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出版:《热带病与寄生虫学》编辑部
创刊:1972年
主编:汪天平
常务副主编:操治国
编辑部主任:张光明
刊号:ISSN 1672-2302 CN 34-1263/R
2024年, 第2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2024,22(5):  0. 
摘要 ( 51 )   PDF(6633KB) ( 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题
2010—2023年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岳玉娟, 任东升, 伦辛畅
2024,22(5):  257-261.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1
摘要 ( 203 )   HTML全文 ( 10 )   PDF(1852KB) ( 150 )  

目的 了解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死亡病例的流行特征,为我国SFTS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23年我国SFTS死亡病例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死亡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特征,以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诊断、发病至死亡的时间间隔特征。结果 2010—2023年,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个地市219个县(市、区)736个乡镇(街道)报告SFTS死亡病例1 326例,年均病死率为4.83%。年死亡数呈波浪式增长,年病死率呈波浪式下降。2019—2023年病死率逐年下降,2023年死亡数为191例,病死率为3.77%。死亡病例时间分布具有季节性,高峰期为5—7月,占总死亡数的61.84%(820/1 326)。2010—2023年报告死亡病例的地区数量不断增加,山东省死亡数占全国的51.43%(682/1 326)。男女性别比为1.15∶1;≥50岁年龄组占96.15%(1 275/1 326),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农民占84.46%(1 120/1 326)。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2010年为89.00 d,2011—2023年为6.54~9.71 d。共有578例死亡病例在死亡后才确诊,占总报告死亡数的43.59%(578/1 326),其中山东省最多(352例)。结论 我国SFTS报告死亡数总体上升,病死率总体呈下降态势。针对死亡病例地区数量不断增多、死亡数增加等特点,建议提升各地SFTS病例监测水平与诊治能力,同时加强重点人群SFTS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3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季节性特征分析
耿浩翔, 储娜, 李明, 储修杰, 孙永, 陈晴晴, 龚磊
2024,22(5):  262-26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2
摘要 ( 114 )   HTML全文 ( 9 )   PDF(1015KB) ( 87 )  

目的 探究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流行的季节性特征,为SFTS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10—2023年安徽省SFTS的月发病数和死亡数,运用集中度法分析SFTS发病的季节性强弱,圆形分布法分析SFTS发病高峰日和流行高峰期。结果 2010—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5 715例,死亡184例,年均发病率为0.661 6/10万,病死率为3.22%。发病率最低为0.001 6/10万(2010年),最高为2.310 9/10万(2023年),整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 518.04,P<0.01)。集中度法显示,2010—2023年安徽省SFTS的月发病数总体集中度M值为0.538,提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圆形分布法显示,安徽省SFTS春夏季(3—8月)的发病高峰日为6月2日,流行高峰期为4月20日—7月15日;秋冬季(9月—次年2月)的发病高峰日为10月9日,流行高峰期为9月16日—11月1日。结论 安徽省SFTS发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呈现主、次2个高峰的“双峰”分布特征。建议在流行高峰期来临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SFTS疫情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2023年湖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杨浩, 张斯钰, 赵善露, 戴志辉, 卜哲妮, 陈生宝, 刘荣娇, 湛志飞, 罗垲炜
2024,22(5):  267-27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3
摘要 ( 103 )   HTML全文 ( 3 )   PDF(1371KB) ( 79 )  

目的 掌握湖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3年湖南省报告的SFTS病例信息,对其三间分布、就诊情况、死亡病例以及聚集性疫情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014—2019年在郴州市永兴县、2015—2023年在娄底市新化县、2020—2023年在张家界市慈利县分别开展健康人群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bieense)血清学监测,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计算健康人群大别班达病毒抗体阳性率。结果 2014—2023年湖南省共报告59例SFTS病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0.006 6/10万。湖南省14个地市中共有7个地市报告SFTS病例,其中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市分别为怀化市(39例)、岳阳市(8例)和张家界市(6例)。2014—2023年湖南省SFTS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主要集中在6—11月,共报告病例48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1.35%。报告病例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主要集中在50~79岁,共报告病例5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4.75%;职业主要为农民,占89.83%(53/59)。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起,其中1起因人际传播引起,另1起因蜱虫叮咬传播引起。人群血清学监测7 055人,其中大别班达病毒抗体阳性158人,抗体阳性率为2.24%。结论 2014—2023年湖南省SFTS发病呈现增长趋势,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避免因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暴发疫情,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维拉韦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彭俊侠, 王鑫, 杨佳月, 苏倩
2024,22(5):  271-27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4
摘要 ( 116 )   HTML全文 ( 2 )   PDF(1011KB) ( 46 )  

