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3,21(3):  0. 
    摘要 ( 102 )   PDF(7336KB) ( 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解读
    张利娟, 李仕祯, 李银龙, 祝红庆,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2023,21(3):  121-12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1
    摘要 ( 192 )   HTML ( 17 )   PDF(866KB) ( 480 )  

    2023年1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了《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试点县工作方案(2023年版)》。该方案旨在通过试点推进消除工作,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本文就该方案的提出背景、目标、常规措施及五大推进措施、考核指标以及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解读,以指导基层高效规范开展血吸虫病消除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颁布20周年专题
    2013—2022年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张洋, 田鑫, 翟前前, 田蕊, 姚来顺
    2023,21(3):  126-129,15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2
    摘要 ( 208 )   HTML ( 13 )   PDF(1793KB) ( 159 )  

    目的 掌握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状况及发生规律,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报告的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对事件类型、时间和地区分布、发生场所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22年吉林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 098起,发病11 453例,死亡134例。每年10月—次年3月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高峰期,报告事件数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83.02%(2 572/3 098)。事件类型以环境因素事件为主,其事件数、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94.19%(2 918/3 098)、58.01%(6 644/11 453)和78.36%(105/134);环境因素事件中除一起水污染事件外,其余全部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数前三位的城市是长春市(1 865起,占60.20%)、吉林市(900起,占29.06%)和延边州(249起,8.04%)。传染病事件共报告163起,发病4 148例,死亡21例;包含13种传染病,其中报告事件数前三位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97起,占59.51%)、水痘(30起,占18.40%)、流行性出血热(18起,占11.04%)。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58起,以传染病事件为主(47起,占81.04%),小学是主要发生场所(29起,占50.00%)。结论 近年来,吉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环境因素事件为主,每年冬春季为高峰期,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季节性特点,做好公众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防范能力。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重点,小学是重点防控场所,须落实学校传染病疫情重点防控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2022年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邓舒, 滕雪娇, 赵玉秋, 吴家兵
    2023,21(3):  130-134,14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3
    摘要 ( 167 )   HTML ( 16 )   PDF(1607KB) ( 169 )  

    目的 分析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安徽省报告日期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且已结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的级别、类型、传播途径及三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安徽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275起,发病36 119例,死亡60例。事件级别以未分级和一般事件为主,分别占77.65%和20.94%;事件类别以传染病为主(1 200起,占94.12%),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占73.25%(879/1 200),新冠病毒感染、水痘和流行性感冒为传染病事件的主要报告病种,分别占29.33%(352/1 200)、26.75%(321/1 200)和12.50%(150/1 200);其次为突发中毒事件(66起,占5.18%),以食物中毒为主,占60.61%(40/66)。致死原因前三位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占13.33%)、出血热(5例,占8.33%)、误食野生毒蕈和磷化铝中毒(各4例,各占6.67%)。时间分布呈现2个高峰,主高峰为10月至次年2月,次高峰为4—6月;报告事件起数居前三位的地市为合肥市(145起,占11.37%)、芜湖市(138起,占10.82%)和马鞍山市(135起,占10.59%);高发场所为学校,共报告764起(占59.92%),发病31 457例,报告病种主要为水痘(321起,占42.02%),其次为社区/自然村及家庭,报告445起,发病3 621例,以新冠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为主(251起,占56.40%)。传染病事件和突发中毒事件的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均呈正相关(rs=1.000、0.998,P均<0.001)。结论 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为主,学校是防控重点场所。同时需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2年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严佩佩, 龙江, 刘慧慧, 熊鹰, 夏宇
    2023,21(3):  135-14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4
    摘要 ( 183 )   HTML ( 6 )   PDF(1972KB) ( 234 )  

    目的 了解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应对和防控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重庆市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对其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2年重庆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 162起,占全市事件报告总数的79.23%(3 162/3 991),累计报告发病85 889例,死亡5例。其中,传染病事件3 120起,事件数前三位的病种为水痘(1 253起,占40.16%)、手足口病(650起,占20.83%)和流行性腮腺炎(365起,占11.70%)。2010—2022年,重庆市每年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年报告事件数为132~453起,报告高峰基本出现在5月和11月,呈双峰分布;报告事件数居全市前三位的区(县)为开州区(292起,占9.23%)、合川区(166起,占5.25%)和云阳县(163起,占5.15%);发生场所主要为小学(1 664起,占52.62%)和托幼机构(911起,占28.81%)。虫媒传染病事件持续时间最长,为32.07(31.21,32.92)d;呼吸道传染病介入处置时间最长、发病规模最大,分别为9.71(4.29,16.63)d和23(14,38)例。结论 传染病事件是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关键,应重点加强对小学和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多措并举降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2022年湖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岳文芳, 刘富强, 段红英, 夏梦芝, 蔡富文, 张斯钰
    2023,21(3):  141-145,15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5
    摘要 ( 154 )   HTML ( 6 )   PDF(1650KB) ( 125 )  

