17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8
    摘要274)   HTML全文18)    PDF (2722KB)(6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长沙市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基本信息,同时收集各县(市、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及病原构成变化。结果 2013—2022年长沙市累计报告6岁及以上人群手足口病病例14 889例,占手足口病总病例数的5.04%,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54/10万。2013—2022年该人群病例在总病例数中的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58.760,P<0.01),每年发病主高峰出现在4—7月。性别分布上,男性8 526例,女性6 363例,性别比为1.34∶1;年龄中位数为7(6,10)岁,最大年龄为91岁,年龄分布以6~15岁为主,占88.09%(13 116/14 889);职业分布以学生为主,占55.97%(8 334/14 889)。城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芙蓉区和天心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70/10万,高于郊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和望城区)的年均报告发病率(12.75/10万)。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送检标本的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0.49%(156/309),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5.77%(9/156)、37.18%(58/156)和57.05%(89/156)。结论 2013—2022年长沙市手足口病病例中,6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建议密切关注6岁及以上人群的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同时做好其他肠道病毒分型监测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9—2023年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肖汉森, 涂涛田, 王政, 张应, 魏晶, 季恒青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04-20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3
    摘要305)   HTML全文14)    PDF (2341KB)(508)   

    目的 了解重庆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等规律,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3年重庆市39个区(县)媒介伊蚊监测结果,该监测每年4—11月进行,每月开展1次,于全市选择不同生境对其媒介伊蚊成蚊和幼蚊分别采用双层叠帐法、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监测;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同期重庆市登革热病例资料并分析。结果 2019—2023年,重庆市媒介伊蚊成蚊平均帐诱指数为1.63只/(顶·h),居民区、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公园/竹林的帐诱指数分别为2.23、1.82、0.83只/(顶·h);媒介伊蚊幼蚊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25,废旧物品堆放处和医院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66.77、20.64,居民区、公园和工地的布雷图指数每年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分别为4.38、4.12和2.46。2019—2023年重庆市报告登革热病例1 53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69例,本地病例1 27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2019年(输入性病例168例,本地病例1 243例)和2023年(输入性病例95例,本地病例27例);所有本地病例均在8—11月报告;输入病例数与本地病例数具有相关性(r=0.857,P<0.05)。结论 夏秋季重庆市应重点做好居民区、医院、废旧物品堆放处等生境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作,将蚊媒密度控制在传播风险阈值以内,防范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甚至点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05—2023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伦辛畅, 董朝良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198-20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2
    摘要352)   HTML全文36)    PDF (6509KB)(506)   

    目的 分析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登革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全国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采用R 软件绘制热图和桑基图。结果 2005—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4 376例,病例数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20—2022年除外),报告县(市、区)数与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输入性病例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个地市的1 454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有云南省(5 778例,占40.19%)、广东省(2 634例,占18.32%)、福建省(1 165例,占8.10%)、浙江省(1 105例,占7.69%)、四川省(469例,占3.26%)和湖南省(457例,占3.18%)。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缅甸(5 260例,占36.59%)、柬埔寨(3 830例,占26.64%)、泰国(996例,占6.93%)、菲律宾(615例,占4.28%)、马来西亚(552例,占3.84%)、老挝(527例,占3.67%)、印度尼西亚(428例,占2.98%)和越南(416例,占2.89%)。输入性病例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集中在夏秋季,全国高峰期总体在6—11月,云南省高峰期为8—11月,广东、福建和浙江省高峰期为6—10月。输入性病例中国籍和外国籍比例为4.23∶1;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集中在21~50岁(10 967例,占76.29%);职业主要为农民/民工(4 268例,占29.69%)、商业服务(2 667例,占18.55%)、家务及待业(1 894例,占13.71%)。结论 中国输入性登革热具有季节性特征,主要来自缅甸和柬埔寨,主要输入云南省和广东省,具有男性居多、年龄和职业聚集等特征,建议因时因地加强入境重点人群的登革热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与预防控制
    郑张琦, 林启晗, 杜珊珊, 黄晓霞, 李建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29-13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1
    摘要428)   HTML全文30)    PDF (966KB)(362)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多年来,在政府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全面落实综合防控措施的背景下,HFRS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总体上进入低水平波动期,但累及地区却在扩大,新的疫源地仍在出现,部分疫源地疫情时有反复,防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仍是当前公共卫生系统亟待解决的挑战之一。为此,本文介绍了HFRS的病原学特征,结合既往疫情资料分析了我国当前HFRS的流行特点,总结了我国HFRS的防控策略与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我国HFRS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巢湖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柳坤鹏, 朱启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77-18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9
    摘要255)   HTML全文11)    PDF (1498KB)(338)   

