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9-1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早期诊断效果的初步评估
    孙成松,章乐生,朱海,王玥,汪峰峰,周莉,尹晓梅,汪奇志,张世清,汪天平
    2016,14(3):  125-127,13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1
    摘要 ( 1724 )   PDF(489KB) ( 1924 )  
    目的  初步评估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的早期诊断效果。 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模型,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及基于该试剂盒所使用的血吸虫天然蛋白抗原X的ELISA法 (抗原X-ELISA法) 检测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3、4、5、6周兔血清,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早期诊断效果。 结果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检测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2周兔血清的阳性率均为0,从感染后第3w开始阳性率均达到100%;抗原X-ELIS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前正常兔血清的假阳性率为30.77%,检测感染后第1、2周兔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16.67%,从感染第3周开始阳性率也达到100%。两种方法检测同一时间点兔血清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试剂盒(IHA法)在早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外检测技术用于钉螺生态体温检测的研究
    夏蒙,贺宏斌,李广平,周杰,刘宗传,丁良,王慧岚
    2016,14(3):  128-13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2
    摘要 ( 1649 )   PDF(694KB) ( 940 )  
    目的  根据热辐射理论和红外测温原理,探索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钉螺的生理学体温。 方法  在实验室,研究红外热像仪进行钉螺体温检测的条件,通过红外成像仪扫描各种检测条件下的钉螺,拍取热图像后取点分析,计算钉螺体温结果,分析钉螺的变温特征。 结果  在背景温度25.5℃,湿度51%条件下测试,钉螺生态温度呈正态分布(0.21±0.14)℃,活螺与死螺有不同的变温速率,钉螺表面湿度、体液分泌、运动状态是钉螺生态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螺龄对于钉螺生态温度变化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红外成像技术能准确、快速、安全、有效地测定钉螺的体温。检测钉螺生态体温的变化特征为无创鉴定钉螺死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君山段江滩钉螺监测结果分析
    徐润尧,曹剑,胡本骄,李以义,任光辉
    2016,14(3):  133-13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3
    摘要 ( 1524 )   PDF(587KB) ( 814 )  
    目的  观察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的变化,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钉螺分布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4块江滩作为监测点,开展钉螺纵向监测,并收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水情、泥沙等资料信息。 结果  2003~2015年,江滩钉螺分布范围缩小了74.77%,面积减少了72.56%,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97.20%,感染螺平均密度下降至0。 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中游湖南君山段江滩钉螺分布范围、分布区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螺平均密度均呈整体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高风华,张世清,汪天平,何家昶,许晓娟,李婷婷,张功华,汪昊
    2016,14(3):  137-140,13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4
    摘要 ( 1774 )   PDF(862KB) ( 1558 )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5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4年以来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9个市、51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其中2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8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5年,全省共血检176.5万人,发现阳性24 537人,粪检24.4万人,发现粪检阳性10人;共报告晚期血吸虫病5 684例,未发现本地感染的急感病例,推算病人数为8 904人。流行区牛存栏35 542头,共检查牛17 408头,发现粪检阳性11头,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7%。全省现有钉螺面积27 144hm2,其中复现钉螺面积39.17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年以来,全省人感染率、牛感染率、急感病人发病率和感染性钉螺分布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84.3%、97.0%、100%和100%,有螺面积则在2.71亿m2与3.10亿m2间徘徊波动。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重庆市3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病例的实验室诊断
