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8-12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视角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20 年版) 》释义
    党辉, 李银龙,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2020,18(3):  133-137. 
    摘要 ( 1355 )   PDF(1977KB) ( 2832 )  
    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监测历程,强调了监测方案适时修订的必要性,通过对比 2014 年版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突出 2020 年版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修订的思想和内容,并在总结以往监测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版监测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 年版) 》解读与思考
    姚嵩, 方雪晖
    2020,18(3):  138-141,137. 
    摘要 ( 1345 )   PDF(1290KB) ( 3466 )  
    为更好地帮助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理解和运用好《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 年版)》(简称2020 年版技术规范),本文对2020 年版技术规范与《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 年版)》(简称2008 年版工作指南)进行了比较,并重点对2020 年版技术规范在防控策略、强化预防、重点人群防控、服务体系以及患者发现、诊断、治疗、管理等核心内容进行了解读与思考,以期为各级结核病防治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原虫检测 碘液染色涂片法》( WS/T 634-2018)标准解读
    周瑞敏, 杨成运, 刘颖, 张红卫
    2020,18(3):  142-144. 
    摘要 ( 948 )   PDF(668KB) ( 1926 )  
    《肠道原虫检测 碘液染色涂片法》(WS/ T 634-2018)是我国采用碘液染色涂片法对肠道原虫检测的第一个系统性技术标准。本标准于2018 年9 月26 日发布,2019 年4 月1 日实施。本文对标准的制定背景、编制过程与方法、主要内容、实施与宣贯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广东省首次红带锥蝽分布调查与分析
    廖宇煌, 卢文成, 毛强, 张启明, 何宇驰, 邓卓晖
    2020,18(3):  145-150. 
    摘要 ( 907 )   PDF(6806KB) ( 1406 )  
    目的 了解红带锥蝽在广东省的地理分布、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选取粤西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8 个地市共23 个县(市、区)开展调查,采取光诱法和人诱法进行搜捕。对捕获的锥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锥蝽基因组DNA,PCR 扩增细胞色素b(Cytb)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结果 调查共捕获红带锥蝽273 只,其中若虫36 只,成虫237 只,分布在广东省的8 个地市共23 个县(市、区)。经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采集到的锥蝽为红带锥蝽,与广西合浦红带锥蝽Cytb 基因(GenBank: MH368018. 1)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4. 91%。调查共收集到9 起锥蝽叮咬人的事件报告。结论 红带锥蝽广泛分布于广东省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居民被叮咬的事件时有发生,应加强对红带锥蝽的监测和控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2019 年重庆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杨琳, 赵寒, 李勤, 李柏松, 易娟, 熊宇, 漆莉
    2020,18(3):  151-154,187. 
    摘要 ( 876 )   PDF(3262KB) ( 1219 )  
    目的 分析重庆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2009-2019 年重庆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9 年重庆市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共359 471 例,死亡14 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10. 10/ 10 万,年报告发病率在69. 75/ 10 万~156. 76/ 10 万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χ2趋势= 986. 165,P<0. 001)。每年呈现7-9 月和11 月-次年1 月两个高峰期。年均报告发病率位居前三位的地区为沙坪坝区(354. 89/10 万)、南岸区(260. 31/ 10 万)和垫江县(205. 11/ 10 万)。人群分布方面,男性报告发病例数(200 968 例)和发病率(121. 10/ 10 万)均高于女性;年龄上以5 岁以下人群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68. 53%,246 347/ 359 471);职业上以幼托儿童(66. 01%,237 279/ 359 471)和农民(12. 09%,43 455/ 359 471) 占比较高。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98. 29%);病毒和细菌型病例分别以轮状病毒感染(占94. 05%)和沙门氏菌感染(占52. 31%)为主。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聚集事件189 起,报告发病数4 363 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重庆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形势较为严峻,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控制暴发和流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19 年吉林省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赵庆龙, 刘诗蒙, 李美娜, 赵尧, 于光艳
    2020,18(3):  155-158. 
    摘要 ( 636 )   PDF(1316KB) ( 967 )  
    目的 分析吉林省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0-2019 年吉林省报告的猩红热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吉林省猩红热三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 年吉林省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26 614 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 71/ 10 万。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出现在5-6 月和10-12 月。在各个市(州)均有发病,年平均发病率居前3 位的市(州)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3. 12 / 10 万) 、吉林市(16. 68/ 10 万)和松原市(10. 84/ 10 万),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男性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 44 ∶ 1;男性发病率为11. 30/ 10 万,女性发病率为8. 08/ 10 万,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发病患者年龄集中在15 岁以下(占97. 87%),以5~6 岁报告发病率最高,报告发病率为230. 01/ 10 万。职业分布主要为学生(占41. 88%)、托幼儿童(占40. 67%)和散居儿童(占15. 96%)。 结论 吉林省猩红热发病呈周期性波动,学生和托幼儿童是发病的高危人群,冬春季是猩红热高发季节,应加强冬春季学校和托幼机构以及高发病地区猩红热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猩红热的发生和蔓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赴非洲务工人员疟疾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姜静静, 沈东荣, 王多全, 李卫东, 张滔, 李石柱
    2020,18(3):  159-164. 
