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出版:《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编辑部
创刊:1972年
主编:汪天平
常务副主编:操治国
编辑部主任:张光明
刊号:ISSN 1672-2302 CN 34-1263/R
2025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23(3):  0. 
摘要 ( 44 )   PDF(39720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别报道
2011—2023年我国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分析
黄璐璐, 刘婧姝, 周正斌, 罗卓韦, 李元元, 陈军虎, 李石柱
2025,23(3):  131-136,14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1
摘要 ( 81 )   HTML全文 ( 4 )   PDF(5165KB) ( 31 )  

目的 分析全国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的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1—2023年全国报告的MT-ZVL病例信息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MT-ZVL的三间分布等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3年,全国累计报告MT-ZVL病例1 849例,分布在甘肃(791例)、山西(570例)、陕西(179例)、四川(138例)、河南(107例)、河北(59例)、北京(5例)等7个省份;陇南市武都区(286例)、舟曲县(215例)、平定县(139例)、宕昌县(117例)、阳泉市郊区(116例)为主要高发县(市、区);全国病例数整体呈先降后升趋势。时间上,3—7月报告病例数较多(948例,占51.27%),呈一定季节性。人群上,病例数较多的年龄组主要有1岁(239例,占12.93%)、50~59岁(231例,占12.49%)、60~69岁(224例,占12.11%);以男性为主(1 195例,占64.63%);农民占比最高(740例,占40.02%),其次为散居儿童(587例,占31.75%)。结论 2011—2023年全国MT-ZVL继续呈低流行态势,病例数先降后升,流行范围有所扩大,甘肃、山西为高发省份,病例高度集中于陇南山区、太行山南段及其延伸丘陵地带,且近年来农民、中老年人群的比例上升。建议在“全健康”框架下强化多部门联动,精准开展犬只管理、媒介控制、主动监测及科研创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毒性肝炎防控专题
2005—2024年吉林省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沈雪, 田鑫, 翟前前, 张洋, 王俊锋, 姚来顺, 黄飚
2025,23(3):  137-14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2
摘要 ( 60 )   HTML全文 ( 2 )   PDF(1610KB) ( 19 )  

目的 了解吉林省戊型肝炎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性特征,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4年吉林省戊型肝炎报告病例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戊型肝炎的流行特征;采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测戊型肝炎发病的空间聚集性及热点地区;应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05—2024年吉林省共报告戊型肝炎5 09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96/10万,2007年报告发病率最高(1.58/10万),2020年最低(0.40/10万)。不同人群中,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0/10万(3 765例),女性为0.51/10万(1 333例);报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2.01/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1 598例,占31.35%)。11月—次年5月报告病例数略微上升,共报告3 209例(占62.95%),3月份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501例,占9.83%)。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戊型肝炎“高-高”聚集区和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辽源市、通化市、四平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时空扫描分析共识别出9个戊型肝炎高发聚集区。结论 2005—2024年吉林省戊型肝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存在时空聚集性。建议加强吉林省南部和边境城市的戊型肝炎监测工作,对重点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2024年安徽省急性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及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苏颖, 王斌冰, 柴瑜, 董燕, 王军平, 张宁, 宋菲扬
2025,23(3):  144-14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3
摘要 ( 74 )   HTML全文 ( 2 )   PDF(1400KB) ( 13 )  