    目的 研究巢湖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SFT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巢湖市2013—2022年每日SFTS发病资料,通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收集同期气象资料。以周平均气温中位数(17.4 ℃)、周平均气压中位数(1 012.8 hPa)、周日照时数中位数(33.4 h)和周降水量最小值(0 mm)作为参考值,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SFTS周病例数和周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 2013—2022年巢湖市共报告SFTS病例231例,年发病率为0.63/10万~5.78/10万,年均发病率2.93/10万,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Z=3.04,P<0.01)。男性和女性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13例和118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90/10万和2.97/10万;各年龄组中≥60岁人群的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均最高(175例,10.54/10万)。SFTS周发病风险对周平均气温、周平均气压、周日照时数的响应曲线近似倒“V”型,对周降水量的响应曲线近似半“U”型。周平均气温为22.4 ℃时,SFTS发病累积相对危险度(cumulative relative risk, CRR)最大[CRR=9.210,95%CI:(0.832,118.353)];周平均气温在17.5~21.8 ℃时,SFTS发病风险升高(P<0.05)。周平均气压为1 015.5 hPa时,SFTS发病的CRR最大[CRR=1.877,95%CI:(0.649,5.435)],周平均气压在998.7~1 012.7 hPa和1 022.1~1 031.5 hPa时SFTS发病风险降低(P<0.05)。周日照时数为31.0 h时,SFTS发病的CRR最大[CRR=1.024,95%CI:(0.882,1.188)],在周日照时数>39.3 h时,SFTS发病风险降低(P<0.05);周降雨量越大,SFTS发病风险越大(P<0.05)。结论 SFTS发病和气象因素呈现非线性关系,适宜的温度、丰沛的降雨量会增加SFTS的发生风险,较高的气压和日照时数可以降低SFTS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3年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及形态学分析
    陈瑶, 王用斌, 王龙江, 刘建成, 许艳, 李曰进, 吕文祥, 李丹, 闫歌, 张本光, 卜灿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83-18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10
    摘要303)   HTML全文11)    PDF (1110KB)(330)   

    目的 了解渤海海峡、渤海湾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对检出的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分析及属间鉴定,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春季和冬季采购渤海海峡、渤海湾沿海市售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分析不同鱼群的感染差异及异尖线虫寄生部位等,并对异尖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调查共检测渤海湾海鱼7种91尾,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21种210尾,其中11种48尾海鱼检测出异尖线虫,总检出率为22.86%,共检出异尖线虫1 370条,平均感染强度为28.54条/尾。检出率前三的鱼种分别为鮟鱇(100.00%,14/14)、带鱼(100.00%,10/10)和辫子鱼(80.00%,8/10);感染强度前三的鱼种为鮟鱇(69.00条/尾)、带鱼(24.70条/尾)和海鲫鱼(19.00条/尾)。异尖线虫在鱼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肠道、肠系膜、腹腔等,泄殖腔中未发现感染。相关性分析表明,鮟鱇和带鱼的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强度均呈正相关(r=0.77、0.67,P均<0.01)。检获完整虫体1 226条,经形态学鉴定,其中异尖属767条,宫脂属459条。结论 渤海湾海鱼未检出异尖线虫,渤海海峡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较重,且主要为具有致病性的异尖属和宫脂属线虫,建议加强当地异尖线虫病健康教育,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23年青海省隆宝滩棘球绦虫虫卵污染情况调查
    孙晨清, 杨诗杰, 韩帅, 王旭, 陈军虎, 洪炀, 张颋, 张仁杰, 贺耿城, 马霄, 赵存哲, 龚春花, 王吉鹏, 周晓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64-17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7
    摘要257)   HTML全文7)    PDF (1299KB)(302)   

