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3,21(5):  0. 
    摘要 ( 124 )   PDF(8792KB) ( 1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蚊媒传染病防控专题
    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刘子言, 戴志辉, 湛志飞, 杨浩, 孙倩莱, 王娟, 卜哲妮, 何方玲, 陈生宝, 刘荣娇, 林慧君, 罗垲炜
    2023,21(5):  245-24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1
    摘要 ( 381 )   HTML全文 ( 52 )   PDF(1155KB) ( 495 )  

    目的 分析湖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湖南省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湖南省登革热病例监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湖南省登革热疫情的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以及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湖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943例,其中输入病例514例(占54.51%),本地病例429例(占45.49%),死亡1例;发病高峰集中在8—11月(746例,占79.11%);病例涉及14个市(州)108个县(市、区)。输入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2.70:1,高于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1.01:1)。输入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9(30,50)岁,主要集中在20~49岁(341例,占66.34%),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工人为主(365例,占71.01%);本地病例年龄中位数为46(33,55)岁,主要集中在30~69岁(309例,占72.0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学生、家务及待业为主(307例,占71.56%)。输入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中位数为5(2,7)d,长于本地病例的4(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76,P<0.05)。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柬埔寨、缅甸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广东、云南和广西等省份。结论 湖南省登革热疫情具有明显的输入性和季节性特征,各级疾控机构在流行季节应及时开展传播风险评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降低蚊媒密度,避免发生流行与暴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2022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魏春, 郭小连, 杨锐, 赵晓涛, 吴超, 杨召兰, 尹小雄, 周红宁
    2023,21(5):  250-25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2
    摘要 ( 379 )   HTML全文 ( 28 )   PDF(900KB) ( 582 )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优化该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云南省登革热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境内外来源等流行特征。结果 2020—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9例(占3.43%),本地病例816例(占96.57%)。本地病例主要来自德宏州(98.53%,804/816);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89.66%,26/29)。时间分布上,本地病例报告高峰期为9—11月(91.30%,745/816);输入病例全年散在报告。人群分布上,男性病例稍多(55.62%,470/845),性别比为1:0.80;病例年龄集中在20~59岁(81.07%,685/845);职业以商业服务居多(34.79%,294/845)。2020和2022年各报告1起暴发疫情,均发生于瑞丽,累计报告本地病例785例。2020年暴发疫情历时126 d,报告病例245例;2022年暴发疫情历时85 d,报告病例540例。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发病总数和本地暴发疫情数大幅下降,但登革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要在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联防联控,做好入境人员监测和媒介综合控制,及时落实登革热疫情发生初期的防控措施及病例救治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2022年甘肃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杨国兵, 何爱伟, 杨成明, 张小娟, 冯宇, 李凡
    2023,21(5):  254-25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3
    摘要 ( 259 )   HTML全文 ( 13 )   PDF(1363KB) ( 299 )  

    目的 分析甘肃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和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2年甘肃省输入性疟疾疫情数据和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感染虫种、来源地、三间分布特征以及发病至初诊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2年甘肃省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97例,其中复发病例2例(2017年、2022年各1例),死亡病例1例(2017年);恶性疟67例(占69.07%),间日疟18例(占18.56%),卵形疟11例(占11.34%),混合感染1例(占1.03%,为恶性疟和三日疟混合感染)。输入性病例来源地主要为非洲(80例,占82.47%),其次为亚洲(10例,占10.31%)。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较多的是1月、8月和9月,分别为13例、13例、12例,占总病例数的39.18%。报告病例的平均年龄为(36.7±10.1)岁,21~50岁87例(占89.69%);职业以工人为主(82例,占84.54%)。病例报告地以兰州市城关区最多(30例,占30.93%),病例现住址以金昌市金川区最多(8例,占8.25%)。病例发病至初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4(2.4,7.5)d,发病当天就诊15例(占15.46%),发病后1~2 d就诊22例(占22.68%),3~7 d就诊34例(占35.05%),>7 d就诊26例(占26.80%)。结论 2016—2022年甘肃省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感染地以非洲为主,感染虫种主要为恶性疟原虫。提示甘肃省在疟疾消除后阶段,应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提高诊断能力,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万佳, 林良强, 阳帆, 李媛, 牛丛, 高世同, 张振, 孔东锋
    2023,21(5):  258-26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4
    摘要 ( 261 )   HTML全文 ( 15 )   PDF(2434KB) ( 348 )  

