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4,22(2):  0. 
    摘要 ( 92 )   PDF(17355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日化产品驱螨、抑螨和杀螨性能的评价方法》(T/CHCIA 002—2022)解读
    湛孝东, 蒋峰, 陈国庆, 张大存
    2024,22(2):  65-6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1
    摘要 ( 317 )   HTML全文 ( 22 )   PDF(951KB) ( 294 )  

    《日化产品驱螨、抑螨和杀螨性能的评价方法》(T/CHCIA 002—2022)是我国对除螨日化产品进行驱螨、抑螨和杀螨性能评价的第一个标准。本标准于2022年10月30日发布,2022年11月30日实施。本文对标准的制定背景、编制过程与方法、主要内容、实施与宣贯重点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为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专业人员开展日化产品除螨效果评价与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虫媒传染病专题
    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王奇, 师悦, 秦瑶, 马会来, 张丽杰, 孙军玲, 刘慧慧
    2024,22(2):  68-75.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2
    摘要 ( 294 )   HTML全文 ( 42 )   PDF(2871KB) ( 252 )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据,进行人群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的描述性分析;使用ArcGIS 10.7软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计算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部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类型;采用SaTScan 10.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17—2022年,全国22个省份的296个县(市、区)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 251例,其中犬源型流行区病例数891例(占71.22%),且病例数逐年上升;人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病例数分别为47例(占3.76%)和36例(占2.88%),持续处于较低水平。4月的报告病例数最多(142例);男女性别比为2.18∶1;病例职业以农牧民和学龄前儿童为主,分别占43.88%(549/1 251)和27.50%(344/1 251);不同年龄组中,0~4岁的报告病例数最多,为325例(占25.98%),其次是50~64岁,为300例(占23.98%)。病例主要分布于山西(449例)、甘肃(257例)、陕西(188例)、新疆(88例)、四川(84例)、河南(70例)和河北(41例)等7个省份,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4.08%(1 177/1 251)。犬源型、人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流行区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县分别是平定县(112例)、喀什市(11例)和伽师县(11例)。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病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聚集性(Moran’s I均>0,Z均>2.58,P均<0.01),高-高聚集区的县数由2017年的38个增加至2022年的48个,且由西部逐年向东转移;2022年河北、河南和北京出现新增高-高聚集的县。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7—2022年共发现3个聚集区,其中以阳泉市城区为中心,覆盖8个县(市、区)的一类聚集区发病风险最高(RR=46.76,LLR=704.79,P<0.01),聚集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9月,发病数256例。结论 2017—2022年中国内脏利什曼病整体呈上升趋势,重点流行区域由新疆野生动物源型区域向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等中北部的犬源型流行区转移,需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防控工作,遏制疫情上升势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白金姝, 秦丽岩, 史光忠, 王锋, 王福双, 李瑞, 赵江山
    2024,22(2):  76-8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3
    摘要 ( 223 )   HTML全文 ( 26 )   PDF(6811KB) ( 222 )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为中国利什曼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人数、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等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标化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数从4 487例减至904例,降幅79.85%;粗发病率从0.38/10万降至0.06/10万,降幅84.21%;标化发病率从0.37/10万降至0.08/10万,降幅78.38%。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5.00%、-5.06%、-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65、-90.70、-90.82,P均<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人群利什曼病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RR值从5.24降至0.23),随着时期的推移而降低(RR值从2.14降至0.67),越晚出生的队列其发病风险越小(RR值从7.86降至0.12)。结论 1990—2019年我国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利什曼病防治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对重点区域传播媒介的干预和高危人群的防护,以降低我国利什曼病疾病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时空多成分模型的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唐烨榕, 周红宁, 李菁华, 肖建鹏
    2024,22(2):  83-8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4
    摘要 ( 224 )   HTML全文 ( 18 )   PDF(1290KB) ( 218 )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时空分布特征及传播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本地病例逐日发病数,将人口密度、人均GDP、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因素作为协变量,构建基于Power-law算法的时空多成分模型,通过赤池信息量(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来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中缅边境地区景洪市2019年累计报告3 30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率为763.44/10万。将人均GDP纳入时间自相关成分,同时将人口密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纳入局部特性成分的时空多成分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AIC=2 317),此时时间自相关成分为0.215 1[95%CI:(0.081 2,0.570 2)]、空间流行成分为0.000 4[95%CI:(0.000 2,0.001 0)]、局部特性成分为3.015 2[95%CI:(1.650 7,5.507 8)]。协变量日平均相对湿度、人口密度、人均GDP、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作用强度依次为2.815 9[95%CI:(0.021 6,367.168 5)]、1.822 7[95%CI:(1.497 6,2.218 3)]、1.208 8[95%CI:(1.057 7,1.381 6)]、0.356 1[95%CI:(0.011 9,10.673 9)]、0.310 4[95%CI:(0.003 6,126.548 2)]。对发病数>20例的区域分析发现,允景洪街道、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和景洪工业园区时间自相关成分影响较大,嘎洒镇、勐龙镇和勐罕镇局部特性成分影响较大。结论 景洪市不同区域登革热时空构成存在差异性,具有不同的时空传播特征。人均GDP会扩大前期疫情对后期疫情传播的影响,人口密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则会影响研究区域登革热本地风险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基因的遗传特性分析
    张曼, 沈海默, 陈绅波, 陈军虎
    2024,22(2):  89-9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5
    摘要 ( 206 )   HTML全文 ( 13 )   PDF(3195KB) ( 191 )  

