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巨噬细胞极化机制及其在常见疾病中的作用
    王永康, 李佳怡,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2): 103-108,112.  
    摘要2440)      PDF (1747KB)(9803)   
    巨噬细胞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在不同的微环境信号刺激下分化为具有促炎作用的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classical activated macrophage,M1型)和具有抗炎作用的选择性活化型巨噬细胞(alternative activated macrophage,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涉及许多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调控,且M1/M2表型与肿瘤、Ⅱ型糖尿病、重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通过介绍与巨噬细胞极化有关的主要信号通路及常见疾病中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明确巨噬细胞的极化平衡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ATP-P2X7R轴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颜诗怡, 陈诗垚,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1): 50-56,60.  
    摘要1250)      PDF (1170KB)(5380)   
    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除了作为供能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嘌呤受体P2X7(purinergic receptor 2X7,P2X7R)结合,激活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引起靶细胞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P2X7R在很多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ATP介导的P2X7R通路在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P2X7R所涉及的相关分子的基本概念、发现过程、主要来源及生理病理功能,以及ATP-P2X7R信号通路及其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常见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我国隐孢子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控进展
    王旭, 沈玉娟, 曹建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36-148.  
    摘要1161)      PDF (1049KB)(4438)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可通过人和动物的活动进行传播,引发人体隐孢子虫病,是导致全球腹泻最重要的六种病原体之一,对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威胁极大,并可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和预防的药物或疫苗,防控难度极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概述了自1987年我国报道第一例隐孢子虫病病例以来人体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并对水源和食物污染、家养动物感染、季节性流行情况等传播风险因素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我国隐孢子虫病的防控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防治策略等现实问题。现有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人源性隐孢子虫分布广泛,HIV/AIDS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和吸毒人员等群体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易感人群,主要致病虫种包括人隐孢子虫(C. hominis)和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考虑到隐孢子虫病的风险因素和防控现状,我国应当在监测网络、防控措施、防治技术、水源净化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实施综合防控策略,从“寄生虫-人类-保虫宿主-环境”等各个防治环节践行“One Health”理念,从而实现隐孢子虫病的有效监测和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我国人体寄生虫病与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
    吴忠道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21-125.  
    摘要1015)      PDF (884KB)(4453)   
    我国是寄生虫病流行广泛的国家,部分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时有发生,值得关注和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寄生虫病的种类及其分类情况,概述了我国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和防治情况,重点讨论和阐述了少见或罕见寄生虫病的概念、种类以及诊断等内容,以期为学界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1997—2022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孙静, 冯金保, 张小鹏, 姚晖, 邓晓岚, 陈超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4): 216-219,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8
    摘要442)   HTML全文11)    PDF (3286KB)(3843)   

    目的 分析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并对HIV/AIDS的时间、人群、地区等分布特征以及传播途径、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合肥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22年合肥市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 974例,其中,男性3 608例(占90.79%),女性366例(占9.21%),性别比为9.86∶1。年龄上以20~29岁居多(1 511例,占38.02%),2008年以来≥50岁组病例数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73,P<0.05);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多(1 670例,占42.02%);职业分布上服务行业较多(1 805例,占45.42%),学生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自2008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08,P<0.05)。传播途径中,同性性传播2 525例(占63.54%),同性性传播占比自2003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43,P<0.05)。发现途径以检测咨询(1 832例,占46.10%)和临床就诊(1 628 例,占40.97%)为主。Joinpoint分析显示,1997—2022年合肥市人群报告HIV感染率以每年21.90%的总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上升(Z=13.44,P<0.0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HIV/AIDS流行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中老年、学生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转录调控机制
    薛庆凯, 黄玉政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1): 36-42.  
    摘要1748)      PDF (957KB)(3928)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s)是机体重要的Ⅱ相代谢酶,在肝脏中高表达,在物质代谢和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肝脏疾病状态下机体对于UGTs的转录调控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UGTs的一般家族及其与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了UGTs在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和转录调控,UGTs在疾病机制中的研究以及UGTs在肝脏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我国巴贝虫病流行现状与研究进展
    陈木新, 薛靖波, 艾琳, 宋鹏, 蔡玉春, 陈家旭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49-157.  
    摘要933)      PDF (1301KB)(3158)   
    巴贝虫病是由巴贝虫感染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巴贝虫经蜱叮咬、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主要寄生于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内。感染人体的巴贝虫主要有田鼠巴贝虫、猎户巴贝虫、邓肯巴贝虫、分歧巴贝虫等。巴贝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在我国属于新发、罕见寄生虫病。过去临床上缺乏敏感有效的诊断方法,导致很多巴贝虫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随着高敏感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巴贝虫病病例报告数量逐渐增多。本文详细回顾了1943年至今我国人巴贝虫病病例报告情况,概述了巴贝虫病诊断、治疗和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巴贝虫病防控的挑战和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寄生虫对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朱维, 高雷明, 刘海霞, 米荣升, 李宗杰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6): 352-356.  