    目的 了解青海省隆宝滩地区棘球绦虫虫卵的环境污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棘球蚴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3—4月,在青海省玉树市隆宝镇措桑村的养犬户家庭、村内主要街道及野外区域,分别采集犬科动物粪便、动物毛发、水、土壤、草和食物等不同类型的环境样本,利用PCR技术检测样本棘球绦虫虫卵并比较检出率差异。采用ArcGIS软件并结合ASTER GDEM高程数据,制作样本分布高程地图。结果 共采集环境样本400份,棘球绦虫虫卵总检出率为13.50%(54/400);其中犬科动物粪便、动物毛发、水、土壤、草、食物的检出率分别为30.43%(42/138)、5.33%(4/75)、15.38%(2/13)、5.26%(6/114)、0(0/37)、0(0/23)。138份犬科动物粪便中,19份野外粪便未能通过PCR鉴定出动物宿主;其余119份样本中,犬、藏狐、赤狐粪便虫卵检出率分别为11.29%(7/62)、48.84%(21/43)、50.00%(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81,P<0.05)。138份犬科动物粪便中,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17%(3/138)、18.12%(25/138)和16.67%(2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58,P<0.05)。75份动物毛发样本中,犬、牛的毛发检出率分别为6.06%(4/66)、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份水样本中,野外河流溪水、村内井水和村内积水的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0.00%(2/10)、0(0/2)和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4份土壤样本中,养犬户家庭、村内主要街道和野外土壤虫卵检出率分别为15.00%(3/20)、15.00%(3/20)和0(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毛发、水和土壤样本中检出的虫卵均为细粒棘球绦虫。在虫卵分布方面,检出虫卵的犬科动物粪便高度集中于野外道路附近地域,其他环境检出虫卵的样本无明显集中趋势。结论 青海隆宝滩地区环境虫卵污染严重且分布广泛,需继续采取犬(特别是未拴养犬)及野外传染源(狐狸)驱虫等防控措施,以减少棘球绦虫虫卵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棘球蚴病传播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9—2023年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与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戴艳妮, 李青, 储修杰, 袁媛, 孙永, 龚磊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52-15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5
    摘要261)   HTML全文10)    PDF (1644KB)(274)   

    目的 探讨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HFRS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季节特征。选取监测点开展鼠媒监测,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2019—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808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0.262 4/10万,病死率为0.74%。16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市分别是宣城市(227例)、滁州市和六安市(均为69例)、阜阳市(59例)。男女性病例数性别比为3.17∶1,患者年龄分布以50~59岁最多(占27.97%),职业以农民居多(占73.89%)。2019—2023年HFRS病例发病时间存在4—6月的春夏峰(占31.31%,253/808)和11月—次年1月的秋冬峰(占42.08%,340/808)两个发病高峰;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显示,秋冬季(主高峰)及春夏季(次高峰)发病高峰日分别为12月8日和5月14日,高峰期分别为11月1日—次年1月15日和4月4日—6月25日。2019—2023年安徽省7个鼠媒监测点共放置鼠夹93 543夹·次,捕鼠总数2 623只,平均鼠密度为2.80%;共检测鼠肺2 147份,抗原阳性66份,平均鼠带病毒率为3.07%。结论 2019—2023年安徽省HFRS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暴发隐患依然存在,且发病有显著季节性,在高峰期前应尽早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方案(2024年版)》解读
    吕超, 许晓娟, 杜春红, 张键锋, 李宜锋, 邓王平, 秦志强, 李石柱, 张世清, 许静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193-19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1
    摘要291)   HTML全文24)    PDF (931KB)(267)   

