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3,21(4):  0. 
    摘要 ( 143 )   PDF(7156KB) ( 1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陈琳, 曹淳力
    2023,21(4):  181-18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1
    摘要 ( 436 )   HTML全文 ( 27 )   PDF(897KB) ( 1084 )  

    健康教育是改善群众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多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主要举措。健康科普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持续重视下,其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精准传播、活动形式及新媒体运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足口病防控专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
    张雨桐, 宋杨, 刘凤凤, 丁凡, 刘言哲, 常昭瑞
    2023,21(4):  186-190,22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2
    摘要 ( 404 )   HTML全文 ( 37 )   PDF(3994KB) ( 500 )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应对和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23年1—6月手足口病病例报告情况、肠道病毒血清型构成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的同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采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评估2023年1—6月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强度。结果 2023年1—6月,全国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57 940例,报告发病率为39.68/10万,低于2017—2019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64.97/10万),高于2020—2022年同期平均报告发病率(26.37/10万)。从发病趋势来看,2023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较往年推迟,第20周报告病例数快速上升,第26周达到极高流行水平。从病原构成来看,2023年1—6月全国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构成比分别为14.31%(4 694/32 804)、12.18%(3 995/32 804)和73.51%(24 115/32 804);与2017—2019年和2020—2022年同期平均水平相比,EV-A71和CV-A16构成比均下降,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均上升。MEM评估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南方手足口病总体流行强度高于北方,其中广东处于极高流行水平,江西和湖南处于中流行水平,贵州、四川、湖北、重庆和浙江处于低流行水平。结论 2023年,我国手足口病春夏季发病高峰后移,峰值明显高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南方省份流行高峰早于北方省份。建议各省密切关注本省手足口病流行状况动态变化,做好疫情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尼格德力·阿力腾赛尔, 张璇, 陈媛, 李泉希, 珲德孜·阿吾西, 赵俊, 黄蕊芳, 马鑫
    2023,21(4):  191-194,21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3
    摘要 ( 259 )   HTML全文 ( 16 )   PDF(2430KB) ( 396 )  

    目的 分析新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当地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2年新疆手足口病相关资料,从各地(市、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取病原学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新疆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新疆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2 817例,其中重症11例,无死亡病例;平均发病率为18.69/10万,历年报告发病率为1.52/10万~42.90/10万。2018、2019和2021年发病呈双峰分布,分别为5—7月和9—11月两个高峰;2020年全年未出现发病高峰;2022年仅有4—7月一个发病高峰。男性报告病例数和平均发病率(13 587例,22.64/10万)均高于女性(9 230例,15.48/10万);5岁及以下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18 736例,占82.11%);不同职业中托幼儿童报告病例数最多(10 386例,占45.52%),其后为散居儿童(9 703例,占42.53%)和学生(2 379例,占10.43%)。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区的发病率居全区前3位。报告的4 350例实验室诊断病例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sckievirus A16,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分别为5.22%(227/4 350)、25.59%(1 113/4 350)和69.20%(3 010/4 350),其他肠道病毒是造成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型别。结论 新疆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取代了EV-A71和CV-A16成为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加强对手足口病病原的监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1年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申筑, 刘慧慧, 黄艳, 刘昭兵, 蒋琦, 蒋昔希, 吴军
    2023,21(4):  195-19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4
    摘要 ( 366 )   HTML全文 ( 19 )   PDF(3075KB) ( 505 )  

    目的 分析贵州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变化,为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贵州省2010—2021年的手足口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37 51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67.98/10万~162.90/10万,年平均发病率101.80/10万;重症病例8 349例,重症率1.91%;死亡171例。发病多呈双峰分布,高峰分别为4—6月和9—11月。全省各市(州)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数前3位的市(州)分别是遵义市(114 669例,占26.21%)、贵阳市(110 460例,占25.25%)和六盘水市(39 874例,占9.11%)。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345 577例,占78.99%);年龄分布上,0~5岁年龄组报告病例较多(413 965例,占94.62%);性别分布上,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0.64。2010—2012年贵州省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为优势毒株,2013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为优势毒株。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手足口病发病率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5岁及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同时应加强对病毒病原体变化的监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2020年安徽省手足口病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分子分型研究
    冯明子, 傅荔艳, 葛盈露, 马婉婉, 王鹏, 孙永, 史永林
    2023,21(4):  199-20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5
    摘要 ( 234 )   HTML全文 ( 19 )   PDF(3246KB) ( 279 )  