目的 了解安徽省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发病的流行特征及疫苗接种情况,为乙肝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2—2024年安徽省急性乙肝病例资料,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收集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急性乙肝的三间分布和疫苗接种情况;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发病率时间趋势进行分析,计算年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结果 2012—2024年安徽省累计报告急性乙肝18 01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3/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2—2024年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0.52%,t=-8.13,P<0.01),其中2018—2024年发病率下降明显(APC=-16.20%,t=-6.05,P<0.01)。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最高为3月(1 639例,占9.10%)。年均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宿州市(7.87/10万)、宣城市(2.56/10万)和黄山市(2.12/10万)。全部报告病例中,男性11 404例,女性6 615例;30~44岁年龄组人群病例最多(5 318例,占29.51%);职业以农民为主(13 303例,占73.83%)。2012—2024年安徽省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均高于99.00%,24 h内首针及时接种率除2021年(89.78%)和2022年(89.88%)外,均保持在90.00%以上。结论 安徽省急性乙肝发病呈下降趋势,乙肝疫苗保持高水平接种率。全省应强化高发地区(宿州)和高发人群(农民)的乙肝防控工作,加强乙肝疫苗接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分析
王秀琴, 杨琪, 王雪敏, 张文霞, 马莹, 马金宇, 董军强, 赵立华
2025,23(3):  149-154.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4
摘要 ( 59 )   HTML全文 ( 2 )   PDF(3046KB) ( 12 )  

目的 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宁夏发病时间为2008—2024年的病毒性肝炎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变化趋势。结果 2008—2024年,宁夏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82 18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2.19/10万;各型病毒性肝炎构成以乙肝为主(66 438例,占80.84%)。甲肝和乙肝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18.56%、-11.24%,t=-4.83、-13.22,P均<0.05);丙肝发病率2008—2011年上升较快(APC=26.24%,t=3.29,P<0.05),2011—2019年上升速度放缓(APC=5.25%,t=3.89,P<0.05),2019—2024年出现较快下降(APC=-23.26%,t=-9.08,P<0.05);戊肝发病率未检出趋势性变化。男性、女性病毒性肝炎累计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9 779例(占60.57%)和32 401例(占39.43%),年均发病率分别为85.71/10万和58.11/10万;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20~49岁年龄段(47 607例,占57.93%),发病率总体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报告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42 821例,占52.11%),农民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占比均为最高。地区分布上,银川市的报告病例数最多(25 226例),吴忠市的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84.62/10万)。结论 宁夏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中老年男性及农民是重点人群。未来防控应重点加强农村中老年人群筛查治疗,降低人群的疾病负担和发病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免疫效果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高文燕, 黄勋, 陈杨伟, 王清华, 黄永翰, 朱瑜, 郑巧珍, 林澍, 张银川, 于述航, 李晓燕, 贾海梅
2025,23(3):  155-159.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5
摘要 ( 42 )   HTML全文 ( 3 )   PDF(892KB) ( 10 )  

目的 分析影响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阻断免疫效果的因素,为完善新生儿HBV感染母婴阻断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3年8月—2024年10月在福州市完成了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程序并采取了乙肝母婴阻断措施、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的新生儿开展研究,病例组为乙肝免疫后无应答的新生儿,对照组为免疫后产生应答的新生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阻断免疫效果的因素。结果 共调查1 256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病例组419对,对照组837对。母亲年龄≥36岁(OR=0.54,95% CI:0.32~0.92),母亲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OR=0.58,95% CI:0.41~0.82)的新生儿发生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风险更低;而家属中有乙肝患者或HBsAg携带者(OR=1.44,95% CI:1.09~1.92)、卡介苗与乙肝疫苗接种部位相同(OR=1.48,95% CI:1.12~1.95)的新生儿发生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风险更高。结论 福州市新生儿乙肝母婴阻断免疫效果受母亲年龄、孕期抗病毒治疗、家属中是否有乙肝患者或HBsAg携带者、接种部位等因素影响。建议加强产前筛查和抗病毒治疗,开展精准化健康教育和免疫管理,对免疫无应答的儿童及时进行再免疫。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研究
空间零膨胀泊松模型在云南省布鲁氏菌病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袁睿, 李柯, 张乐乐, 于彬彬, 杨向东, 王鹏, 张志杰
2025,23(3):  160-164,18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6
摘要 ( 83 )   HTML全文 ( 2 )   PDF(1642KB) ( 20 )  