    2024年4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下发了《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方案(2024 年版)》。该方案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于2023年6月印发的《加快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 年)》的配套技术方案之一,其目的是将上述行动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响应行动”中的野生动物传染源监测内容具体化,以指导流行区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该项工作内容。本文就该方案制定的背景与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数据的管理等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18—2023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王俊锋, 吴昊, 李美娜, 赵庆龙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33-13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2
    摘要253)   HTML全文24)    PDF (3645KB)(265)   

    目的 分析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流行病学特征并对2024年吉林省HFRS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吉林省HFRS的发病数据及吉林省各监测点的宿主动物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模型,对2018—2023年吉林省HFRS病例数进行拟合并预测2024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8—2023年吉林省共报告HFRS病例1 993例,其中2018年病例数和发病率均为最高(578例,2.13/10万),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病例数和发病率最低(158例,0.67/10万)。发病高峰为4—6月(635例,占31.86%)和10—12月(724例,占36.33%)。共报告男性1 511例,女性482例,性别比为3.13∶1;各年龄组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30~64岁年龄组为主(1 464例,占73.4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 242例,占62.32%)。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为通化市(440例,占22.08%)、白城市(357例,占17.91%)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35例,占16.81%)。春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26%)、梨树县(4.36%)、双阳区(3.81%);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5.55%)、磐石市(4.00%)、双阳区(3.47%)。秋季居民区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4.43%)、双阳区(4.09%)、抚松县(3.84%);野外累计鼠密度前3位的监测点分别为珲春市(6.84%)、双阳区(4.21%)、磐石市(4.00%)。捕获鼠类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主。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RIMA(0,0,1)(0,1,1)12能够较好地拟合和预测吉林省HFRS发病情况(MAE=6.56,MRE=-0.16%),2024年预测月均发病数为7例。结论 吉林省HFRS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2024年发病数预计低于2023年。有关部门今后应持续做好HFRS常规监测及预警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血蜱种类、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研究进展
    杜超博, 孙毅, 江佳富, 杜春红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6): 321-327.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6.001
    摘要270)   HTML全文33)    PDF (1033KB)(244)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同时也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血蜱属作为硬蜱科第二大属,其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携带病原体众多,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是备受学界关注的蜱类。本文重点就近年来国内外血蜱种类、分布以及携带病原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蜱传疾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10—2023年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任东升, 伦辛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57-261.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1
    摘要291)   HTML全文20)    PDF (1818KB)(229)   

    目的 了解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SFTS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23年我国SFTS死亡病例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死亡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特征,以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诊断、发病至死亡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 2010—2023年,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个地市219个县(市、区)736个乡镇(街道)报告SFTS死亡病例1 326例,年均病死率为4.83%。年死亡数呈波浪式增长,年病死率呈波浪式下降。2019—2023年病死率逐年下降,2023年死亡数为191例,病死率为3.77%。死亡病例时间分布具有季节性,高峰期为5—7月,占总死亡数的61.84%(820/1 326)。2010—2023年报告死亡病例的地区数量不断增加,山东省死亡数占全国的51.43%(682/1 326)。男女性别比为1.15∶1;≥50岁年龄组占96.15%(1 275/1 326),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农民占84.46%(1 120/1 326)。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2010年为89.00 d,2011—2023年为6.54~9.71 d。共有578例死亡病例在死亡后才确诊,占总报告死亡数的43.59%(578/1 326),其中山东省最多(352例)。结论 我国SFTS报告死亡数总体上升,病死率总体呈下降态势。针对死亡病例地区数量不断增多、死亡数增加等特点,建议提升各地SFTS病例监测水平与诊治能力,同时加强重点人群SFT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寄生虫感染相关的环状RNA研究进展
    彭佩英, 易伶, 贺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52-25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13
    摘要165)   HTML全文5)    PDF (894KB)(228)   

    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具有转录调控和蛋白质翻译等功能。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引起宿主circRNA表达变化,以及寄生虫自身的circRNA在调控虫体发育、繁殖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17—2022年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
    王瑞英, 丁凡, 姚进喜, 邬家龙, 王赟, 魏孔福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40-14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03
    摘要242)   HTML全文20)    PDF (2050KB)(217)   