    目的 明确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几丁质酶(Plasmodium vivax chitinase, PvCHT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探究PvCHT1基因的地理差异,为我国间日疟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腾冲)、中国内陆地区(安徽合肥、河南郑州)PvCHT1基因序列,同时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下载获取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采用MEGA、DnaSP、KaKs_Calculator、Arlequin、STRUCTURE和 NETWORK软件,分别对所有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基因进化、遗传分化、种群结构和单倍型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中缅边境地区(6条)、中国内陆地区(10条)PvCHT1基因序列16条,从NCBI下载其他11个国家的PvCHT1基因序列551条。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有25个多态位点,其中16个为非同义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E617D(占31.57%)和I272M(占31.04%);中缅边境地区的PvCHT1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79)略高于中国内陆地区(π=0.000 71)和缅甸(π=0.000 75)。基因进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PvCHT1基因的中性检验(Tajima’s D)值<0,非同义替换与同义替换之比(Ka/Ks)>1。遗传分化分析显示,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与中国内陆之间的近交系数(FST)为0.31,与缅甸的FST为-0.05,与柬埔寨、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之间的范围为0.04~0.15,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之间的FST范围为0.24~0.56。种群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种群结构的最佳组数为7,其中,中缅边境种群由K1~K6组分构成,以K5为主。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存在4个单倍型地理集群,除中国内陆和墨西哥外,其他国家均共享单倍型H5。结论 中缅边境地区PvCHT1基因高度保守,提示其可作为传播阻断疫苗候选靶标;PvCHT1基因在不同种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因此在设计疫苗时应更具针对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生物活性的筛选及成分分析
    类晶晶, 李亚平, 娄紫微, 臧传慧, 程鹏, 公茂庆, 刘丽娟
    2024,22(2):  97-10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6
    摘要 ( 195 )   HTML全文 ( 8 )   PDF(1046KB) ( 220 )  