目的 探讨空间零膨胀泊松模型在零值过多的云南省布鲁氏菌病病例数据空间分析中的应用价值,为公共卫生领域类似数据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22年1—12月云南省布鲁氏菌病发病数据。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布鲁氏菌病病例的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动态窗口扫描统计探测空间聚集簇。分别使用传统泊松模型、零膨胀泊松模型和空间零膨胀泊松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并基于差信息准则(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 DIC)和渡边-赤池信息准则(Watanabe-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WAIC)确定最优模型。结果 2022年1—12月云南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1 015例,县级病例数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40,Z=8.80,P<0.01)。滇东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并存在一个高风险聚集簇(RR=18.53,LLR=694.21,P<0.01)。空间零膨胀泊松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DIC=556.055,WAIC=740.752),非空间零膨胀泊松模型其次(DIC=815.527,WAIC=1 564.548),且均优于传统泊松模型(DIC=975.799,WAIC=1 613.696)。其中后两种模型出现结果偏倚,导致参数估计不准确。对于最优模型,其空间结构化随机效应的后验均数具有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32,Z=5.92,P<0.01),而非结构化随机效应则无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08,Z=1.52,P>0.05)。结论 融合了空间效应的零膨胀泊松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的零膨胀计数数据,揭示疾病数据中的潜在空间结构,为低流行强度传染病的空间流行病学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23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翟前前, 刘慧慧, 王俊锋, 蔡剑, 安光旭, 张洋, 姚来顺
2025,23(3):  165-17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7
摘要 ( 67 )   HTML全文 ( 3 )   PDF(2357KB) ( 16 )  

目的 分析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探索HFRS高发地区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1—2023年吉林省报告的HFRS发病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采用ArcGIS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1—2023年吉林省累计报告HFRS 6 557例,发病率为1.87/10万,死亡22例,病死率0.32%。2014年发病率最高(2.71/10万),2023年发病率最低(0.66/10万)。吉林省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梅河口市(4.87/10万)。吉林省HFRS存在2个流行高峰,为3—6月和10—12月,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 660例(占40.57%)和1 918例(占29.25%)。男性发病率(2.87/10万)高于女性(0.82/10万),50~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76/10万),职业主要为农民(4 140例,占63.14%)。空间聚集性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和半山区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长白山管委会、梅河口市以及西部的白城市。结论 2011—2023年吉林省HFRS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存在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东部山区、半山区和西部草甸、湿地为高发区域,中老年、男性、农民为高发人群,应予以重点关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23年成都市猩红热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李永盛, 杜训波, 龙露, 魏荣杰, 王瑶, 王亮
2025,23(3):  171-175,182.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8
摘要 ( 68 )   HTML全文 ( 3 )   PDF(3373KB) ( 22 )  

目的 分析成都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猩红热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7—2023年成都市各区(市、县)街道/乡镇的猩红热监测数据,描述发病概况及三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分析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7—2023年成都市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4 433例;报告发病率为1.41/10万~7.50/10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χ2趋势=1 089.79,P<0.01)。4—6月(1 655例,占37.33%)和11月—次年1月(1 336例,占30.14%)为发病高峰期。3~8岁为高发年龄段(3 837例,占86.56%),男、女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 669例和1 764例,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2.08/10万)高于女性(1.38/10万)。各地区中,邛崃市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13.68/10万),新都区报告病例数最多(1 034例,占23.33%)。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17—2019年和2021—2023年成都市猩红热发病率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均>0,Z均>1.960,P均<0.05),热点区域为新都区、邛崃市、双流区、龙泉驿区等区(市、县)的部分街道/乡镇;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一类聚集区为新都区,聚集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结论 成都市猩红热疫情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应在高发季节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监测预警和宣传教育,减少疾病危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研究
淡色库蚊表皮蛋白对残杀威抗性的蛋白组学研究
张辉红, 徐颢源, 李文璇, 郭秀霞, 程鹏, 王海防, 刘丽娟, 张崇星
2025,23(3):  176-182.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09
摘要 ( 61 )   HTML全文 ( 1 )   PDF(1999KB) ( 16 )  