    摘要 ( 791 )   PDF(792KB) ( 1346 )  
    目的 探讨安徽省非洲务工回国人员的疟疾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安徽省赴非洲务工回国人员疟疾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归国后是否发病为结局变量,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共完成调查396 人,其中病例组132 人,对照组264 人。病例组男性129 人、女性3 人,对照组男性257 人、女性7 人,两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病例组平均年龄(43. 74±9. 1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5. 05±7. 9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 472,P>0. 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国外居住地类型、所住房子类型、周边生态环境、防蚊措施、户外活动时间、出国后疟疾知识培训是疟疾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修路/ 工程类职业、居住在野外、住在工棚/草木屋内疟疾感染风险更高,OR 值(95%CI)分别为6. 493(2. 932,14. 380)、6. 250(2. 749,14. 297)、2. 191(1. 204,3. 987);户外活动时间每增加1 个等级,感染风险提高1. 579 倍,而使用蚊帐可降低82. 9%的感染风险;出国后接受疟疾知识宣教也可提高劳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从而降低感染风险。结论 改善赴非劳务人员居住条件,强化驻地防蚊措施,定期开展疟防知识宣教,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可有效降低其境外疟疾感染风险,将防控关口有效前移,减少我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0%四聚乙醛水分散粒剂杀螺效果评价
    元艺, 单晓伟, 李博, 何汇
    2020,18(3):  165-168. 
    摘要 ( 759 )   PDF(773KB) ( 1252 )  
    目的 评价60%四聚乙醛水分散粒剂的室内和现场杀螺效果。方法 按照《农药登记用杀钉螺剂药效试验方法和评价》(NY/ T 1617-2008)要求,采用60%四聚乙醛水分散粒剂(MWG)室内和现场喷洒法灭螺,并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使用60%四聚乙醛水分散粒剂室内喷洒法灭螺,1、3 和7 d LC50 值分别为0. 312(0. 271~0. 360)、0. 216(0. 190~0. 245)和0. 177(0. 160~0. 196)g/ m2 ,0. 900 g/ m2 浓度7 d 后实验室钉螺死亡率为98. 00%。使用0. 900 g/ m2 浓度现场喷洒7 d,岳阳草洲和江陵县河滩现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0. 91%和85. 12%。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对照组(1. 000 g/ m2 )相比,岳阳草洲现场0. 900、1.800 g/ m2 MWG 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 555、3. 340,P 均>0. 05);江陵县河滩现场1. 800 g/m2 MWG 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 989,P>0. 05)。结论60%四聚乙醛水分散粒剂室内和现场喷洒试
    验使用0. 900 g/ m2 浓度,其药效均达到《农药登记用杀钉螺剂药效试验方法和评价》(NY/ T 1617-2008)规定的登记标准,具有较好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为新型高效、使用方便的灭螺药物剂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标记重捕技术在钉螺种群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张聪, 李博, 易佳, 万伦, 刘斯
    2020,18(3):  169-172. 
    摘要 ( 672 )   PDF(761KB) ( 1056 )  
    目的 探索运用标记重捕技术计算野外钉螺种群数量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实验基地内沟渠中的钉螺进行标记和重捕,推算钉螺的种群数量,与传统查螺方法比较后,评价标记重捕技术应用于钉螺野外调查的可行性。结果 春季,按照标记重捕技术计算的六条沟渠内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3 833、3 345、6 951、4 772、3 329、4 188 只,按照传统查螺法推算的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3 765、3 251、6 994、4 739、3 304、4 105 只;秋季,按照标记重捕技术计算的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4 190、3 486、7 808、5 344、3 968、4 772 只,传统查螺法推算的钉螺种群数量平均值分别为4 094、3 471、7 866、5 304、3 729、4 696 只,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在一定的条件下,标记重捕技术可以用来推算钉螺种群数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种捕蚊器在伊蚊成蚊监测中的效果比较
    顾灯安, 孙爱娟, 许圆, 陈学良
    2020,18(3):  173-175,164. 
    摘要 ( 822 )   PDF(1778KB) ( 2096 )  
    目的 比较三种捕蚊器对白蚊伊蚊成蚊的引诱效果。方法 选择苏州市城镇居民区和环境监测中心进行现场试验,监测时间为每天15:00-15:30 开始,持续2 h。每处生境分别放置三种捕蚊器,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和计数,依次轮换放置捕蚊器的位置,共计试验三轮。结果 BG-trap 捕蚊器监测发现,白纹伊蚊成蚊活动有两个高峰,分别为5:00-7:00 和15:00-17:00。在城镇居民区,功夫小帅、迈斯翠和BG-trap 三种捕蚊器白纹伊蚊成蚊捕获数分别为2. 0、0. 9、57. 5 只/ 盏;在环境监测中心,功夫小帅、迈斯翠和BG-trap 三种捕蚊器白纹伊蚊成蚊捕获数分别为4. 7、1. 3、42. 0 只/ 盏。BG-trap 捕蚊器还可捕获少量淡色库蚊。结论 三种捕蚊器均能捕获一定数量白纹伊蚊成蚊,其中BG-trap 捕蚊器白纹伊蚊成蚊捕获率最高,是一款值得推广的伊蚊监测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涂雄文, 全斌, 程玉生, 杨江华, 陆志伟
    2020,18(3):  176-179. 