    目的 对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三间分布特征、病例感染地、发病至确诊时间、疫情暴发情况以及病原和蚊媒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22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 388例,各年度发病率0~4.75/10万。其中本地病例650例,境外输入病例533例,境内输入病例205例。报告病例较多的年份为2014年(454例)和2019年(523例),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1 112例,占80.12%)。深圳市10个行政区均有病例发生,涉及范围占全市街道总数的90.54%。病例年龄中位数为34(27,45)岁,20~59岁1 238例(占89.19%);男女比例1.80:1;职业分布前3位为工人、家务及待业和商业服务(共958例,占69.02%)。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528例,占99.06%),境内输入病例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151例,占73.66%)。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5(3,7)d。本地暴发疫情20起,主要发生在建筑工地(10起),10月发生最多(9起)。存在多种血清型流行,以DENV-1型为主,占83.31%(594/713)。健康人群血清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1.98%,各年度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P>0.05)。每年5—11月为白纹伊蚊活跃期。结论 深圳市登革热流行态势较为严峻,病例数较前十年上升,本地病例主要由输入病例引起,需加强对输入病例的监测和疫情处置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2021年福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刘必端, 廖强冰, 陈敏红
    2023,21(5):  263-266,27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5
    摘要 ( 238 )   HTML全文 ( 11 )   PDF(2133KB) ( 265 )  

    目的 分析福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福州市上报的疟疾病例资料,以及个案调查资料,对疟疾的流行概况、三间分布、诊断层级、确诊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福州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629例,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627例,省外输入性病例2例。报告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共463例(占73.61%);间日疟次之,为103例(占16.38%)。男性556例,女性73例,性别比为7.62:1;年龄中位数为39(30,46)岁,40~49岁年龄段病例数最多,占32.59%(205/629)。每月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其中1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为80例。输入来源地以非洲为主,占89.79%(563/627),主要来自尼日利亚(80例)、喀麦隆(68例)、刚果(金)(62例)。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00(1.00,6.00)d,各年份发病-确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47,P=0.121)。报告病例首次就诊单位主要为地市级医疗机构,占58.03%(365/629);首次就诊结果为疟疾的病例占73.93%(465/629),复核与初诊结果不符的占31.00%(195/629)。结论 福州市应加强对重点地区入境人员的筛查和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降低由输入性疟疾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缅边境地区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沈加员, 李春敏, 邓伟, 唐永林, 张国成, 杨忠平, 杨明东
    2023,21(5):  267-27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6
    摘要 ( 282 )   HTML全文 ( 17 )   PDF(964KB) ( 837 )  

    目的 对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首次暴发登革热的住院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云南省耿马县孟定镇2015年收治住院的174例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的个案资料,对登革热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治疗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4例登革热住院病例均来自耿马县孟定镇,分别收治于孟定镇中心卫生院和孟康中医院,发病时间集中在2015年7—11月。其中男性 99例(占56.90%),女性 75 例(占43.10%);年龄分布以18~35岁为主(72例,占41.38%),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147例,占84.4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20例,占68.9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62例,占93.10%)、肌肉酸痛(123例,占70.69%)、畏寒(110例,占63.22%)、乏力(86例,占49.43%)和头痛(84例,占48.28%)。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计数降低89例(占51.15%)、血小板计数降低121例(占69.54%)、谷丙转氨酶升高23例(占13.22%)、谷草转氨酶升高70例(占40.23%)、乳酸脱氢酶升高132例(占75.86%)、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80例(占45.98%)、肌酸激酶升高26例(占14.94%)、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38例(占21.84%)、血尿素氮升高8例(占4.60%)、血肌酐升高27例(占15.52%)、血尿酸升高22例(占12.64%)、低钙血症95例(占54.60%),同时出现尿蛋白阳性和尿隐血阳性10例(占5.75%)。17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6.74±2.52)d,患者住院天数受不同热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登革热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肌肉酸痛、畏寒、乏力和头痛,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皮疹,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加强登革热病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断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是防止该病流行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研究
    2017—2020年重庆市流行性感冒重症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熊宇, 漆莉, 李勤, 李柏松, 王菊
    2023,21(5):  273-277,28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7
    摘要 ( 222 )   HTML全文 ( 10 )   PDF(2067KB) ( 434 )  

    目的 分析重庆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重症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重庆市流感重症、危重症及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对其三间分布、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2020年,重庆市共报告流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164例,发病时间集中于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病原类型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157例,占95.73%)。人群分布中,男性111例,女性53例,年龄以60~69岁组占比最高(34例,占20.73%),职业以农民占比最高(56例,占34.15%)。164例病例分布在重庆市19个县(区),报告数居前三位的县(区)为渝中区(101例)、垫江县(11例)及南岸区(6例)。164例病例中有既往病史的占58.54%(96/164),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159例)、异常呼吸音(134例)及发热(129例),并发症以肺炎最为常见(134例,占81.71%)。结论 重庆市流感重症及死亡病例高发季为冬春季,主要病原类型为甲型流感病毒,流感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人群居多,提示应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同时关注高风险人群病情进展变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21年铜陵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分析
    叶蓉蓉, 王兆芳, 王金峰
    2023,21(5):  278-281,30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8
    摘要 ( 216 )   HTML全文 ( 8 )   PDF(2766KB) ( 335 )  