    谭妍,李志峰,凌华,周杨,许静茹
    2016,14(3):  141-14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5
    摘要 ( 1378 )   PDF(631KB) ( 1169 )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5年3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病例病原、抗原及核酸检测过程,减少卵形疟原虫的漏诊和误诊。 方法  收集流行性病学资料及血样,按照WS259-2015疟疾的诊断标准对3例血样进行血涂片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及巢式PCR检测。 结果  3例患者均为非洲务工归国人员,并都有疟疾发病史。血涂片镜检结果,3例血样均为疟原虫阳性。RDT检测结果3例均为除恶性疟以外其他疟原虫阳性。国家参比实验室推荐的巢式PCR检测DNA,3例均为阴性。用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种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3例均为阳性。 结论  根据镜检、RDT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种特异性PCR检测确定,重庆市2015年首次发现了3例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感染输入病例,为重庆地区首次发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温下片形吸虫卵孵化观察及尖膀胱螺感染实验
    陈凤,赵银娇,杨慧,段玉春,刘榆华,罗天鹏
    2016,14(3):  145-14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6
    摘要 ( 1623 )   PDF(802KB) ( 1331 )  
    目的  研究室温下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的效果,以及片形吸虫毛蚴感染尖膀胱螺的试验。 方法  采用云南大理本地采集的牛体片形吸虫排出的新鲜虫卵进行孵化,分A、B两组,A组每日换水,B组不换水,观察孵化效果。 结果  在平均水温24℃的情况下,两组均在第13d孵出毛蚴,但A组(换水组)孵出较多且观察较容易,B组(未换水组)孵出较少且液体混浊影响观察,两组孵化持续时间为20~30d;用孵出毛蚴感染尖膀胱螺,未能感染。 结论  在夏季室温22℃以上可以用三角烧瓶孵化片形吸虫卵,每日更换瓶内去氯水,孵化效果较好,不用使用温箱等设备,肉眼即可观察,且成本相对较低,可适用于基层或现场;另外依据本实验结果推测尖膀胱螺可能不是片形吸虫的适宜中间宿主,成功感染还需寻找其他条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殷位刚,高原,裘玲,谢朝勇
    2016,14(3):  149-15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7
    摘要 ( 1541 )   PDF(401KB) ( 1012 )  
    目的  评价2004~2015年南京市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效果,为制订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年以来,全市钉螺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钉螺面积由2004年的4 700.25hm2下降至2015年的    1 713.88hm2,降幅达63.54%。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显著,2009年至今,南京市均未查到阳性螺点。人群DDIA阳性率由2004年的4.04%降为2015年的0.88%,未发生急感病例。2008年以来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例(2012年除外)2006年以来未查到病畜。截至2015年,全市11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县中7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4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通过实施钉螺控制和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防控效果显著,顺利完成血吸虫病规划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王加志,尹授钦,李胜国,李希尚,丰俊
    2016,14(3):  152-154.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8
    摘要 ( 1557 )   PDF(436KB) ( 1100 )  
    目的  分析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特征,为消除疟疾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腾冲市2000~2015年本地感染疟疾疫情资料,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2000~2015年,腾冲市共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39例,间日疟170例,占71.13%(170/239),恶性疟67例,占28.03%(67/239),三日疟1例,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发病年龄最小为1个月,最大为7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85:1。职业以农民和民工为主。6~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6月发病数最多,占41.88%(124/239)。 结论  腾冲市为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同时存在三日疟,病例以间日疟为主;本地感染疟疾呈低水平、散发趋势,自2013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2013年广州市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与气象因子的时间序列分析
    董航,李晓宁,刘华章,林国桢,李燕,李科
    2016,14(3):  155-159.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09
    摘要 ( 1559 )   PDF(820KB) ( 1120 )  