目的 明确法维拉韦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23年3月—2024年8月收集收治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和重症监护室的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过法维拉韦治疗,将患者分为法维拉韦治疗组(治疗组)和无法维拉韦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对两组除“是否接受法维拉韦治疗”外的其他因素按1∶1进行整群匹配,对匹配成功后两组患者的28天生存率和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并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28天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27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治疗组111例,对照组161例。所有病例中,死亡65例,病死率为23.90%。将年龄、C反应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大别班达病毒核酸载量共5个指标认定为PSM的协变量。匹配后,两组均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匹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8天生存率分别为85.19%(92/108)和78.70%(85/108),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28天死亡患者数分别为16例和23例,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5(3.0,9.0)d和2.0(1.0,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4,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法维拉韦是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HR=0.534,95%CI:(0.267,1.068)],年龄增大[HR=1.044,95%CI:(1.004,1.085)]、血清淀粉酶升高[HR=1.003,95%CI:(1.001,1.005)]、使用糖皮质激素[HR=2.243,95%CI:(1.093,4.602)]以及出现意识障碍[HR=11.548,95%CI:(4.786,27.861)]是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服用法维拉韦的111例患者总体耐受性尚可,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法维拉韦治疗SFTS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疗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研究
2016—2023年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病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吴小红, 田洪春, 罗静雯, 铁磊, 邓秀, 张素平, 刘阳
2024,22(5):  277-28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5
摘要 ( 104 )   HTML全文 ( 5 )   PDF(6419KB) ( 101 )  

目的 分析四川省丘陵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四川省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2016—2023年每年在四川省选择一定数量的县(市、区)设立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粪样中钩虫卵、蛔虫卵和鞭虫卵并计算感染率,分析丘陵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的感染率差异。使用ArcGIS 10.7软件建立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空间数据库,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在空间上是否存在聚集性。结果 2016—2023年,在四川省70个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共调查89 226人,发现土源性线虫感染者8 075人,总感染率为9.05%。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为8.52%(7 602/89 226)、0.52%(465/89 226)和0.17%(149/89 226),混合感染率为0.15%(130/89 226)。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8.68%(3 725/42 912)和9.39%(4 350/46 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1,P<0.01);随着年龄增加和文化程度降低,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675.73、883.37,P均<0.01);不同职业中农牧民总感染率较高(10.54%,7 376/69 990),不同职业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86,P<0.01)。土源性线虫感染率>20.00%、10.01%~20.00%、5.01%~10.00%、1.01%~5.00%和0.01%~1.00%的县(市、区)数分别为8个、21个、19个、20个和2个;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土源性线虫和钩虫感染分布存在空间聚集现象(Moran′s I均>0,Z均>2.58,P均<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的县(市、区)数分别为7个、2个、1个和2个,钩虫感染率“高-高”“高-低”“低-高”和“低-低”聚集的县(市、区)数分别为7个、3个、1个和2个。结论四川省丘陵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且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应该加强重点地区综合性防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22年云南省市售淡水产品食源性寄生虫监测分析
张娟, 周晓梅, 陶洪, 李彦忠, 杨晶晶, 王婷婷, 陈奕杉, 向以斌
2024,22(5):  284-28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6
摘要 ( 103 )   HTML全文 ( 3 )   PDF(901KB) ( 74 )  

目的 了解云南省市售淡水产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22年,在云南省16个州(市)开展市售淡水产品食源性寄生虫感染情况监测工作,其中淡水鱼检测项目为东方次睾吸虫囊蚴、颚口线虫Ⅲ期幼虫和华支睾吸虫囊蚴,淡水螺检测项目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淡水蟹和淡水虾检测项目为并殖吸虫囊蚴。采集的样本涉及流通、餐饮和养殖环节。检测方法均采用消化法。结果 2017—2022年共检测淡水产品2 803份,检出寄生虫158份,检出率为5.64%;其中检测淡水鱼类8种共328份、淡水虾1种共57份,均未检出寄生虫;检测淡水螺3种共2 215份,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总检出率为5.82%;检测淡水蟹4种共203份,并殖吸虫囊蚴总检出率为14.29%。2017—2022年,云南省淡水产品寄生虫逐年检出率分别为7.69%(15/195)、8.85%(56/633)、6.01%(27/449)、2.95%(19/645)、2.78%(9/324)和5.75%(32/557)。除怒江州外,各地送检的淡水产品均检出寄生虫。不同采样环节中,流通、餐饮和养殖环节淡水产品寄生虫检出率分别为6.02%(144/2 394)、4.03%(11/273)和2.21%(3/136)。结论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市售淡水产品均存在寄生虫感染情况,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宣教工作,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以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2023年南宁市华支睾吸虫感染及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
韦舒琳, 屈志强, 刁书琴, 李雪, 罗密芳, 黄燕翠, 罗媛媛
2024,22(5):  289-29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7
摘要 ( 131 )   HTML全文 ( 3 )   PDF(948KB) ( 68 )  