    目的 了解安徽省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相关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基因型别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安徽省2016—2020年HFMD病例资料,并收集HFMD患儿咽拭子标本。对荧光定量PCR检出的CV-A16核酸阳性病例样本采用RT-PCR扩增VP1区基因片段并测序。运用肠道病毒在线分型工具确定基因型别,再利用MEGA 6.0生物软件构建CV-A16 VP1区基因进化树并分析VP1区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 2016—2020年安徽省累计报告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16 650例,其中CV-A16确诊病例3 809例(占22.88%),各年中CV-A16确诊病例占比依次为20.72%(219/1 057)、22.91%(677/2 955)、23.89%(1 004/4 202)、42.58%(1 687/3 962)、4.96%(222/4 474)。对获取的436份CV-A16阳性标本进行测序,获得290条VP1区基因序列,均属于B基因型,其中B1a基因亚型 65条,B1b 225条。290条VP1区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86.80%~100.00%,与CV-A16原型株G-10核苷酸同源性为74.10%~76.80%。65条B1a毒株VP1区基因序列与B1a参考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3.00%~99.90%,225条B1b毒株VP1区基因序列与B1b参考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8.40%~99.60%。B1a基因亚型流行株在遗传进化上分为4个分支簇,B1b基因亚型流行株在遗传进化上分为6个分支簇。与原型株G-10 VP1区编码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显示,290条VP1区基因存在多个位点变异。结论 2016—2020年安徽省HFMD CV-A16流行株B1a与B1b基因亚型二者共同流行,应持续关注安徽省肠道病毒病原监测与分子进化变异情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乙酰紫草素体外抗2型单纯疱疹病毒机理的研究
    廉梅芳, 时黎明, 郑文学, 李娟, 李桂霞, 于广福
    2023,21(4):  204-20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6
    摘要 ( 251 )   HTML全文 ( 11 )   PDF(3798KB) ( 306 )  

    目的 研究乙酰紫草素(acetylshikonin, AS)体外抗2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HSV-2)的活性及作用机理。方法 以阿昔洛韦(acyclovir, ACV)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AS对成年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最大无毒浓度;致细胞病变法和噬斑形成抑制实验测定AS对HSV-2的抗病毒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法测定病毒载量以评估AS对HSV-2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AS对HSV-2病毒粒子结构的影响。结果 AS对Vero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maximal atoxic concentration, TC0)为3.785 μmol/L,浓度为1.678~3.785 μmol/L时能有效抑制HSV-2复制,减少噬斑形成,半数有效浓度(5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为0.334 μmol/L。在12和36 h,病毒释放期加入AS的实验组TCID50低于病毒感染对照组(13.43±10.04 vs. 127.00±0.32;3.47±0.55 vs. 5.8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59、4.161,P均<0.05);在12、24、36 h,AS直接灭活病毒组病毒载量低于病毒感染对照组(0.24±0.09 vs. 1.35±0.07;4.46±0.06 vs. 6.75±0.04;2.70±0.04 vs. 5.27±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20、33.360、24.020,P均<0.05)。此外,AS处理可导致HSV-2病毒粒子形态异常,随着AS浓度升高,作用后的HSV-2超微结构发生渐进改变。结论 AS对HSV-2具有一定抗病毒效应,其机理可能为直接破坏病毒颗粒完整结构发挥抗病毒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弓形虫Chinese 1优势基因型感染对小鼠组织中微量金属元素代谢的影响
    幸忆恩, 蔡亦红
    2023,21(4):  210-21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7
    摘要 ( 244 )   HTML全文 ( 9 )   PDF(1999KB) ( 245 )  