    目的  分析广州市心血管逐日死亡数与气象因子关系,为政府制定预防干预措施及医疗气象的预测及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广州市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心血管病死亡资料和同期气相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气象因素包括日平均气压、气温( 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平均风速、日照时长与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死亡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近年有所增加,其中日均气压、气温、风速、湿度、降雨量、日照等气象因素均与心血管逐日死亡数相关(均P<0.05),日平均气压和日平均风速呈正相关(r>0),气温(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长呈负相关(r<0)。平均气压为1019hPa,滞后为30天时,RR值最大为1.051(95%CI:1.026~1.076);平均气温为6℃,滞后为6-8天时,RR值最大为1.036 (95%CI:1.024~1.048)。 结论  我市应加强对心血管患者的宣传教育,气象因素对心血管死亡存在滞后性,因此对于气候变化应做好提前预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安徽太和县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张西才,张勇,李春贵,李永中,张永俊,阮子斌
    2016,14(3):  160-162.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0
    摘要 ( 1615 )   PDF(488KB) ( 1051 )  
    目的  了解太和县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2014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在太和县随机抽取2 个乡镇各1个行政村和城关镇1个社区居委会共3个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1粪2检。 结果  3个点粪检841人,共检出土源性线虫10人,总感染率为 1.19%,其中检出有钩虫卵7人,蛲虫卵3人,感染率分别为0.83%和0.36%;未检出肝吸虫感染者。线虫感染者主要分布在乡镇调查点,以农民、女性、中老年人、低文化程度人群为主。 结论  太和县居民的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较低,居民中未检出肝吸虫感染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iteSpace的弓形虫研究发展演进分析
    张光明,操治国,李启扬,徐梅,王毓洁,张诚,黄殷殷,刘道华,汪天平
    2016,14(3):  163-167.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1
    摘要 ( 1742 )   PDF(667KB) ( 1228 )  
    目的  绘制近年来国际上弓形虫研究发展的可视化图谱并给予解读,从宏观上梳理和把握该学科研究与发展规律。 方法  运用可视化信息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99~2012年发表在Web of Science中以弓形虫和弓形虫病为主题词的研究文献进行参考文献的共被引分析。 结果  可视化图谱呈现出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为弓形虫入侵机制、基因分型与种群、流行病学、细胞免疫学等为主的八个主要研究方向和各自发展进程,发现了以Sibley LD(1992)为首发表的十七个关键节点文献和近几年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结论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让相关科技人员能迅速、直观的了解八十年代以来弓形虫的研究和发展特点,对准确把握弓形虫研究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制定宏观科技政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云南巍山县首起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处置分析
    杨辉,王彭,罗晓芸,徐智,左字华,柯春荣
    2016,14(3):  168-169,17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2
    摘要 ( 1644 )   PDF(398KB) ( 1906 )  
    目的  对巍山县首起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调查处置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布病防控工作、疫情调查处置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 方法  对巍山县首起突然发生的人间炭疽疫情调查处置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 结果  2012年6月4日大理州医院报告1例布病。病例为巍山县畜牧局青华乡畜牧兽医站职工张甲,平时对其父张乙养殖的从布病疫区石林县购的山羊每月察看1次,发病前先后参加过巍山县马鞍山乡山羊流产事件调查处置工作、从布病疫区寻甸县引进羊种;对张甲家其余3人、与张甲一起购种羊的3位同事、8名接触过羊种的村干部或兽医,共14人采血检测布病抗体,结果张甲之父张乙阳性,其余13人均为阴性;对张甲家全部羊只(共27只)采血检测布病抗体,结果12只阳性。 结论  这是一起未经检疫私自从布病疫区购进山羊导致羊间布病流行,继而波及人间的布病疫情,并且为巍山县首起人间布病疫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2014年河北献县蝇类种群分布及密度调查
    李俊杰
    2016,14(3):  170-171.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3
    摘要 ( 1212 )   PDF(390KB) ( 874 )  
    目的  了解献县住区蝇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在每年4~11月份中旬开展监测一次。 结果  2009~2014年间共捕获蝇类14 812只,分3科6属10种,家蝇属占64.19%,绿蝇属占24.52%;2009~2014年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4.98只/笼、63.25只/笼、55.07只/笼、8.05只/笼、9.06只/笼、9.28只/笼;蝇密度高峰在7、8月。 结论  家蝇属和绿蝇属为献县住区蝇类优势种群,通过化学杀虫及控制蝇类孳生地等综合防治措施,蝇年平均密度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安徽濉溪县登革热媒介监测分析
