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iu Q, He B, Huang SY, et al.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an emerging tick-borne zoonosis[J]. Lancet Infect Dis, 2014, 14(8):763-772.
doi: S1473-3099(14)70718-2
pmid: 24837566
|
[2] |
徐瑞瑞, 李军, 朱传龙.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 25(3):177-180.
|
[3] |
李佳宸, 王玉娜, 赵静, 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2):2226-2233.
|
[4] |
胡世雄, 李文杰, 蔡亮, 等. 湖南省发现的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疾病监测, 2015, 30(10):865-868.
|
[5] |
岳玉娟, 任东升, 鲁亮. 2010—2021年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分析[J]. 疾病监测, 2024, 39(7):824-830.
|
[6] |
Wang M, Tan WL, Li J, et al. The endless wars: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host immune and genetic factors[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22,12:808098.
|
[7] |
雷新军, 孔金屏, 熊进峰, 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蜱密度消长的关系[J]. 上海预防医学, 2022, 34(7):646-649.
|
[8] |
张磊, 尤恩情, 赵科伕, 等. 生活环境和户外劳作对成人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影响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20, 47(10):1869-1872.
|
[9] |
高尚, 任娅如, 单朝霞, 等. 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4, 31(2):169-172.
|
[10] |
滕雪娇, 邓舒, 赵玉秋, 等. 2011—2022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疾病监测, 2024, 39(1):48-52.
|
[11] |
曹琛, 吴家兵, 曹明华, 等. 安徽省2011—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6, 20(8):792-795.
|
[12] |
吕惠荣, 杨岩岩, 张静. 2018—2021年河南省信阳市1 46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2, 33(10):744-747.
|
[13] |
马涛, 徐庆, 李晨, 等. 2010—2016年南京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16):2890-2894.
|
[14] |
李昱, 杨明, 牟笛, 等. 2010—2017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 13(11):1076-1079.
|
[15] |
胡艳, 岑章建. 2011—2015 年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结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19):3601-3603.
|
[16] |
尤爱国, 李懿, 李东晓, 等. 河南省2017—2020 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1):2024-2029.
|
[17] |
冀国霞, 袁芳, 尹旋旋. 2012—2022年青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24, 52(3):66-70.
|
[18] |
宋爱华, 高德朋. 29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死亡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23, 29(9):698-701.
|
[19] |
林绿华.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分析[D].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20] |
宁福江, 周淑琴, 周志红, 等. 蓬莱市2010—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5, 15(7):842-844,852.
doi: 10.13604/j.cnki.46-1064/r.2015.07.19
|
[21] |
张国英, 孙琦, 籍继颖. 2018—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61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因素分析[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3, 34(2):91-94,108.
|
[22] |
葛荣干, 钱迟华, 陈玉芳. 苏州市首起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调查[J]. 江苏预防医学, 2019, 30(2):195-196.
|
[23] |
吴虹, 严国进. 一起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 2016, 32(9):1056-1057.
|
[24] |
刘涛, 冷启艳, 姜梅, 等. 招远市健康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血清流行病学及感染危险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14):2654-2657,2679.
|
[25] |
臧攀, 鲍倡俊.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江苏预防医学, 2017, 28(2):176-178,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