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封面和目录
    封面和目录
    2025,23(1):  0. 
    摘要 ( 51 )   PDF(1382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视角
    安徽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机遇、挑战与思考
    汪天平, 操治国
    2025,23(1):  1-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1
    摘要 ( 98 )   HTML全文 ( 14 )   PDF(913KB) ( 89 )  

    本文简要回顾了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并围绕2028年全省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这一宏伟目标,深入分析了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快实现消除目标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感染性腹泻防控专题
    2014—2023年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戴志辉, 林慧君, 周帅锋, 杨子琪, 陈生宝, 邓志红, 罗垲炜
    2025,23(1):  7-11.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2
    摘要 ( 75 )   HTML全文 ( 10 )   PDF(2908KB) ( 43 )  

    目的 掌握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3年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事件)相关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3年湖南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86 30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2.37/10万,累计报告死亡病例3例。时间分布上,存在2个高发期,主高发期为12月—次年3月,累计报告病例129 831例(占45.35%);次高发期为6—9月,累计报告病例83 744例(占29.25%)。地区分布上,报告发病率以湘东和湘西地区较高,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8.05/10万和62.33/10万。人群分布上,男、女累计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60 980例和125 32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6.41/10万和38.15/10万;6岁以下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5.14%(186 500/286 300);职业分布上,散居儿童占比最高,共报告175 640例(占61.35%),其次是农民,共报告46 172例(占16.13%)。2014—2023年湖南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119起,其中107起(占89.92%)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86起(占72.27%)病原体为诺如病毒。结论 湖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为冬季和夏季,6岁以下散居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学校/托幼机构是其他感染性腹泻事件的重点防控场所。应在高发季节前,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采取健康监测、食品/水源安全监管、健康教育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23年重庆市5岁及以下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李知晋, 袁熠, 夏宇, 付晓庆, 漆莉
    2025,23(1):  12-16.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3
    摘要 ( 76 )   HTML全文 ( 5 )   PDF(1279KB) ( 31 )  

    目的 分析重庆市5岁及以下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3年重庆市5岁及以下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三间分布、病原学特征等进行分析;采用趋势χ2检验分析各年份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7—2023年重庆市累计报告5岁及以下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213 26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 589.68/10万,年报告发病率为1 105.47/10万~1 820.54/10万。发病高峰在12月—次年3月,共报告108 026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50.65%。男童和女童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 716.38/10万和1 451.14/10万;<1岁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 546.50/10万;全市不同区(县)间报告发病水平差异较大,报告发病率前三的区(县)分别为沙坪坝区(4 763.75/10万)、巴南区(3 886.36/10万)、南岸区(3 766.21/10万)。共有35 522例5岁及以下儿童病例明确病原体类型,占5岁及以下儿童总病例数的16.66%(35 522/213 267),轮状病毒感染病例占明确病原体类型病例的78.14%(27 758/35 522)。结论 重庆市5岁及以下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总体呈较高水平,发病水平在不同地区、季节和人群中差异明显,确诊病例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应继续加强对重庆市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和防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趋势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李勇, 王斐, 安洲, 仝飞, 叶琴, 黄月娥
    2025,23(1):  17-2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4
    摘要 ( 69 )   HTML全文 ( 6 )   PDF(5275KB) ( 30 )  