    叶超,董飚,马晓飞,张友爱,孙拥军,胡浩
    2016,14(3):  172-17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4
    摘要 ( 1485 )   PDF(434KB) ( 854 )  
    目的  分析濉溪县2015年5~10月登革热相关蚊媒监测结果,为登革热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濉溪县2015年5~10月监测结果表明,伊蚊布雷图指数(BI)最高是8月份为17,最低是10月份为11,平均值为13.83。容器指数(CI)最高是7月份为28.00,最低是6月份为15.05,平均值为19.04。伊蚊幼蚊孳生环境中永久性容器阳性率(20.00%)高于暂时性容器(18.84%)。伊蚊成蚊密度以7~9月较高,平均叮咬指数为14.67只/人·小时。结论 濉溪县总体上不存在登革热传播的高度危险性,但是远远超过了BI<5的安全水平,一旦有病人传入,就有引起本地感染甚至导致爆发的危险。因此,做好防蚊、灭蚊、清除蚊媒孳生地和加强监测是濉溪县防控登革热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例Sweet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与分析
    方丽萍,张健安
    2016,14(3):  174-176.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5
    摘要 ( 1456 )   PDF(1260KB) ( 1400 )  
    目的  探讨Sweet病临床特征、误诊误治原因,提出诊疗要点。 方法  复习国内外文献,回顾2例病人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分析误诊原因。 结果  2例病人曾先后误诊为药疹、结节性红斑和变应性血管炎等疾病,后经组织病理学确诊。误诊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病为少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差异大;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多种疾病类似,极易混淆;基层医院皮肤病理学检查还未普及, 缺少辅助检查等原因。 结论  Sweet病是一组以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多、疼痛斑块或结节为特征,原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综合征,极易误诊;主要组织学特征为不伴发血管炎的真皮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钟祥市文集镇钉螺分布状况分析
    胡兴江
    2016,14(3):  177-178.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6
    摘要 ( 1663 )   PDF(319KB) ( 984 )  
    目的  分析钟祥市文集镇钉螺的分布状况,为制定钉螺控制和监测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调查分析2016年文集镇钉螺分布情况,比较2012年至2016年文集镇钉螺分布变化。 结果  文集镇现有钉螺面积84.69hm2,主要分布在西大河、中大沟水系,主要环境类型为河滩、沟渠、水田等处。因行政区划调整,文集镇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有所上升,但钉螺面积、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平均密度等呈下降趋势,连续五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 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控制策略后,文集镇螺情得到控制,钉螺逐渐变为点状分布,但实现传播阻断标准后仍需加强综合防治和监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核性心包炎行心包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武丹丹,孙裕华,匡霞
    2016,14(3):  179-180.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7
    摘要 ( 1289 )   PDF(362KB) ( 1642 )  
    目的 探讨结核性心包炎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间断抽液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在其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15例结核性心包炎患者在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行心包穿刺置管术间断抽液,配合相应的置管前护理、置管中护理及置管后护理。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结核性心包炎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行心包穿刺置管术间断抽液治疗以及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慕课(MOOC)及其应用于寄生虫学教学时的思考
    姜鹏,刘若丹,王黎,张玺,张紫芳,薛长贵,王中全,崔晶
    2016,14(3):  181-18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8
    摘要 ( 1211 )   PDF(400KB) ( 1162 )  
    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规模大、涉及面广,对传统寄生虫学教学模式形成了巨大挑战。如何取慕课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使二者有机结合,探寻属于自己并有益于学生的新教学模式,是每一位寄生虫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浅析了慕课的特点,探讨了慕课对寄生虫学教学的影响及其应用,指出了开发寄生虫学慕课时应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胸部包虫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王瑞,张海平,张铸
    2016,14(3):  184-186,183.  doi: 10.3969/j.issn.1672-2302.2016.03.019
    摘要 ( 1201 )   PDF(442KB) ( 9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