    目的 筛选对淡色库蚊幼虫和成蚊均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植物精油,获得对淡色库蚊有生物活性的精油成分。方法 采用药液浸养法测定19种植物精油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活性;选取幼虫毒杀活性实验中24 h死亡率超过50.00%的精油,采用密闭三角瓶熏蒸法测定其对雌性成蚊的熏蒸活性;选择对幼虫和成蚊均有较高活性的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其成分。结果 大葱与马樱丹精油对淡色库蚊Ⅲ龄幼虫活性较好,在80 μg/mL浓度下,蚊幼虫24 h平均死亡率高达100.00%;香附、檀香、肉桂和雪松精油活性次之,蚊幼虫24 h死亡率分别为91.67%、91.67%、88.33%、83.33%。选择上述6种精油开展成蚊熏蒸实验,结果大葱、雪松和香附精油的熏蒸活性较好,击倒中时(median knockdown time, KT50)值分别为5.31、8.60和9.49 min。选择对幼虫和成蚊均有较高活性的大葱、香附和雪松精油进行GC-MS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葱、香附和雪松精油中分别鉴定出32、62和48种成分,涉及烃类、醇、醛、胺、酮、酸、酚、酯等多种化合物。结论 大葱、雪松和香附精油对淡色库蚊幼虫和成蚊均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媒介蚊虫的防治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研究
    2012—2021年吉林省教师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潘艳, 马建军, 赵庆龙, 白云龙, 高智慧, 高迎, 朱红, 孟祥逸, 梅扬
    2024,22(2):  102-10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7
    摘要 ( 191 )   HTML全文 ( 14 )   PDF(1010KB) ( 154 )  

    目的 分析吉林省教师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完善学校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2012—2021年吉林省教师肺结核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教师肺结核患者的三间分布、发现方式及就诊间隔等情况。结果 2012—2021年吉林省累计登记教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529例,年均登记发病率为13.63/10万,登记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3.695,P<0.05),年递降率为11.32%。登记时间分布以2017年为分水岭,2012—2016年间3月登记患者最多(36例,占11.36%),9月登记患者最少(16例,占5.05%);2017—2021年间9月登记的患者最多(31例,占14.62%),2月登记患者最少(9例,4.25%)。患者主要分布在吉林中部地区(241例,占45.56%);男性244例,女性285例,性别比为1∶1.17;50岁及以上教师患者最多(188例,占35.54%)。患者发现方式以直接就诊最多(248例,占46.88%),追踪发现患者所占比例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5.207,P<0.05)。病原学阳性率为31.00%,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9.393,P<0.05)。教师患者的就诊延迟率为70.51%(373例),就诊延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趋势=7.478,P<0.05),就诊间隔中位数为30.00(12.00,45.00)d。结论 2012—2021年吉林省教师肺结核疫情呈下降趋势,但在患者及时就诊、主动发现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需加强教师健康宣教和健康体检以提高主动发现比例、减少就诊延迟,避免学校结核病疫情传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基于预后营养指数的分级营养干预对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应用效果
    李爽, 刘盛盛, 王华, 方雪晖, 赵存喜
    2024,22(2):  107-11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8
    摘要 ( 177 )   HTML全文 ( 12 )   PDF(948KB) ( 177 )  

    目的 观察基于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 PNI)的分级营养对耐药肺结核患者的干预效果,为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营养评估和营养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抽样,将2023年1—7月安徽省胸科医院的耐药肺结核住院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应用PNI分为营养正常、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4个层级,分别施以营养教育、营养教育+饮食指导、营养教育+饮食指导+肠内营养、营养教育+饮食指导+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分级干预;对照组予以营养教育为主的常规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干预后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临床预后等。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营养状况指标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27.80±10.36)g/L、(196.69±28.86)mg/L、(44.78±4.51)g/L,均高于同期对照组的(123.12±9.93)g/L、(181.26±29.56)mg/L、(39.51±4.3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57、4.235、4.672,P均<0.05)。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CD3+、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值分别为(62.42±7.32)%、(42.52±4.57)%、1.51±0.23,均高于对照组的(56.41±5.85)%、(39.13±3.57)%、1.27±0.26;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1.42±3.42)%,低于对照组的(35.01±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9.121、7.231、8.031、6.731,P 均<0.05)。试验组干预3个月后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分别为91.67%、89.58%、72.92%,均高于对照组的77.08%、72.91%和5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89、4.232、7.253,P 均<0.05)。结论 基于PNI的耐药肺结核患者分级营养干预可以提升患者血红蛋白、前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提高患者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和空洞闭合率,改善临床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管理
    《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WS/T 321—2010)在福建省和云南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黄春燕, 刘榆华, 谢汉国, 俞铖航
    2024,22(2):  112-11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09
    摘要 ( 167 )   HTML全文 ( 11 )   PDF(1427KB) ( 167 )  