    目的 观察弓形虫Chinese 1优势基因型(ToxoDB#9)弱毒株TgCtwh6感染小鼠后,其体内微量金属元素的留存情况,探讨TgCtwh6感染对小鼠各组织金属元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建立TgCtwh6感染小鼠急性期模型(急性期组)和慢性期模型(慢性期组),同时设置对照组,实验小鼠6只/组。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不同组别小鼠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内的Fe2+、Cu2+、Mn2+、Zn2+、Mg2+等金属元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小鼠肝脏内金属元素转运体ZIP 8(Zrt- and Irt-like protein 8)的蛋白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SOD活性,对不同组别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小鼠肝脏内Fe2+、Mn2+和Zn2+含量均上调[(76.348±11.613) μg/g和(88.545±10.555) μg/g vs. (52.388±6.165) μg/g;(1.298±0.065) μg/g和(1.405±0.066) μg/g vs. (1.141±0.110) μg/g;(17.506±0.824) μg/g和(17.031±0.907) μg/g vs. (15.650±0.305) μg/g];脾脏内Fe2+、心脏内Cu2+和Zn2+含量均下调[(128.519±13.531) μg/g和(120.309±10.023) μg/g vs. (147.720±15.303) μg/g;(5.189±0.255) μg/g和(5.631±0.485) μg/g vs. (6.440±0.740) μg/g;(17.034±0.974) μg/g和(16.858±0.953) μg/g vs. (19.258±0.965) μg/g]。急性期组小鼠心脏内Mn2+和Mg2+含量均低于对照组[(0.605±0.052) μg/g vs. (0.686±0.051) μg/g;(153.346±3.221) μg/g vs. (163.012±8.204) μg/g]。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小鼠肝脏ZIP 8蛋白表达均上调,且慢性期组高于急性期组(F=35.240,P<0.05)。对照组、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小鼠肝脏SOD活性分别为(14.041±0.734) U/mL、(16.463±0.616) U/mL和(15.859±0.780) U/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70,P<0.05)。结论 TgCtwh6急性和慢性感染状态下小鼠不同组织中部分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会发生上调或者下调,同时出现ZIP 8表达上调激活SOD活性,从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研究
    1997—2022年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孙静, 冯金保, 张小鹏, 姚晖, 邓晓岚, 陈超杰
    2023,21(4):  216-219,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8
    摘要 ( 349 )   HTML全文 ( 9 )   PDF(3286KB) ( 2797 )  

    目的 分析合肥市HIV/AIDS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合肥市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并对HIV/AIDS的时间、人群、地区等分布特征以及传播途径、发现途径等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合肥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97—2022年合肥市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3 974例,其中,男性3 608例(占90.79%),女性366例(占9.21%),性别比为9.86∶1。年龄上以20~29岁居多(1 511例,占38.02%),2008年以来≥50岁组病例数占比呈上升趋势(χ2趋势=62.73,P<0.05);文化程度上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多(1 670例,占42.02%);职业分布上服务行业较多(1 805例,占45.42%),学生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自2008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08,P<0.05)。传播途径中,同性性传播2 525例(占63.54%),同性性传播占比自2003年起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9.43,P<0.05)。发现途径以检测咨询(1 832例,占46.10%)和临床就诊(1 628 例,占40.97%)为主。Joinpoint分析显示,1997—2022年合肥市人群报告HIV感染率以每年21.90%的总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上升(Z=13.44,P<0.05)。结论 近年来,合肥市HIV/AIDS流行水平总体较为平稳,中老年、学生及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等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及筛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21年驻马店市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情况分析
    田丽, 魏爱平, 杜燕飞
    2023,21(4):  220-222,24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09
    摘要 ( 211 )   HTML全文 ( 6 )   PDF(938KB) ( 195 )  