目的 探究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的表皮蛋白适应机制,明确差异表达蛋白在抗性与敏感株系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实验室淡色库蚊敏感株系为亲本,连续20代残杀威筛选培育抗性株系,收集抗性与敏感株淡色库蚊各发育阶段样本。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iTRAQ)定量分析蛋白组,利用C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平行反应监测验证关键蛋白表达。结果 共鉴定出156个差异表达蛋白(59个上调,97个下调),淡色库蚊抗性株系中表皮结构成分蛋白(B0WIY4、B0W0L1)、几丁质结合蛋白及幼虫表皮蛋白显著上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B0WY76)、能量代谢蛋白(丙酮酸脱氢酶B0XA87)及核糖体蛋白(B0WQU6)显著下调。平行反应监测验证了肌动蛋白(B0WY76)等11类蛋白表达。结论 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与表皮蛋白差异表达和细胞骨架重构引起的表皮结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结构改变可能延缓杀虫剂表皮渗透,从而增强对残杀威的抗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分析
王涵飞, 胡冬梅, 张晓萌, 李涛, 徐彩红, 刘慧慧
2025,23(3):  183-18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10
摘要 ( 76 )   HTML全文 ( 1 )   PDF(1537KB) ( 15 )  

目的 了解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诊疗费用,为耐药肺结核经济负担相关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抽取6、3和5个省份,每个省份抽取1~2个工作配合度较高的地市,每个地市抽取1家工作配合度较高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调查。对2021年1—6月治疗的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实施问卷调查,进行疾病经济负担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162例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治疗完成平均总费用为109 452(69 530,182 365)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88 681(58 967,160 611)元,直接非医疗费用10 299(4 710,19 029)元,间接费用974(0,4 380)元。患者自付费用68 052(44 597,93 761)元,自付比例为63.78%(43.79%,81.07%);其中直接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为54.88%(36.10%,78.21%),西部地区[71.35%(48.78%,96.10%)]和非住院患者[90.23%(65.90%,100.00%)]直接医疗费用自付比例较高(H=35.061,Z=38.650,P均<0.01)。患者家庭灾难性支出发生率为96.25%;自付总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在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地区,是否为家庭收入最高者以及是否为流动人口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536、38.579、11.439,Z=2.931、-3.830,P均<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学生及老师患者相比,职业为农民(b=2.395,95%CI:1.249~3.541)和家务及待业(b=2.324,95%CI:0.753~3.894)是患者经济负担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疾病经济负担较重,尤其是直接医疗费用较高;需要重点关注农民、家务及待业人群的肺结核疾病经济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管理
基于CiteSpace的血吸虫循环抗原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唐琦, 吕超, 周新杰, 冯婷, 许静, 秦志强
2025,23(3):  189-194.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3.011
摘要 ( 63 )   HTML全文 ( 2 )   PDF(2342KB) ( 10 )  

目的 了解国内外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进展,为我国血吸虫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检索1990—2024年发表的血吸虫循环抗原相关文献,通过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结果 共获得中文文献264篇,英文文献498篇。中文文献发文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英文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中文文献中,娄文娴发文最多(14篇);英文文献中,Deelder AM发文最多(108篇)。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的主要聚类标签为“抗原”“红细胞”“吡喹酮”,突现强度最大的是“循环抗原”,突现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抗体”,突现词从“循环抗原”“红细胞”“疗效考核”逐渐向“金纳米棒”“联合检测”“血吸虫病”过渡。英文文献的主要聚类标签为“chemotherapy”(化学疗法)、“anodic antigen”(阳极抗原)和“intensity”(密度),突现强度最大的是“monoclonal antibody”(单克隆抗体),突现持续时间最长的为“individuals”(个体),突现词从“monoclonal antibody”“individuals”“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被忽视的热带病)逐步向“prevalence”(患病率)和“Schistosoma mansoni”(曼氏血吸虫)等过渡。结论 目前我国学者对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较少,建议国内加强对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加强多学科、多机构协同攻关,为我国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