    目的 探究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发病趋势及时空聚集性特征,为肠道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使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的三间分布进行分析,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趋势变化,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法分析探索疾病的时空聚集特征。结果 2005—2023年芜湖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97 325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159.37/10万。男性52 264例,女性45 061例,男性发病率(167.74/10万)高于女性(150.64/10万);0~4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29 762例,占30.58%)和发病率(1 015.28/10万)均最高;职业分布上,散居儿童(27 496例,占28.25%)和农民(22 836例,占23.46%)占比较高。时间分布上,2005—2012年总体呈单峰型,高峰为7—9月(7 590例,占36.88%);2013—2023年总体呈双峰型,主高峰在6—8月(26 311例,占34.28%)、次高峰在1—3月(16 633例,占21.67%)。全市各县(市、区)中,鸠江区报告病例数最多(18 202例),繁昌区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362.15/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APC=13.35%,t=3.24,P<0.01),其中2005—2008年呈快速增长趋势(APC=68.37%,t=2.27,P<0.05),2008—2023年呈缓慢增长趋势(APC=4.73%,t=6.12,P<0.001)。时空扫描分析显示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一级聚集区为繁昌区,聚集时间为2017年4月—2023年4月(RR=2.73,LLR=2 707.39,P<0.001)。结论 2005—2023年芜湖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较高且呈增长趋势,夏季为流行主高峰,多发于0~4岁人群,散居儿童和农民为高风险人群,繁昌区为高发区域。建议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制定防控策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2022年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与变化趋势
    程东林, 郭倩, 郭启胜, 唐干, 王紫薇, 范引光
    2025,23(1):  24-29.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5
    摘要 ( 93 )   HTML全文 ( 5 )   PDF(3790KB) ( 45 )  

    目的 了解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2—2022年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信息和病原学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22年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共26 74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3.64/10万。发病存在季节性,主高峰为5—8月,报告病例11 914例(占44.55%),次高峰为10月—次年1月,报告病例7 638例(占28.56%)。男性14 617例,女性12 125例,性别比为1.21∶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56.49/10万)高于女性(50.56/10万);不同年龄组中,以0~4岁人群占比较高(7 991例,占29.88%);不同职业中,农民占比最高(13 503例,占50.49%),其次为散居儿童(8 313例,占31.09%)。年均报告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定远县(110.27/10万)、明光市(88.58/10万)和南谯区(52.57/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2—2022年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7.36%,t=2.058,P<0.05),2012—2019年报告发病率呈较快上升趋势(APC=11.50%,t=3.693,P<0.05),2019—2022年报告发病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1.733%,t=-0.190,P>0.05)。共有1 142例病例报告了病原学结果,其中1 087例(占95.18%)为病毒感染,55例(占4.82%)为细菌感染。共报告6起聚集性疫情,发生场所均为学校,病原体均为诺如病毒。结论 滁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主高峰为夏季,报告病例主要为农民和5岁以下儿童。建议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并在高发季节来临前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2023年无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陆明艳, 王笑笑, 刘硕, 施超, 沈元
    2025,23(1):  30-3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6
    摘要 ( 85 )   HTML全文 ( 10 )   PDF(2886KB) ( 42 )  

    目的 了解无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3年无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8—2023年无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累计报告23 427例,年报告发病率为36.77/10万~66.79/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53/10万。冬季和春季是高发季节,累计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月份分别是1月(2 649例,占11.31%)、3月(2 279例,占9.73%)和4月(2 255例,占9.63%)。不同人群中,男性、女性累计报告病例数分别为12 736例和10 69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8.41/10万和52.44/10万;年龄分布上,5岁以下年龄组累计报告病例数最高(9 621例,占41.07%),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28.55/10万;职业分布上,散居儿童累计报告病例数最多(8 053例,占34.37%),其次是学生(4 496例,占19.19%)和农民(3 278例,占13.99%)。各区(市)中,年均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是宜兴市(71.67/10万)、锡山区(68.65/10万)和滨湖区(61.43/10万)。结论 无锡市其他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为冬季和春季,5岁以下儿童是重点防控人群,今后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研究
    2012—2023年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张进, 娄秋月, 戴色莺, 吴建军
    2025,23(1):  34-39.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7
    摘要 ( 77 )   HTML全文 ( 6 )   PDF(1962KB) ( 33 )  