    目的 了解《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WS/T 321—2010)(简称《标准》)的实施情况,为《标准》的推广和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福建省和云南省的省、市、县和乡镇4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的方式开展《标准》实施情况调查。结果 共调查工作人员308人,回收有效问卷308份。《标准》知晓率为71.10%(219/308),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中,≥50岁(81.40%,35/43)、市级单位(79.76%,67/84)、疾控机构(88.24%,105/119)、从事寄生虫病防治工作(85.71%,114/133)、高级职称(82.86%,58/70)、本科文化程度(77.09%,138/179)、公共卫生专业(86.21%,75/87)等人群的《标准》知晓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加和职称升高,《标准》知晓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8.272、8.258,P均<0.01);知晓途径主要是业务培训(65.30%,143/219)和自主查阅(60.73%,133/219)。在《标准》的使用情况方面,知晓《标准》的调查对象中,有75.34%(165/219)会在工作中使用,15.98%(35/219)会经常使用。不同宣贯方式中,宣传资料的普及率最高(58.77%,181/308);75.32%(232/30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题讲座的宣贯效果好。能正确且完整掌握诊断原则、感染方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和诊断类型等知识的调查对象人数分别为292人(占94.81%)、102人(占33.12%)、130人(占42.21%)、117人(占37.99%)和152人(占49.35%)。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占89.61%,276/308)认为标准的可操作性好或较好。宣贯力度对标准实施的影响最大(占80.84%,249/308)。91.88%(283/308)的调查对象认为现行标准不需要修订。结论 《标准》仍适用于当前阶段的诊断需求,应继续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宣贯力度,提高其认知和应用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明尼苏达量表的安徽省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宋律, 李珊珊, 梁园园, 赵东军, 胡兴强, 杜金, 李卫东, 徐庆华
    2024,22(2):  117-12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10
    摘要 ( 183 )   HTML全文 ( 14 )   PDF(964KB) ( 237 )  

    目的 了解安徽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2021年1—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皖北、皖中、皖南分别抽取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量表调查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调查了39个县723家乡镇卫生院的5 430名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其中,男性2 112人(占38.90%),女性3 318人(占61.10%);40~49岁人群居多(2 240人,占41.25%);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主(3 934人,占72.45%);所学专业最多的为临床医学(2 503人,占46.10%);来自一般乡镇卫生院更多(3 091人,56.92%)。工作总体满意度得分为(2.02±0.78)分,内部满意度得分为(1.94±0.71)分,外部满意度得分为(2.19±0.89)分。其中“我的报酬与我所做的工作量”得分最高,为(2.46±1.02)分;“能够做不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得分最低,为(1.74±0.65)分。性别、职称、工作机构规模和单位培训重视程度是影响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t=-4.61、2.28、2.70、-41.78,P均<0.05)。结论 安徽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总体满意度较高,外部满意度稍逊于内部满意度。建议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改善工作条件、提升薪酬待遇等途径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球孢子菌病1例及文献复习
    潘天宇, 刘宏炜, 沈梅丽, 李永怀, 吴通恒
    2024,22(2):  122-12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24.02.011
    摘要 ( 170 )   HTML全文 ( 8 )   PDF(1212KB) ( 199 )  

    本文报道了1例由波萨达斯球孢子菌感染导致的球孢子菌病病例。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入院,头面部及全身皮肤可见皮疹,内有脓液。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4.25×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64×109/L,超敏C反应蛋白85.9 mg/L。胸部CT示右肺下叶结节影,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症状未好转。随后提取皮肤组织、脓包脓液和外周静脉血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为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给予抗真菌治疗后明显好转。本文对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索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总结诊疗经验,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球孢子菌病的认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