目的 调查南宁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南宁市每年抽取2~3个县(区)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点,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各监测点每年抽取1 0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进行华支睾吸虫虫卵检测,并从中随机抽取150人进行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 2021—2023年共调查8 058人,检出华支睾吸虫阳性1 534人,总感染率为19.04%;主要为轻度感染(占85.46%,1 311/1 534)。各县(区)感染率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968,P<0.05),前3位的县(区)依次为江南区(41.16%,417/1 013)、青秀区(36.97%,373/1 009)和西乡塘区(15.30%,153/1 000)。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8.07%(1 101/3 922)和10.47%(433/4 136),年龄分布上以50~59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较高(28.33%,440/1 553),文化程度分布上以初中文化人群感染率较高(28.15%,908/3 226),职业分布上以农民感染率较高(26.02%,1 368/5 258);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的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732、691.044、352.794、695.679,P均<0.05)。知信行调查中,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正确率分别为80.08%(961/1 200)、72.75%(873/1 200)、69.42%(833/1 200)。防治知识知晓[OR=0.51,95%CI:(0.35,0.74)]、防治态度正确[OR=0.44,95%CI:(0.30,0.65)]、防治行为正确[OR=0.26,95%CI:(0.18,0.40)]均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呈负相关。结论 南宁市人群华支睾吸虫总体感染水平较高但以轻度感染为主,人群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信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开展以健康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降低人群感染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研究
DNA去甲基化酶TET1促进银纳米颗粒诱导的LO2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HULC的表达
焦群芳, 李惠芳, 郑冬燕, 黄豪, 钟清华, 蔡晓楠, 凌晓璇, 刘林华
2024,22(5):  294-30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8
摘要 ( 106 )   HTML全文 ( 3 )   PDF(1093KB) ( 83 )  

目的 探讨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es, AgNPs)对DNA去甲基化酶10-11易位蛋白(ten-eleven translocation proteins, TETs)家族表达的影响及其对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肝癌高表达转录本(high up-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 HULC)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浓度为0(空白对照组)、5、10和20 μg/mL的AgNPs处理人正常肝细胞系(LO2细胞),同时选用10 μg/mL的AgNPs分别与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itidine, 5-az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 TSA)联合处理LO2细胞24 h。采用qRT-PCR检测lncRNA HULC、HOTAIRM1、H19、MALAT1以及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家族、TETs家族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WB)检测DNMTs家族、TETs家族的蛋白表达情况,并且利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TET1的表达,进一步探讨TET1与lncRNA HULC的调控关系。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各浓度组中H19的mRNA表达均下调(t=7.250、6.876、5.077,P均<0.05),20 μg/mL AgNPs组lncRNA HULC的mRNA表达上调,HOTAIRM1表达下调(t=12.250、12.850,P均<0.05)。TSA干预后lncRNA HULC的表达上调,H19表达下调(t=12.970、12.950,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20 μg/mL AgNPs组中的TET1和TET3表达上调(t=6.909、15.551,P均<0.05)。TSA干预后TET1的表达上调,TET3表达下调(t=17.224、3.602,P<0.05)。WB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各浓度组的DNMT1和DNMT3a蛋白表达均上调,而DNMT3b蛋白表达均下调(t=5.968、2.518、4.010,t=8.983、16.230、14.260,t=23.000、41.630、49.300;P均<0.05)。5-azaC和TSA组分别干预后DNMT1蛋白表达均下调,DNMT3a蛋白表达均上调(t=3.111、3.695,t=30.740、62.790;P均<0.05),而DNMT3b表达分别下调和上调(t=7.024、3.372,P均<0.05)。各浓度组TET1的蛋白表达均上调(t=5.869、7.519、10.470,P均<0.05)。成功构建沉默TET1的细胞模型,si-TET1-3组(TET1基因沉默组)TET1蛋白和lncRNA HULC的mRNA表达均较si-NC组(沉默对照组)降低(t=3.297、4.708,P均<0.05)。结论 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细胞中lncRNA HULC和DNA去甲基化酶TET1的表达均上调,添加5-azaC和TSA干预后可有效改变其表达水平,表明lncRNA HULC极大可能受到DNA甲基化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不同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非结核病定点医院诊断肺结核的效果评价
王甜甜, 王晓君, 吴刚, 周美兰, 张正斌, 鲁周琴, 李月华
2024,22(5):  301-305.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09
摘要 ( 110 )   HTML全文 ( 6 )   PDF(937KB) ( 63 )  