    目的 分析安徽省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流行特征,为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2—2023年安徽省的丙肝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变化趋势。使用SPSS软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运用专家建模器自动选择最优模型,对2024年安徽省丙肝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2012—2023年安徽省累计报告丙肝病例89 72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34/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9年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12.91%,t=13.58,P<0.01),2019—2023年呈现下降趋势(APC=-5.14%,t=-3.02,P<0.05)。丙肝病例3月份报告最多(8 561例,占9.54%)。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是阜阳市(14 384例,占16.03%)、芜湖市(9 020例,占10.05%)和宿州市(8 841例,占9.85%)。男性45 219例,女性44 503例,男女性别比为1.02∶1;发病年龄多为40岁及以上(77 076例,占85.91%);职业以农民为主(54 970例,占61.27%)。时间序列分析的建模结果为系统自动选择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1,1,0)(0,1,1)模型,预测显示2024年安徽省丙肝病例数(95%CI)为7 634(5 174,10 092)例。结论 2012—2023年安徽省丙肝报告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阜阳等地是高发地区,男性、中老年、农民群体是高发人群。应结合丙肝发病的流行特点,加强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疾病监测和宣传教育。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2023年长沙市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能力分析
    王苗苗, 文岚, 张兵, 黄非凡, 张盼, 田斌
    2025,23(1):  40-43.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8
    摘要 ( 72 )   HTML全文 ( 3 )   PDF(896KB) ( 40 )  

    目的 了解长沙市医疗机构与县级疾控机构在疟原虫镜检中的判定能力,为进一步提升疟原虫检测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3年长沙市疟疾样本的虫种鉴定数据,并以省级复核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级、各类实验室疟原虫虫种判定能力的差异。结果 2018—2023年,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并确认疟疾病例血样212份,同省级复核结果完全一致。212份血样中,检出恶性疟原虫143份、卵形疟原虫29份、间日疟原虫28份、三日疟原虫10份、混合感染2份。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虫种判定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5.75%(203/212)和97.64%(207/212)。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虫种判定总体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P>0.05);医疗机构整体上对不同虫种的判定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3,P<0.05),其中恶性疟原虫的判定符合率最高(99.30%),三日疟原虫判定符合率较低(80.00%),医疗机构未能判出2例混合感染。不同县级疾控机构间的虫种判定总体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05);县级疾控机构整体上对不同虫种判定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01,P<0.05),其中恶性疟原虫的判定符合率较高(100.00%),三日疟原虫和混合感染的判定符合率较低,分别为80.00%(8/10)、50.00%(1/2)。结论 长沙市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能力仍需提升,建议对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强化培训和质量监督,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研究
    钉螺体内吸虫尾蚴的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
    许月野, 许薇, 杨月阳, 张安胜, 杨志伟, 王广辉, 操治国, 赵金红
    2025,23(1):  44-48.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09
    摘要 ( 85 )   HTML全文 ( 7 )   PDF(1222KB) ( 41 )  

    目的 对安徽省室外钉螺饲养基地钉螺体内寄生的吸虫尾蚴进行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了解其种属分类,为当地钉螺体内寄生吸虫的鉴定、防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2023年4月底,采用系统抽样法采集安徽省室外饲养基地的钉螺,采用压碎镜检法观察钉螺体内尾蚴寄生情况,筛选阳性钉螺。提取尾蚴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扩增尾蚴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ITS2)并进行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进行BLAST比对分析,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寄生吸虫尾蚴所属物种。结果 共检测300只钉螺,发现阳性钉螺12只。根据形态特征,寄生尾蚴分为无叉长尾形、无叉短尾形和双叉形3种,其对应的阳性钉螺分别为2只、1只和9只。基于ITS2基因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无叉长尾形尾蚴与舌隐穴吸虫同源性为93.04%,为异形科隐穴吸虫属吸虫;无叉短尾形尾蚴与异囊坚盘吸虫同源性为98.02%,为枝腺科坚盘属吸虫;双叉形尾蚴与日本血吸虫同源性为99.62%~100.00%,为日本血吸虫。结论 除日本血吸虫外,安徽省钉螺还可能是舌隐穴吸虫与异囊坚盘吸虫的中间宿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查研究
    长沙市一起学校耐多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宋丽新, 田斌, 谢赐福, 尹鹏亮, 熊姿
    2025,23(1):  49-52.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10
    摘要 ( 80 )   HTML全文 ( 2 )   PDF(1222KB) ( 32 )  