    目的 分析驻马店市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工作开展情况,探讨消除疟疾后适合当地的监测方法,防止境外疟疾输入再传播。方法 收集2011—2021年驻马店市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资料,省、市两级实验室血检复核资料,疟疾网络报告疫情资料以及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等,对发热患者血检情况、阳性病例分布情况和血检结果复核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1年驻马店市共血检发热患者435 748人·次,检出疟原虫感染患者49例,血检阳性率为1.12/万。49例疟疾病例中,恶性疟最多(26例,占53.06%),其次是间日疟(17例,占34.69%)。患者性别以男性为主(45例,占91.84%);年龄集中在21~50岁(44例,占89.80%)。44例(占89.80%)为境外输入,感染来源地主要为非洲(41例,占83.67%)。血检阳性患者报告数量前3位的县(区)依次为驿城区(14例)、西平县(12例)和泌阳县(10例)。2011—2021年市级共复核血片12 886张,阴性符合率为99.98%(12 830/12 833),阳性符合率为86.79%(46/53)。结论 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工作在驻马店市消除疟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除后应将从疟疾流行区回国的发热患者作为监测重点,同时要持续巩固专业技术人员的疟疾诊断水平,及时消除传播隐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随机森林与多因素交互logistic回归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影响因素分析——以铜陵市为例
    张凡, 齐平
    2023,21(4):  223-22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10
    摘要 ( 205 )   HTML全文 ( 5 )   PDF(1257KB) ( 290 )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制定精准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3月14日—30日铜陵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强相关影响因素,再构建多因素交互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交互效应。结果 铜陵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总体感染率为1.95%(101/5 168)。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接触方式、接触频率、关联病例关系、接触地点、关联病例临床情况、年龄、性别、职业等8项重要性评分较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交互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感染情况与“共同生活”(r=0.382,P<0.05)和“经常接触”(r=0.139,P<0.05)呈正相关;交互效应方面,与“共同生活”+“家庭”(r=0.761,P<0.05)、“≤10岁”+“亲属”(r=0.252,P<0.05)、“同事朋友”+“经常接触”(r=0.132,P<0.05)等3项交互效应呈正相关,与“同空间但无直接接触”+“偶尔接触”(r=-0.122,P<0.05)以及“>60岁”+“偶尔接触”(r=-0.221,P<0.05)的交互效应呈负相关。相较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交互logistic回归模型准确率提高了8.04%,精确率提高了13.24%,召回率提高了4.44%,F1分数提高了7.45%。结论 将随机森林算法与logistic完全二次交互回归模型相结合,能从样本有限的多因素数据中有效挖掘各因素之间的二次交互效应,为疾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2020—2022年池州市贵池区野鼠血吸虫感染调查结果分析
    戴建军, 刘泽祥, 陈县, 柯永文, 龙道胜, 慈胜利
    2023,21(4):  228-23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11
    摘要 ( 336 )   HTML全文 ( 12 )   PDF(932KB) ( 293 )  