    目的 分析湖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4—2022年湖南省报告的学校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三间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2年湖南省共报告学校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29起,报告发病14 506例,无死亡病例。事件级别以一般事件(225起,占68.39%)和未分级事件(99起,占30.09%)为主。涉及病种5种,事件数最多的病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153起,占46.50%),其次为手足口病(82起,占24.92%)。事件数以2018年最多(50起,占15.20%)。3—6月和9—12月为事件高发月份。全省14个市(州)均有事件报告,其中长沙市的报告事件数(60起,占18.24%)和发病数(3 251例,占22.41%)均为最高。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幼儿园(91起,占27.66%),其次为小学(86起,占26.14%)和初中(41起,占12.46%),农村地区上述3类场所的罹患率均高于城镇地区。事件发生原因主要为密切接触传播(134起,占40.73%)和水源污染(83起,占25.23%)。事件报告时间越晚,其持续时间越长(r=0.88,P<0.01)。结论 湖南省学校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机构是幼儿园、小学及初中,重点时段为春季和秋冬季,应重点做好学校供餐、饮用水等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落实学校日常消毒以及学生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追踪等制度,减少学校肠道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2022年山东省布鲁氏菌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于晓琳, 李群, 裴迎新
    2023,21(3):  146-14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6
    摘要 ( 141 )   HTML ( 4 )   PDF(851KB) ( 180 )  

    目的 分析山东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山东省2012—2022年报告的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以及发生原因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2年山东省共报告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43起,报告发病78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事件数较多的地区为济宁市和德州市,分别为64起(占26.34%)和63起(占25.93%)。5—6月是事件高发期,共报告100起(占41.15%)。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561例,占71.74%);年龄集中于40~69岁(575例,占73.53%);职业多为农民(682例,占87.21%)。事件发生场所主要是家庭(172起,占70.78%),其次为农村村庄(56起,占23.05%)。事件原因前两位的是生活接触传播(89起,占36.63%)和媒介动物传播(82起,占33.74%)。结论 山东省是我国布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较高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力度,做好布病监测预警,减少布病事件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2年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段陈林, 周蕾, 刘慧慧, 罗书全, 龙江
    2023,21(3):  150-15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7
    摘要 ( 264 )   HTML ( 6 )   PDF(1619KB) ( 284 )  

    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报告时间为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重庆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对发生时间、场所、致病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2年重庆市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6起,中毒人数3 415例,死亡22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为59起(占50.86%)和2 494例(占73.03%)。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主,这两种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为41起和1 720例,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69.49%和68.97%。真菌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为10例(占45.45%),均为误食毒蕈引起。事件高峰为5月和9月,共报告事件40起(占34.48%)、中毒人数1 378例(占40.35%)。报告事件数前三位的区(县)分别为九龙坡区(13起)、长寿区(12起)、黔江区(8起)。农村地区报告食物中毒事件68起(占58.62%),中毒人数为1 831例(占53.62%),主要发生场所为家庭(39起);城市地区报告48起(占41.38%),中毒人数为1 584例(占46.38%),主要发生场所为饮食服务机构(27起)。22例食物中毒死亡病例全部发生在农村家庭。结论 重庆市食物中毒事件夏秋季高发,应加强该季节重点地区及场所的食品安全监测,同时加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当地常见有毒化学物质、有毒植物以及毒蕈的鉴别能力,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20年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赵科伕, 王文靖, 吴金菊, 刘旭祥
    2023,21(3):  155-15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8
    摘要 ( 148 )   HTML ( 5 )   PDF(1385KB) ( 304 )  

    目的 掌握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对事件的分级、分类、地区、场所及时间分布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合肥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0起,以未分级事件为主,占61.58%(117/190);报告发病5 323例,死亡31例。传染病事件为主要事件类型,占81.58%(155/190),其次为食物中毒事件,占9.47%(18/190)。环境因素事件死亡数最多,其次为职业中毒事件,分别占48.39%(15/31)和22.58%(7/31)。传染病事件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2月,占72.90%(113/155);食物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7月,占55.56%(10/18);职业中毒8起事件中,4起发生在9月份。2011—2020年合肥市各县(市、区)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包河区报告事件数最多,占全市的22.11%(42/190)。56.32%(107/190)的事件发生在学校,以小学为主,占50.47%(54/107)。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类型,占94.39%(101/107)。学校事件数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水痘、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感冒,分别占38.31%(41/107)、21.50%(23/107)和14.02%(15/107)。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环境因素和职业中毒是主要致死因素。建议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和管理,同时要提高对环境因素和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2022年长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阴媛, 吴卉, 王悦, 周玉祥, 任治兴
    2023,21(3):  160-16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09
    摘要 ( 171 )   HTML ( 9 )   PDF(1318KB) ( 226 )  