    摘要438)      PDF (874KB)(2485)   
    摘要:寄生虫、肠道菌群和宿主三者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不仅可以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直接改变宿主的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宿主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功能,进一步影响宿主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寄生虫感染对宿主免疫稳态和免疫性疾病的影响,通过探讨寄生虫感染对宿主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调控肠道菌群靶向治疗寄生虫病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我国人体蠕形螨及蠕形螨病研究进展
    赵亚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3): 158-164.  
    摘要878)      PDF (993KB)(2799)   
    自1842年Simon发现蠕形螨,人类对蠕形螨致病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学者在蠕形螨病确认和防控过程中作出了中国贡献。本文主要就我国学者在蠕形螨致病性确认、致病机制、诊断与检测、流行与防治、分子水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推动蠕形螨病防控向纵深发展,减少蠕形螨病对我国人群的危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医学蠕虫感染宿主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胡玥, 詹荣健, 吕志跃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2, 20 (4): 228-234.  
    摘要464)      PDF (869KB)(2549)   
    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类肠腔内的医学蠕虫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相互调节,改变宿主肠道微环境的稳态与平衡,并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从肠道微生态、免疫反应及代谢反应等方面就医学蠕虫感染宿主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肠道菌群在寄生虫病的致病机制研究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 年版) 》解读与思考
    姚嵩, 方雪晖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0, 18 (3): 138-141,137.  
    摘要1351)      PDF (1290KB)(3515)   
    为更好地帮助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理解和运用好《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 年版)》(简称2020 年版技术规范),本文对2020 年版技术规范与《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 年版)》(简称2008 年版工作指南)进行了比较,并重点对2020 年版技术规范在防控策略、强化预防、重点人群防控、服务体系以及患者发现、诊断、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进行了解读与思考,以期为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包虫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孙艳红,杨亚明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 13 (1): 53-5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5.01.017
    摘要2086)      PDF (539KB)(411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3.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廖远泉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6, 14 (4): 245-25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4.021
    摘要1260)      PDF (465KB)(59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4. 核酸适配体在病原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贺宏斌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9, 17 (3): 176-180.  
    摘要563)      PDF (646KB)(2473)   
    核酸适配体是利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 ment,SELEX)技术筛选得到的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靶标的寡核苷酸片段,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等特 点。 近年来,核酸适配体作为一种新型检测和治疗工具,已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疾病诊断和治疗、新型 药物研发等生物医学领域。 本文对核酸适配体在病原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4, 22 (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162)   HTML全文1)    PDF (935KB)(1518)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梅毒螺旋体感染血清学实验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廖远泉,廖晖,段玉方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 13 (3): 182-18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5.03.019
    摘要2248)      PDF (459KB)(518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7. NLRP3炎性小体在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唐巧然,韩甦,曹建平,沈玉娟,张晓丽*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7, 15 (1): 60-62,5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7.01.019
    摘要1171)      PDF (489KB)(371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18. 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的应用分析
    刘长秀,李静,赵辰娜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9, 17 (3): 174-175,180.  
    摘要1063)      PDF (1177KB)(3790)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CMIA)、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TPPA)和梅毒甲苯胺红血清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在住院和门诊人群血清样本进行梅毒诊断中的临床 应用,旨在优化梅毒检测流程,协助临床诊断与治疗。 方法 用 CMIA 对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初筛, 初筛阳性者均用 TPPA 进行确认,TPPA 确认为阳性的标本加做 TRUST,TRUST 为阳性的标本进一步检测其 滴度。 结果 9 480 例标本中,CMIA 阳性 214 例,TPPA 确认阳性 194 例,TRUST 阳性 46 例。 CMIA 阳性结果 的 S /CO 值 < 5 的阳性标本确认率仅为 50% , CMIA 阳性结果的 S /CO 值 > 9 的 标 本, TPPA 确 认 率 为 98 3% 。 CMIA 阳性结果的 S /CO 值越大,TPPA 的阳性符合率也相应增加。 结论 CMIA 检测梅毒抗体反应 阳性结果 S /CO 与 TPPA 的阳性符合率呈正相关。 CMIA 适合大批量初筛,其阳性结果用 TPPA 确认,TPPA 确认为阳性者,再进一步做 TRUST,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实行孕期干预,实现母婴传播阻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9年版) 》解读
    郑灿军, 杨柳, 张光葭, 王谦, 伍卫平, 严俊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0, 18 (4): 193-196,201.  
    摘要1118)      PDF (730KB)(2702)   
    为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9 年版)》,指导各地防治工作,本文比较了国家于2007 年印发的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2019年印发的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19 年版)》,2019年版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并重点对流行区分类病例复查随访和建档管理病例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犬驱虫分类施策等内容修订的原因意义及相关考虑进行了说明,供各地在包虫病防治工作实践中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郑馨武, 谢思健, 谢文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 21 (1): 57-6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1.011
    摘要716)   HTML全文28)    PDF (838KB)(2122)   

    眼部蠕形螨感染可造成患者眼表不适,引起多种眼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茶树油及其衍生物不仅有显著的杀螨效果,还具有抗菌、抗炎活性,是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常用制剂。目前茶树油相关制剂品种多样,其安全性和最佳使用方法等均未有充分的研究证明。本文对茶树油治疗蠕形螨性眼病的机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蠕形螨性眼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