    目的 了解池州市贵池区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或调整针对性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2年,根据贵池区既往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合流行类别和流行程度,每年抽取不少于10%的有螺流行村开展野鼠调查。采用夹夜法在有螺环境投放鼠夹,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对捕获的野鼠进行平行检测,统计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2020—2022年共调查流行村46个,累计捕获野鼠922只,野鼠密度为6.91%(922/13 34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3.02%(120/922);不同年份野鼠密度分别为8.22%(245/2 982)、4.29%(217/5 058)和8.67%(460/5 306),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7%(8/245)、14.29%(31/217)和17.61%(81/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6、29.455,P均<0.05)。山丘型地区野鼠密度为7.82%(589/7 534),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16.98%(100/589);湖沼型地区野鼠密度为5.73%(333/5 812),野鼠感染率为6.01%(20/333);两类地区野鼠密度和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4、22.398,P均<0.05)。捕获数量最多的是黑线姬鼠和黄毛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5.10%(69/457)和11.49%(40/348)。结论 贵池区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均存在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野鼠作为传染源的传播风险值得关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深圳市医务人员失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朱幸恺, 罗可望, 邓秀良, 廖洁容, 梁碧玉, 薛婷, 刘力杰, 朱润泽, 罗新乐
    2023,21(4):  232-23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12
    摘要 ( 317 )   HTML全文 ( 4 )   PDF(942KB) ( 256 )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期间深圳市医务人员的失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现状,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2年5月10日—8月10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深圳市7家公立医院,再使用便利抽样法抽取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运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 AIS)、7项广泛性焦虑问卷(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questionnaire-7, GAD-7)和9项患者健康调查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PHQ-9)进行失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调查,利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共发放问卷1 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07份。出现失眠、焦虑和抑郁的医务人员分别为552人(占54.8%)、555人(占55.1%)和541人(占5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本科学历(OR=1.733,95% CI:1.236~2.429)和连续1周、2周、2周以上未休(OR=1.789、1.883、2.928,95% CI:1.271~2.518、1.158~3.060、2.058~4.166)是发生失眠的危险因素;女性(OR=1.584,95% CI:1.165~2.154),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OR=1.796、1.755,95% CI:1.270~2.539、1.075~2.865),工作年限≤10年(OR=1.759,95% CI:1.089~2.843),在抗疫一线(OR=1.474,95% CI:1.093~1.987)和连续1周、2周、2周以上未休(OR=1.730、1.879、2.481,95% CI:1.221~2.451、1.148~3.074、1.741~3.536)是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OR=2.376、1.859,95% CI:1.688~3.343、1.164~2.969)和连续1周、2周、2周以上未休(OR=1.465、1.718、2.177,95% CI:1.040~2.063、1.054~2.803、1.539~3.079)是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运动是医务人员发生失眠、焦虑和抑郁的保护因素(OR=0.760、0.783、0.572,95% CI:0.584~0.989、0.597~0.926、0.439~0.744)。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深圳市医务人员出现失眠、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较高,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改善医务人员失眠和心理异常状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管理
    2021年全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比结果分析
    赵陆源, 周长海, 诸廷俊, 黄继磊, 刘剑峰, 陈颖丹, 王强, 李石柱, 周晓农, 钱门宝
    2023,21(4):  238-24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13
    摘要 ( 265 )   HTML全文 ( 11 )   PDF(925KB) ( 308 )  

    目的 分析2021年全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比结果,为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面向全国征集的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从科学性、创意性、可接受性、可推广性4个维度综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从创作形式、目标病种、目标人群和应用语种等方面对所有参评作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26个省份提交了178件健康教育作品,其中实物作品70件(占39.33%),平面作品59件(占33.15%),影音作品49件(占27.53%)。所有作品中,由单一机构创作的有173件,其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专业寄生虫病防治机构)创作的作品为170件(占98.27%);作品目标人群以普通群众为主(77.53%,138/178);目标病种以单一寄生虫病为主(87.08%,155/178),其中疟疾(40.00%,62/155)、血吸虫病(23.23%,36/155)、棘球蚴病(18.06%,28/155)作品类数量位居前三;以单一汉语作为应用语种的作品最多(90.45%,161/178)。获奖作品共30件,其中实物作品、平面作品、影音作品各10件;主要针对单一病种(83.33%,25/30),其中棘球蚴病(32.00%,8/25)、血吸虫病(24.00%,6/25)、疟疾(16.00%,4/25)作品数位居前三;应用语种为单一汉语的作品数最多(83.33%,25/30);获奖作品涉及14个省份,其中获奖数最多的省份为四川(6件)。结论 本次参评的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来源广泛、形式多样、目标病种涵盖面广。部分作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融入了民族习俗,有利于覆盖少数民族群体。今后应鼓励基层参与健康教育作品开发,加强机构间合作,开展人群需求分析,进一步提升健康教育作品的针对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探讨
    翻转课堂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线上教学中的应用
    邵伟, 陶芸, 周倩倩, 刘淼, 计永胜, 沈际佳
    2023,21(4):  243-封三.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4.014
    摘要 ( 210 )   HTML全文 ( 7 )   PDF(876KB) ( 247 )  

    2020年以来,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成为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本文以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分析了该课程线上教学的优势和问题,并从课程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反思等方面对安徽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线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高校的线上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