    目的 分析长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4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长春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资料,对事件的分级、分类、时间、地区及场所分布等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2004—2022年长春市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 070起,发病8 164例,死亡198例。以未分级事件为主(3 031起,占98.73%);其余为一般事件(29起,占0.94%)和较大事件(10起,占0.33%)。环境因素事件的事件数(2 858起,占93.09%)和死亡数(165例,占83.33%)均最高,其次为传染病事件,事件数和死亡数分别为195起(占6.35%)和29例(占14.65%)。环境因素事件以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为主,事件数和死亡数分别占环境因素事件的99.90%(2 855/2 858)和100.00%(165/165)。传染病事件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为主,占传染病事件的60.00%(117/195);死亡数最多的是流行性出血热,占传染病事件的48.28%(14/29)。报告事件数前三位的地区为朝阳区(1 490起)、德惠市(356起)和二道区(334起),占事件总数的71.01%。10月—次年3月为事件高发期,共报告2 589起(占84.33%)。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和学校,分别报告2 663起(占86.74%)和128起(占4.17%)。结论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长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重点,应积极改善居民自供暖方式,加强社区和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以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2022年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赵锦, 胡伟红, 张斯钰, 罗飘异, 匡文韬, 倪涵, 查文婷, 易尚辉, 吕媛
    2023,21(3):  164-16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0
    摘要 ( 148 )   HTML ( 5 )   PDF(2028KB) ( 182 )  

    目的 分析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2012—2022年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对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起数、级别、类型、发病人数、时间、场所等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2012—2022年长沙市共报告293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发病14 416例,无死亡病例。其中一般事件(Ⅳ级)179起,未分级事件114起,无重大(Ⅲ级)及以上事件。293起事件中传染病类事件288起,报告发病14 320例。中毒事件1起,其他公共卫生事件4起。学校传染病事件中,事件数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水痘(35.07%,101/288)、流行性腮腺炎(28.13%,81/288)、流行性感冒(21.53%,62/288),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流行性感冒(38.16%,5 464/14 320)、流行性腮腺炎(27.14%,3 886/14 320)、水痘(22.47%,3 217/14 320)。突发事件有4—5月、11—12月两个高峰。小学报告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幼儿园和初中,分别占学校事件总数的72.01%(211/293)、10.92%(32/293)、9.22%(27/293)。浏阳市的报告事件数和发病数均最高,分别占总数的43.00%(126/293)、37.37%(5 387/14 416);报告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少的为芙蓉区,分别占总数的2.05%(6/293)、0.90%(130/14 416)。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是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小学为重点场所。应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提升疫苗接种率,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儿童并殖吸虫病患者肝脏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李翔, 付旭文, 许艳玲, 魏佳璐, 杞敏, 干玮, 黄瑛
    2023,21(3):  169-17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1
    摘要 ( 201 )   HTML ( 4 )   PDF(6158KB) ( 432 )  

    目的 探讨儿童并殖吸虫病肝脏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肝脏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2021年确诊或临床诊断为并殖吸虫病的儿童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影像学表现,并将患儿根据腹部CT观察是否存在肝脏病变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并殖吸虫病患儿的肝脏CT影像学特征。结果 共有63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肝脏病变组19例(占30.2%),无肝脏病变组44例(占69.8%),肝脏病变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46.39%(27.81%,59.53%)]高于无肝脏病变组[26.62%(18.42%,46.70%)](Z=2.022,P<0.05),肝脏病变组患儿血清白球比[0.80(0.70,1.00)]低于无肝脏病变组[1.00(0.80,1.20)](Z=-1.997,P<0.05)。19例肝脏病变患儿的CT影像学表现中,病灶多发13例(占68.4%),病灶单发6例(占31.6%);表现为“虫体隧道征”16例(占84.2%),脓肿5例(占26.3%),“蕈伞征”5例(占26.3%)。此外所有肝脏病变患儿均合并胸腔积液、肺实变表现,4例(占21.1%)患儿合并皮肤及软组织肿胀,2例(占10.5%)患儿合并脑实质内低密度影。结论 近三分之一的并殖吸虫病患儿合并肝脏病变,增强CT扫描出现“虫体隧道征”、脓肿及“蕈伞征”对儿童肝型并殖吸虫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在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徐贝, 李萍, 张青松
    2023,21(3):  174-17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2
    摘要 ( 216 )   HTML ( 12 )   PDF(901KB) ( 253 )  

    目的 探讨某医院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3月宣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基因mecA和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基因,采用SPSS 20.0和WHONET 5.6软件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状况。结果 共有133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纳入分析,单个科室中占比前两位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1.8%,29/133)和重症医学科(18.8%,25/133)。感染主要类型为皮肤疖痈、褥疮类感染,占47.4%(63/133);上、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3.3%(31/133)、13.5%(18/133)。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及利福平敏感率为100.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88.0%),其后为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4.6%、30.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3.3%(31/133)。3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30株携带耐药基因mecA,6株携带PVL基因,其中5株同时携带mecA和PVL基因。结论 宣城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药物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规范地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探讨
    课程思政在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和实现路径
    蒋峰, 赵金红, 谷生丽, 唐小牛, 湛孝东, 刘婷
    2023,21(3):  178-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3.013
    摘要 ( 216 )   HTML ( 9 )   PDF(850KB) ( 467 )  

    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对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结合皖南医学院医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的教学实践,即通过增强教师的思政素养,挖掘和总结课程思政的素材,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路径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为人体寄生虫学一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