    目的 对长沙市一起学校耐多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和处置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学校耐多药肺结核疫情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聚集性疫情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肺结核指示病例的临床诊疗情况,按照《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年版)》对指示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开展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对指示病例及筛查中发现的肺结核病例进行药敏检测,并进一步开展结核分枝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判定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并进行疫情的有效处置。结果 指示病例被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后,对46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首轮肺结核筛查,发现TST中度阳性及以上者5例,新发现2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扩大筛查与指示病例同层宿舍的一般接触者51例,无新增病例,发现TST中度阳性及以上者4例;对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进行第二轮筛查,新发现TST中度阳性及以上者9例。药敏检测显示,3例病例均为耐多药病例,根据MLST分析结果绘制进化树分析,推断此次疫情涉及的3名病例存在相关性,指示病例为首发的可能性大,但同一病例治疗前后菌株测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异质性。结论 该起聚集性疫情为一起耐多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MLST结合药敏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推断病例间关联性提供了参考和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治管理
    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感染及传播风险的定性评估
    夏炉明, 盛文伟, 吴秀娟, 常晓静, 李增强, 陈琦, 杨显超, 朱晓英, 陈伟锋, 朱亭仪, 范玉凤, 王建, 杨德全, 刘健, 赵洪进
    2025,23(1):  53-59.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11
    摘要 ( 98 )   HTML全文 ( 6 )   PDF(1470KB) ( 40 )  

    目的 分析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释放、暴露和传播的风险因素,评估弓形虫在家猫群体中的感染和传播风险。方法 查阅文献并结合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弓形虫感染数据,构建家猫弓形虫感染风险评估框架,根据危害识别结果和家猫感染弓形虫风险因素分析,绘制弓形虫在家猫群体中传播的情景树,从释放、暴露和后果等三个步骤对家猫弓形虫感染及传播风险进行定性评估。结果 上海市城区家猫弓形虫释放的风险因素为“猫的来源”,释放评估的风险水平为“中”;暴露风险因素与饲养方式、饲喂生肉/动物内脏、猫犬同养、逃逸和狩猎行为等有关,暴露评估的风险水平为“高”;上海市城区居民健康素养较高,科学养宠意识较强,后果评估的风险水平为“低”。根据不同步骤之间的风险组合矩阵,上海市家猫弓形虫感染和传播的风险为“低”。结论 上海市城区家猫具备弓形虫释放、暴露的环境条件,存在导致人感染弓形虫病的潜在风险,但风险水平总体较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卫生应急作业中心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丁凡, 郭新慧, 张沛, 王琦, 金连梅
    2025,23(1):  60-65.  doi: 10.20199/j.issn.1672-2302.2025.01.012
    摘要 ( 84 )   HTML全文 ( 4 )   PDF(870KB) ( 45 )  

    目的 了解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作业中心(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PHEOC)的建设及运行实践,为推动我国PHEOC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梳理PHEOC的概念、功能演进及各国PHEOC建设与运行现况;通过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洪涝灾害事件救灾应急响应方面的案例分析,了解PHEOC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作用情况;通过专家专题访谈,了解PHEOC的功能延展、辅助决策、组织协调、资源配置、效果评估、机遇挑战等内容。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 256篇,最终筛选出37篇文献,包括3篇中文文献与34篇英文文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PHEOC在概念和功能上多指疾控机构组织或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相关工作的场所。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PHEOC对四川、甘肃等省份洪涝灾害事件启动的应急管理案例表明,PHEOC在组织协调、联合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支持、现场队伍派遣与保障、多部门信息共享与风险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题访谈意见主要包括在新形势下拓展PHEOC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行动、建立信息化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等。结论 基于全球公共卫生应急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有必要进一步拓展PHEOC的功能,健全运行机制,以提升其在全球公共卫生应急作业中的管理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