    摘要 ( 828 )   PDF(1670KB) ( 961 )  
    目的 总结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7 日至2020 年3 月10 日在我院诊治的重症COVID-19 患者资料。结果 5 例重症COVID-19 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 例,年龄47~65 岁,3 例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乏力及腹泻等。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与嗜酸性粒细胞均出现显著降低。胸部CT 表现为外周分布、双肺多发斑片状阴影。5 例重症患者均予抗病毒治疗,康复者血浆治疗1 例,托珠单抗治疗1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5 例重症COVID-19 患者以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影像学特点以外周分布的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为主,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2018年芜湖市某医院住院患者梅毒检测结果分析
    王萍
    2020,18(3):  180-183. 
    摘要 ( 614 )   PDF(1001KB) ( 986 )  
    目的 了解芜湖市某医院住院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为梅毒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 年1 月-2018 年12 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进行梅毒检测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间进行梅毒检测的住院患者共计73 648 人,梅毒TP-ELISA 检测阳性2 144 人,阳性率2. 91%,TP-ELISA 和TRUST 双阳性494 人,双阳率0. 67%,男性梅毒抗体阳性率和双阳率均高于女性,>60 岁年龄段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梅毒检测阳性率最高的科室为肛肠科,其次为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和眼科。梅毒TRUST 效价≥1 ∶ 8 占比最高的为41~50 年龄段(33. 98%)。结论 应加强梅毒防治知识的宣教,加大梅毒检测力度,尤其要重视男性人群和老年人群,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检出率较高的科室医务工作者应做好自我保护,减少职业暴露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项检测指标在2 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朱佐芳, 刘寅, 吴姗姗
    2020,18(3):  184-187. 
    摘要 ( 689 )   PDF(767KB) ( 1795 )  
    目的 分析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ACR)、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清胱抑素C(CysC)在2 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1 月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108 例,根据尿蛋白排出率(UAER)将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UAER <30 mg/ 24 h)68 例和糖尿病肾病组(30 mg/ 24 h≤UAER<300 mg/ 24 h)40 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 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尿ACR、尿α1-MG、尿β2-MG 和血清CysC 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各指标对早期糖尿病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并计算各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的尿ACR、尿α1-MG、尿β2-MG 和血清CysC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均<0. 05)。糖尿病肾病组的尿ACR、尿α1-MG、尿β2-MG 和血清CysC 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 均<0. 05)。尿ACR、尿α1-MG、尿β2-MG 和血清Cys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23、0. 851、0. 755 和0. 702,敏感度分别为84. 4%、75. 0%、71. 9%和62. 5%,特异度分别为96. 4%、85. 5%、81. 8%和67. 3%。结论 尿ACR、尿α1-MG、尿β2-MG 和血清CysC 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测定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研究
    2014-2018 年南水北调干渠韩庄船闸钉螺监测报告
    缪峰, 殷允洪, 项强, 赵长磊, 王敬, 刘新, 史世俊
    2020,18(3):  188-189,158. 
    摘要 ( 754 )   PDF(1313KB) ( 1043 )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长江流域的钉螺能否通过调水扩散到山东省境内受水区。方法 2014-2018 年在山东省微山县韩庄船闸设立监测点,每年4 月份,在进闸河道滩地开展1 次春季查螺;每年5-10 月, 每月1 次在船闸随机抽查2~3 艘来自长江流域的船舶,收集并鉴定各种螺类。结果 2014-2018 年,春季查螺共调 查河道滩地长度8 000 m、面积15 880 m2 ,累计调查1 515 框(0. 11 m2 / 框),未发现钉螺;抽查货船63 艘,捕获螺类 51 只,均为其他淡水螺类,未发现钉螺。结论 调水工程通水5 年,在韩庄船闸未发现钉螺输入至山东境内的微山湖区,但是发现来自长江流域的船舶挟带有其他淡水螺类,应引起注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验交流
    1 例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朱加梅, 侯为顺, 全斌
    2020,18(3):  190-192,168. 
    摘要 ( 652 )   PDF(1270KB) ( 1956 )  
    本文总结了1 例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的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和护理过程。笔者认为,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是改善重型患者呼吸窘迫等症状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和氧合情况的监护,根据动脉血气及临床表现及时调整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参数,同时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沟通和关怀,及时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加快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