    目的 分析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的流行规律,探索影响居民HFR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HFRS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甘肃省报告的HFRS病例相关信息,对其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对2020—2022年定西市岷县报告的HFRS病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2017—2022年,甘肃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747例,年均发病率为0.50/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为1.28/10万。男、女报告病例分别为469例(占62.78%)和278例(占37.22%),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61/10万和0.38/10万。不同年龄组中45~59岁的报告病例数最多(296例,占39.63%),其次是30~44岁年龄组(184例,占24.63%)。农民是发病的主要人群(487例,占65.19%),其次是牧民(133例,占17.81%)。发病主要集中在10—12月(569例,占76.17%),11月是发病高峰(262例,占35.07%)。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夏河县、岷县和灵台县3个县,其累计报告病例数为571例(占76.44%)。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未接种过HFRS疫苗(OR=5.99)、住房中有鼠洞(OR=3.99)、采挖整理药材时未戴口罩(OR=10.45)、食用过被鼠类污染的食物(OR=5.49)、接触过鼠类或鼠类排泄物(OR=11.64)、饮用过未烧开的生水(OR=6.97)可能是HFRS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7—2022年甘肃省HFRS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发时间和地区均较为集中。针对高发地区,应适时开展预防接种和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防护意识,引导居民形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6例急性Q热的临床特征分析
    莫小英, 王忠成, 姚超, 王芫梓, 汪美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3): 188-19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3.011
    摘要286)   HTML全文12)    PDF (907KB)(216)   

    目的 分析急性Q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以期为该病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8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6例急性Q热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结果、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过程等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急性Q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45~59岁。4例患者发病前有多次野外钓鱼史,1例发病前有掏鸟窝史,1例居住地周围有羊群。发病时间呈全年散发。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有高热,热型以弛张热为主(5例),其他主要伴随症状有乏力(6例)、畏寒(5例)、肌肉酸痛(5例)、纳差(4例)。实验室检查中2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3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所有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患者肌酸激酶升高;所有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铁蛋白、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3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轻度升高。6例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未见肺炎;5例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心内膜炎。6例患者的血液或骨髓标本均通过mNGS检出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 Cb),确诊为急性Q热后,给予多西环素单药(2例)或多西环素联合莫西沙星(4例)治疗,所有患者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Q热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对可疑患者行mNGS可以快速明确诊断,多西环素、莫西沙星治疗效果明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高龄挪威疥确诊患者临床诊治1例
    王碧柏, 刘蓬欣, 张玉超, 徐莉, 张中琼, 吴建华, 周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1-314.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1
    摘要178)   HTML全文5)    PDF (1314KB)(209)   

    本文报道1例阿尔茨海默病合并类天疱疮后感染挪威疥(又称结痂型疥疮)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该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经抗炎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仍反复升高;后出现全身多发性斑丘疹及皮肤痂壳,天疱疮与大庖性类天疱疮多项检测阴性,皮屑细菌涂片查见疥螨及虫卵遂确诊为挪威疥,序贯外用10%硫软膏、精联肤康抑菌液(5%二氯苯醚菊酯溶液)配合口服伊维菌素片后,病原学检查确认治愈。密切接触者外用10%硫软膏1个疗程后均痊愈。本病例报道旨在分析老年挪威疥患者的临床诊疗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2016—2023年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病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吴小红, 田洪春, 罗静雯, 铁磊, 邓秀, 张素平, 刘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277-28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5
    摘要176)   HTML全文14)    PDF (6387KB)(203)   