    目的 分析铜陵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的分布情况,评价AEFI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为预防接种的安全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1年铜陵市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个案发生的时间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疫苗的AEFI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铜陵市共接种疫苗1 711 172剂次,报告AEFI个案937例,年均报告发生率为54.76/10万剂次;其中一般反应810例(占86.45%),异常反应125例(占13.34%),偶合症2例(占0.21%)。AEFI个案报告主要集中在3—8月(708例,占75.56%)。男女报告个案数分别为492例和445例,性别比为1.11:1;年龄分布上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696例,占74.28%)。报告发生率居前三位的疫苗分别为冻干流感减毒活疫苗(鼻喷)(250.94/10万剂次)、DTap-Hib四联疫苗(219.22/10万剂次)、13价肺炎疫苗(170.16/10万剂次)。75.35%的AEFI发生在接种后24 h内,所有个案均已好转或痊愈。结论 铜陵市疫苗安全性总体较好,2岁以下婴幼儿是AEFI发生的重点人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20年芜湖市HIV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情况分析
    吴炜林, 王润
    2023,21(5):  282-28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09
    摘要 ( 203 )   HTML全文 ( 10 )   PDF(900KB) ( 463 )  

    目的 分析芜湖市孕产妇HIV感染及母婴阻断情况,为进一步完善HIV感染孕产妇母婴阻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0年芜湖市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相关资料,分析HIV感染孕产妇的检测情况、人群分布特征及母婴阻断干预情况等。结果 2011—2020年,芜湖市报告HIV阳性孕产妇50例,平均阳性检出率为16.59/10万。HIV阳性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9.54±5.99)岁,以初中文化为主(25例,占50.00%),职业主要为家务及待业(32例,占64.00%)。感染途径多为性传播(28例,占56.00%)。HIV阳性孕产妇中,选择继续妊娠27例(占54.00%),终止妊娠21例(占42.00%),自然流产、失访各1例(各占2.00%);继续妊娠的孕产妇中,接受CD4+T淋巴细胞检测17例(占62.96%),接受病毒载量检测6例(占22.22%),抗病毒用药25例(占92.59%)。选择继续妊娠的孕产妇分娩儿童27例,分娩时均存活,其中儿童抗病毒用药26例(占96.30%);18月龄HIV检测排除感染24例(占88.89%),感染不确定1例,失访2例。结论 2011—2020年芜湖市孕产妇HIV检测率、孕产妇和儿童抗病毒用药率均达到国家项目指标要求,今后应进一步提高HIV感染孕产妇的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率,重点关注临产检测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管理
    2018—2021年吉林省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评价
    朱红, 徐长喜, 潘阳, 赵庆龙
    2023,21(5):  287-29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10
    摘要 ( 206 )   HTML全文 ( 12 )   PDF(876KB) ( 257 )  

    目的 掌握吉林省各级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为提升全省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2018—2021年吉林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情况,采用优劣解距离(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法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2018—2021年,对吉林省内134家医疗机构开展调查,其中省级5家,地市级32家,县区级47家,乡镇级50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6.89%,报告及时率为99.75%,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为99.82%,纸质报告卡填写准确率为95.93%,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为93.47%,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完整率为99.79%。TOPSIS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级别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综合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省级、乡镇级、地市级、县区级。结论 吉林省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整体较好,但仍存在报告不及时和不准确等问题,应继续提升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病原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培训方案建立及探讨
    熊彦红, 曹建平, 郑彬
    2023,21(5):  291-29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11
    摘要 ( 247 )   HTML全文 ( 12 )   PDF(859KB) ( 429 )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颁布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展规范化的生物安全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防止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因此,为了解寄生虫病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重点,笔者在问卷调查、访谈等工作基础上,明确了寄生虫病原实验室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培训的必要性,初步建立了寄生虫病原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培训方案,确立了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评估方法,以期为各地寄生虫病原实验室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埃及伊蚊抗药性研究进展
    卢娜, 周友华, 丁春丽, 郑宇婷, 周红宁
    2023,21(5):  295-30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12
    摘要 ( 201 )   HTML全文 ( 7 )   PDF(920KB) ( 300 )  

    埃及伊蚊起源于非洲,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等重要虫媒传染病的主要媒介。近年来,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量使用杀虫剂控制埃及伊蚊种群密度,埃及伊蚊对杀虫剂抗性程度不断增加。本文综述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有关区域埃及伊蚊对拟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有机氯杀虫剂抗药性的研究进展,为制定有效的埃及伊蚊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探讨
    实践教学改革在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邹伟浩, 彭鸿娟, 杨杏芬
    2023,21(5):  301-30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3.05.013
    摘要 ( 231 )   HTML全文 ( 10 )   PDF(979KB) ( 283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公共卫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作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流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不足、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双师制”培养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被弱化、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简单化等短板。对此,南方医科大学在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中,改革实践教学课程,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师资互通机制,加强实践基地思政教育,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事业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