目的 分析不同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非结核病定点医院(简称非定点医院)首次就诊肺结核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和效果,为非定点医院优化结核病检测流程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简称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由武汉市6家非定点医院报告的初次建档收治、并经结核病定点医院确诊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搜集患者个案资料,在非定点医院信息系统中搜集患者就诊期间的结核病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信息等资料。比较不同实验室检测技术在非定点医院单独或联合使用对结核病患者的检出率,并比较开展与未开展GeneXpert MTB/RIF(简称GeneXpert)检测患者的诊断天数、诊断费用、利福平耐药检出情况等指标。结果 研究共纳入确诊肺结核患者386例,其中8例为利福平耐药患者。非定点医院采用单一实验室检测技术时,GeneXpert、分枝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检测、涂片抗酸染色的检出率分别为86.79%(138/159)、79.37%(50/63)、75.00%(45/60)、48.25%(138/286);采用两种实验室检测技术时,GeneXpert+分枝杆菌培养、GeneXpert+涂片抗酸染色、涂片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培养的检出率分别为90.00%(45/50)、84.75%(100/118)、79.66%(47/59)。开展GeneXpert检测的患者结核病平均诊断天数和诊断费用分别为1(1,1)d和(2 039±2 075)元,未开展的患者则分别为4(2,9)d和(3 140±4 55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10.975,t=-3.198;P均<0.01)。GeneXpert组和非GeneXpert组均有4例利福平耐药患者,GeneXpert组检出3例,非GeneXpert组未能检出。结论 非定点医院利用GeneXpert检测诊断肺结核患者的平均成本相对较低,若联合开展GeneXpert检测和常规痰检将有利于普通肺结核和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诊断,对早期快速发现传染源、控制肺结核流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实验室检测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杨静, 陈叶昕, 夏广秀, 林雨虹, 李军, 徐东芳, 李跃, 丁运生, 包训迪
2024,22(5):  306-31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0
摘要 ( 91 )   HTML全文 ( 6 )   PDF(1031KB) ( 51 )  

目的 分析不同实验室检测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不同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3年1—8月在安徽省胸科医院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采集痰标本进行抗酸染色涂片、分枝杆菌分离培养以及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TB-DNA)、RNA检测(TB-RNA)和GeneXpert MTB/RIF检测,采集血液标本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TB-Ab)检测。比较7种检测技术单独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并计算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结果 共有191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纳入本研究。7种检测技术单独应用时,TSPOT-TB检测技术的灵敏度(74.17%)、阴性预测值(63.95%)和约登指数(0.516 3)最高,GeneXpert MTB/RIF检测技术的特异度(100.00%)和阳性预测值(100.00%)最高。联合应用时,TSPOT-TB、TB-Ab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91.67%),TB-DNA、TB-RNA和GeneXpert MTB/RIF联合检测的特异度(94.37%)、阳性预测值(94.44%)、阴性预测值(94.37%)和约登指数(0.510 4)最高。单独应用时,TSPOT-TB检测技术的AUC最高(0.758),联合应用时,TB-DNA、TB-RNA和GeneXpert MTB/RIF联合检测的AUC最高(0.755)。结论 7种实验室检测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均有效,其中TSPOT-TB检测技术的特异度、灵敏度和约登指数均较高。临床上可根据自身情况单独或者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检测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高龄挪威疥确诊患者临床诊治1例
王碧柏, 刘蓬欣, 张玉超, 徐莉, 张中琼, 吴建华, 周志
2024,22(5):  311-314.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1
摘要 ( 88 )   HTML全文 ( 2 )   PDF(1345KB) ( 80 )  

本文报道1例阿尔茨海默病合并类天疱疮后感染挪威疥(又称结痂型疥疮)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该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经抗炎治疗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仍反复升高;后出现全身多发性斑丘疹及皮肤痂壳,天疱疮与大庖性类天疱疮多项检测阴性,皮屑细菌涂片查见疥螨及虫卵遂确诊为挪威疥,序贯外用10%硫软膏、精联肤康抑菌液(5%二氯苯醚菊酯溶液)配合口服伊维菌素片后,病原学检查确认治愈。密切接触者外用10%硫软膏1个疗程后均痊愈。本病例报道旨在分析老年挪威疥患者的临床诊疗要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高洋, 关飞, 雷家慧
2024,22(5):  315-320.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4.05.012
摘要 ( 92 )   HTML全文 ( 1 )   PDF(925KB) ( 108 )  

褪黑素(melatonin, MT)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睡眠辅助剂用于调节昼夜周期。除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控氧化应激减轻感染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调控昼夜节律增强免疫功能两方面。此外,褪黑素还可以通过调节Th1/Th2发育及分化、NF-κB的磷酸化等方面发挥抗炎效应,并影响细胞凋亡途径等发挥一定的抗感染作用。本文概述褪黑素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及上述作用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临床抗感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