    目的 分析四川省丘陵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四川省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2016—2023年每年在四川省选择一定数量的县(市、区)设立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粪样中钩虫卵、蛔虫卵和鞭虫卵并计算感染率,分析丘陵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的感染率差异。使用ArcGIS 10.7软件建立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空间数据库,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在空间上是否存在聚集性。结果 2016—2023年,在四川省70个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共调查89 226人,发现土源性线虫感染者8 075人,总感染率为9.05%。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8.52%(7 602/89 226)、0.52%(465/89 226)和0.17%(149/89 226),混合感染率为0.15%(130/89 226)。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8.68%(3 725/42 912)和9.39%(4 350/46 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P<0.01);随着年龄增加和文化程度降低,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75.73、883.37,P均<0.01);不同职业中农牧民总感染率较高(10.54%,7 376/69 990),不同职业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86,P<0.01)。土源性线虫感染率>20.00%、10.01%~20.00%、5.01%~10.00%、1.01%~5.00%和0.01%~1.00%的县(市、区)数分别为8个、21个、19个、20个和2个;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土源性线虫和钩虫感染分布存在空间聚集现象(Moran′s I均>0,Z均>2.58,P均<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的县(市、区)数分别为7个、2个、1个和2个,钩虫感染率“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的县(市、区)数分别为7个、3个、1个和2个。结论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且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应该加强重点地区综合性防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2021—2023年安徽省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分子分型研究
    葛盈露, 杨灵康, 刘以诺, 马婉婉, 王鹏, 孙永, 史永林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33-23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9
    摘要171)   HTML全文9)    PDF (3483KB)(198)   

    目的 了解安徽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情况、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基因型别分布情况和VP1基因进化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2021—2023年安徽省HFMD发病情况和病原学检测情况进行统计。收集HFMD患者咽拭子样本,分离得到CV-A16 毒株,对其VP1区进行PCR扩增和基因序列测定,使用肠道病毒在线分型工具鉴定基因亚型,运用MegAlign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利用MEGA 6.0构建进化树,并分析 VP1 区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 2021—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MD病例155 64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4.83/10万。2021—2023年安徽省16个地市共报告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12 643例,其中CV-A16占18.16%(2 296/12 643),各年度构成比分别为25.81%(1 127/4 366)、33.69%(782/2 321)和6.50%(387/5 956)。2021—2023年安徽省共分离到HFMD CV-A16 毒株72株,其中B1a和B1b 基因亚型分别为58株(占80.56%)、14株(占19.44%)。两种亚型毒株与CV-A16原型株G-10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3.80%~76.20%和90.60%~92.30%。进化树显示B1a基因亚型流行株在遗传进化上分为 4个分支簇,B1b基因亚型流行株形成3个分支簇。72条VP1区基因序列与原型株比较发现了2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结论 2021—2023年安徽省HFMD CV-A16主要流行的基因亚型为B1a和B1b,B1a为优势基因亚型,应加强对CV-A16流行毒株的分子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老年登革热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王长泰, 杨慧琴, 金康虹, 冷星宇, 张振华, 张复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4): 212-21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4.005
    摘要181)   HTML全文10)    PDF (943KB)(198)   

    目的 探讨老年登革热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老年登革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老年登革热患者,比较AKI组和非AKI组的临床特征,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并发AKI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老年登革热患者423例,其中并发AKI患者30例(占7.09%)。AKI组年龄为76(68,82)岁,非AKI组为69(63,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0,P<0.05);AKI组与非AKI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lson's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3分的分别为19例(占63.33%)、334例(占84.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9,P<0.05)。实验室指标中,AKI组与非AKI组的血钾[3.46(3.11,3.79)mmol/L vs. 3.28(2.98,3.58)mmol/L]、C反应蛋白水平 [6.35(3.78,28.17)mg/L vs. 2.50(0.88,5.93)mg/L]、红细胞比容[37.40(33.58,41.00)% vs. 39.70(36.60,42.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8、3.866、-2.186,P均<0.05)。AKI组重症登革热病例与非AKI组的重症病例构成[(15例,占50.00%)vs.(21例,占5.34%)]、住院天数[7.5(5,10)d vs.5(4,7)d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5.765,Z=-3.802,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8, 95% CI:(1.020,1.119)]、C反应蛋白水平[OR=1.014, 95% CI:(1.004,1.025)]和CCI评分≥3分[OR=2.672, 95% CI:(1.176,6.069)]是老年登革热患者并发AKI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登革热患者AKI发生率较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较高的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和CCI评分可能会增加AKI的发生风险。提示临床上对于老年登革热患者应尽早发现AKI并积极干预,以改善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